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百话价格

1.将进酒的注释,译文,主题和赏析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qiāng)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jìng)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词语解释】

青丝:指黑发。

雪:指白发。

会须:正应当。

岑夫子:指岑勋,李白之友。

丹丘生:元丹丘,李白好友。

杯莫停:又作“君莫停”。

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指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精美的饭食。

【诗文解释】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喝不要停,我为你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但愿永远沉醉不愿清醒。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诗文赏析】

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挡;又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2.李白的《将进酒》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解】: 1、将:请。

2、会须:正应当。 3、岑夫子:岑勋。

丹丘生,元丹丘。李集中提到元丹丘的有多处。

他也是一个学道谈玄的人,李白称之为“逸人”,并有“吾将(与)元夫子,异姓为天伦”(《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及“故交深情,出处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并序》)之语,可见李白和他的友好。 4、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梁戴嵩《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

馔:吃喝。 5、陈王:三国魏曹植,曾被封为陈王。

6、平乐:平乐观。 【韵译】: 你没看见吗? 黄河之水是由天上而来。

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你没看见吗?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

烹羊宰牛,且图眼前欢乐,应该痛痛快快一口气喝它三百杯。岑勋先生呵,丹邱先生呵,快快进酒吧,杯儿不要停!让我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们侧耳仔细听:钟鸣鼓响饮食如玉,何足珍贵?我只愿长醉享乐,不愿醒来受罪!古来圣贤,生活恐怕都寂寞,世上唯有酒徒,他们却芳名永驻。

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寻欢,斗酒十千不嫌贵,任性地享乐一番。主人呵,为何说我少银钱?直接沽取醇酒,咱对饮个醉意绵绵,这一匹名贵的五花马,这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裘,叫孩儿们拿去换美酒吧,我与你喝个大醉,同消万古长愁。

附施蛰存的分析。  李白《将进酒》赏析【作者】施蛰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韵一)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韵二)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韵三)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韵四)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鼎玉帛岂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韵五)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韵六)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现在再讲一篇李白的古题乐府诗《将进酒》,也是汉代短箫铙歌之一。汉代乐府歌辞原文,因为声辞杂写,故不能了解其意义。

只有第一句是“将进酒”,后世文人拟作,都是吟咏饮酒之事。李白此诗,也沿袭旧传统,以饮酒为题材。

这首诗用三言、五言、七言句法错杂结构而成,一气奔注,音节极其急促,表现了作者牢骚愤慨的情绪。文字通俗明白,没有晦涩费解的句子,这是李白最自然流畅的作品。

全诗转换了六个韵。第一、二韵六句合为一段。

此后每韵自成一个思想段落。开头四句用两个“君不见”引起你注意两种现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比喻光阴一去不会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说人生很快便会衰老。

青春既不会回来,反而很容易马上进入老年,所以人生在得意的时候,应当尽量饮酒作乐,不要使酒杯空对明月。这是第一段的内容,它也象《蜀道难》一样,一开头就从题目正面落笔。

“君不见”是汉代乐府里已经出现的表现方法,意思是“你没有看见吗?”跟我们现在新诗里用“看啊”、“你瞧”一样,是为了加强下文的语气。李白诗中常用“君不见”,这三个字不是诗的正文,读的时候应当快些。

我们如果把两个“君不见”都删掉,也没有关系,诗意并无残缺。而且删掉之后,这一段就是整整齐齐的六个七言句,更可以看出这两个“君不见”是附加成分。

在七言歌行中,这一类的附加成分,我们借用一个南北曲的名词,称之为“衬词”,因为它们只起陪衬的作用,不是歌曲的正文,唱起来也不占节拍。但是,如果“君不见”三字不在七言句之外,那就不能算是衬词。

李白另一首诗云:“君不见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这又是一种用法。

如果把这个“君不见”也作为衬词,则第一句只有五字,而全诗却都是七言句。如果把“君不见”认为诗的正文,则这一句有八言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说:全句仍是七言,多出来的一个字是衬字。“君不见”三字只抵二字用,应当读得快,让它们只占两个字的音节。

南北曲和弹词里,这种衬词很多,因此产生了这个名词。唐代虽然还没有这个名词,但象“君不见”之类的附加成分,实在已是曲子里用衬词的萌芽。

此外,李白还有一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有: 君不见,李北海, 英风豪气今何在? 君不。

3.谁有两首现代诗歌,两首古代诗歌

依心

夜色布满了这座城市

漫天的黄昏被晚风吹进潮湿的心

轻轻柔柔地掠过脸膛

没有你的一天结束了

四年你的一天或许才开始

迷离的灯火下,翻阅的书,手机的信息。.

丝丝缕缕的气息提示:

你曾深深的驻扎过

更提醒我从此会没有了你

听一遍你喜欢的歌

记忆里,那些或泣或笑的约定

再也没有存在的理由

在这一片天空里

花正红,叶正繁

那又如何

唯有顺着夜的轨迹

试图找到我贪念的你

然而,留给我的

只是辗转难眠的孤单

和着丝丝缕缕的思念

守候

城市忘记了秋雨的气息

感觉不到丝毫秋的味道

忽来忽去的人在匆忙

落叶打在头上

哦,我需要这样的提醒吗

清楚地了解那个保存在心的人

或许正被那个他静静的保护

可是,那一切都是真的吗

那个城市不正弥漫着你的气息

那味道连远方的我都能深深拥抱

其实,从来就没有特别的想你

因为,根本不曾忘记

所以,犯不上多此一举的提起

数着日月轮换

看着花开花谢

你会回来的啦

只是,你不在身边的时光

守候成了我唯一的名字

遥想

风吹芭蕉低,

雨打石阶长。

彻夜无梦想,

孤灯涩泪尝。

往日多少意,

落在冻水上。

兆年瓦上霜,

或见梅花香。

石涛

千山无鸟踪,

孤松立石丛。

三尺冰来封,

春绿存心中。

4.有关于丹 百家讲坛 争论 的文章

[起草人按:我们深信,如果我们说的是真理,那么,一个人签名与很多人签名,其效用是一样的。

我们之所以决定一道做这样一件事,其意在表明,即使在一个普遍丧失了精神信仰的时代,坚守着文化的尊严的声音,也决非微弱的、毫无声息的。本文最早在某高校的一个内部论坛征集签名。

当某些青年学者表示因为“不愿意得罪北师大”而拒绝签名时,来自北师大的杨阳同学毅然签下了他的名字。] 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祸患不是来自外来文化的侵蚀,而是来自于那些打着振兴传统文化旗号的无知者。

他们荒悖无知,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他们的一切行为,往往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媒体对于这类人的狂吹热捧,等于是把厕所当客厅。

从2007年2月7日开始,某报连续7天,以半版的篇幅对于丹进行“关注”。编者声称,“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

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同时,编者表示,之所以要关注于丹,是因为,“在21世纪的当今中国,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让其发挥出特有的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

然而,我们认为,对一个凭借强势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以阉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乐事的高学历文盲,予以如此不恰当的“关注”,其结果只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走向衰亡。妄图通过对于丹的关注,来针砭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无异于缘木求鱼。

作为主流媒体的代表,该报此举殊欠妥当,某些编辑记者缺乏起码的文化良知和基本的人文素养,于此更是表露无遗。如果主流媒体都对意淫、猥亵中国文化的行为唱起赞歌,那么,不待外来文化的侵略,中国文化注定了必将覆亡。

中国文化已经到了最危急关头。同鸦片战争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相比,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也更隐蔽。

因为,这一次她所面对的是那些打着要“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的旗号的人们,他们巧言令色,谄视媚行,实际却偷偷为中国文化掘好了坟墓。当白先勇用青春版《牡丹亭》任意涂抹昆曲时,人们不知已在釜上;当安意如用说诗词的方式去意淫中国古代那些高雅的生命时,人们不知水已烧开;当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时,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掘墓人那里,我们除了嗅到死尸的臭气,何尝掬得一丝传统文化的芬芳?如果这也算一种文化基因改造,那么就等于是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北京的城墙拆了也许还可以重建,但一旦人们连对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丝敬畏都消失时,亡国亡天下的日子还会远吗? 这绝非危言耸听。

现代民主社会,在文化上往往发生许多不健全的现象。那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学问充盈的人士会变得很穷,而那些最浅薄的作者,却可以通过廉价推销作品获得大大的财富。

当然,在民主时代,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学者虽然没有钱,但是学问自身的愉悦足以补偿一切;如果在社会生活比较有标准的地方,于丹之流会很富有,但没有社会地位。

因为主流的声音会告诉世人,他们有钱但并不值得尊重。然而,这一次,无良媒体人加入到为于丹之流推波助澜的行列中,社会生活的标准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想想看,像于丹这样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谁还会关心那些引导我们灵魂向上的力量?谁还愿意从事那些艰辛的然而却是真正有益于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研究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世界未来能够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资源。然而,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

世上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就可以被掌握。我们从来不会反对人文理论的通俗化,但通俗绝不等于庸俗和媚俗。

像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那些才是真正的通俗。通俗和庸俗及媚俗的根本区别在于,通俗是用易于使人理解的方式讲述正确的知识,而庸俗和媚俗则是根据一般无知者的接受程度,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

那些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的人们,要么是因为别有用心,要么是因为极度无知。于丹是后者。

当无良媒体人吹嘘于丹的书卖到二百五十万册时,他们也许忘记了饭岛爱的**光碟的发行量远不止这个数。 为了中国文化的命运,我们不应再对无良媒体人表示沉默。

正所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们谨此呼吁,所有有良知的媒体人,应对社会舆论予以正确引导,我们更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够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才能在新世纪里重铸辉煌,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和谐。

再不要闹出。

5.写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古诗有哪些

一、懒向沙头醉二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

客中无伴怕群行。

白话释义:懒懒地走向沙头去喝两瓶致醉,叫你来小窗同赏明月。夕阳吹角最关情。忙着日苦多空闲的日子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人中没有伴害怕群行

朝代:宋

作者:陆游

出处:浣溪沙

二、奔走朝行内,栖迟林墅间。多因病后退,少及健时还。斑白霜侵鬓,苍黄日下山。闲忙俱过日,忙校不如闲。

白话释义:奔跑朝行内,游息山林别墅之间。多因病后退,年轻和健康时返回。白发鬓霜侵,苍黄太阳下山。闲忙一起过日子,忙校不如闲。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出处:闲忙

三、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白话释义:白苎新袍入嫩凉。准备来年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第二年这一天青云离开,却笑人间举子忙

朝代:宋

作者:辛弃疾

出处:鹧鸪天·白苎新袍入嫩凉

四、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白话释义:阵阵西风,吹过平原,带来了禾黍的芳香;溅溅流泉,泻入沟渠,打谷场上一片繁忙。只有它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

朝代:宋代

作者:孔平仲

出处:禾熟

五、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白话释义: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出处:春中田园作

6.关于读书的古诗

1、清明

【作者】王禹偁 【朝代】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白话翻译: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2、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白话翻译: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3、劝学诗

【作者】颜真卿 【朝代】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白话翻译: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4、读书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白话翻译:

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5、观书

【作者】于谦 【朝代】明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白话翻译:

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