1.唐宣宗李忱是一个篡位者还是一个伸冤者李忱(chén)(810年—859年),即唐宣宗,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长庆元年(821年),封光王。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1] 。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他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皇亲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2] 。对外关系上,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李忱在位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工诗,《全唐诗》录有其诗六首[3] 。 网页链接 2.瀑布联句 李忱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哲理评述: 1、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增长人的知识和才干。2、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于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出一番大事业来,方足遂愿。这足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作者简介】 香严闲禅师,当时庐山上的一位高僧。 李忱(公元810—859),即唐宣宗。在位时(公元846—859),重视科第,也经常与学士们作诗唱和。《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字句浅释】 解题: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古名诗。联句: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依次出句,相联成篇,可以一人出一句、两句或多句。这种方式很难写出佳作。壑:沟,山沟。 涧:两山之间的溪流。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素娴诗文,曾书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云云,以赋壮怀。他的诗就是由这一首唐诗改易数字而成。此诗中瀑布形 象充分人格化,写得有气魄,为冯云山激赏不是偶然的。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砅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3.有讲唐宣宗李忱的电视剧或电影的吗讲唐宣宗李忱的电视剧或电影有《宫心计》、《大漠紫禁令》。 一、《宫心计》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于2009年制作的古装电视剧。由佘诗曼、杨怡、陈豪、郑嘉颖领衔主演,梅小青担任监制。 该剧主要以唐朝宫廷为背景,讲述了唐朝后宫为权为情尔虞我诈,各怀鬼胎,尚宫局四房的明争暗斗。于2009年10月19日于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高清翡翠台、马来西亚Astro On Demand进行首播 。 该剧作为2009无线节目巡礼剧集之一和无线电视42周年台庆剧,以平均46点,最高50点成为2009年度香港电视剧收视冠军。2010年6月9日引进浙江卫视独家首播。 二、《大漠紫禁令》该影片将大唐使节出使吐蕃,促进吐蕃和平的宏大历史事件,片场恢弘、气势磅礴、情节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欣赏性。 唐宣宗年间,一信使飞马抵达京师长安,带来了张仪潮的奏章。 吐蕃国达摩赞布病故,因无太子即位,大将尚恐热和宰相尚思罗发生火并。张仪潮率沙州民众起义,希望朝廷能发兵救援,收复唐故土甘凉十一州。 宰相白敏中奏请宣宗降旨,派使节前往招抚。宣宗便委派慈恩寺文慧法师出使沙州,令张仪潮节度西边陲十一州。 隐藏在长安城内窥探动静的吐蕃宰相之女尚色兰,得知唐朝派使的消息后,即暗中随行。当文慧法师身带诏书和金印,在侍卫耿超和李七郎的陪同下,来到渭州清水县驿台留宿时,半夜两黑衣人企图行刺,被文慧徒弟昆仑奴等捕获。 文慧一看是两个吐蕃姑娘,便下令放走,不料金印也不翼而飞。 两个吐蕃姑娘在归途中被一伙强人所杀,金印被流窜沙漠的大盗黑马王彪所得。 他把文慧诱至盗窟,威逼其宣读诏书,妄图取代张仪潮节度甘、凉十一州。尚色兰率众力挫群匪,击毙王彪,追回金印,救出文慧。 文慧则规劝色兰,吐蕃与唐朝应永远和睦相处;当张仪潮在沙州古城登台接受唐皇册封时,色兰贴身卫士前来报警:尚恐热勾结大喇嘛耍阴谋,要宰相父女为国王殉葬。 文慧赶去揭露了他们的诡计,并宣布唐朝愿与吐蕃结盟好,使那些被愚弄的吐蕃民众醒悟过来。 尚恐热慑于众怒,只好释放了色兰父女,与张仪潮举行和平谈判。 拓展资料: 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 初名李怡,长庆元年(821年),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 。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他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皇亲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 对外关系上,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 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工诗,《全唐诗》录有其诗六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宣宗李忱。 4.请问一首诗缀玉连珠几十年谁教冥路做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全唐诗》卷4_25李忱的「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附注: 李忱,宣宗皇帝。 帝讳忱,宪宗第十三子。初名怡,封光王。 会昌六年,立为皇太叔。恭俭好善,虚襟听纳。 大中之政,有贞观风。每曲宴,与学士倡和;公卿出镇,多赋诗饯行。 重科第,留心贡举。常微行,采舆论,察知选士之得失。 其对朝臣,必问及第与所试诗赋题。主司姓氏,苟有科名对者,必大喜。 或佳人物偶不中第,必叹息移时。常于内自题乡贡进士李道龙云。 在位十三年,谥曰献文。诗六首。 5.唐武宗的儿子为什么不去夺唐武宗的皇位五个儿子都很年幼,尚未立太子。 唐无病驾崩时只有32岁,就算16岁娶妻生子,长子也不过16岁,阅历尚浅,在朝堂上也没有影响力,且唐武宗突然病逝,尚未来得及立太子,因此给了其他人可乘之机。 唐武宗驾崩后,掌管北衙禁军主力神策营的宦官马元贽见皇子年幼,于是野心膨胀,想要控制朝堂,于是在李氏一脉找到性格木讷、不善言辞的李忱,拥护其继位,并在幕后进行操纵。 唐文宗同样继承哥哥唐敬宗李湛,因此当时朝堂上并没有强制规定皇位只能子继父位,这也是唐宣宗李忱能顺利继位的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公元846年3月31日(会昌六年三月一日)。 武宗改名李炎(原名李瀍);4月22日(三月二十三日),武宗驾崩于大明宫,享年三十二岁(古人计虚岁,故有三十三岁之说)。 他的妃子王氏殉节自缢而死。 武宗成为唐朝自太宗、宪宗、穆宗之后,又一位因为服食仙丹妙药而死的皇帝,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葬于端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