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精通唐诗宋词

1.精通古诗词文学者请进,求优秀诗词一堆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里闺怨类、归隐类、田园类的挺多的,婉约的、抒悲情的还是主流,也许悲剧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吧,所以比较容易引起人们共鸣。

又因中国是农业国,所以田园类、山水诗挺多的。而且,中国文人很奇怪,所有的情诗基本上都是男性文人的作品,那群男人几乎成了古代深闺女子的代言人。

最初看的时候,我以为李白、东坡式的豪迈从者如云,其实那只是课本里挑出来的少有的激烈壮怀,更多的还是一种软性的情思,所以中国古人其实骨子里是温柔的,没有那么强烈的用世之心。安然恬淡。

但是看多了我就不再被那群男人说出来的女人话雷得鸡皮疙瘩四起了。因为中国古人,在高高在上的天子眼里,就是“臣”,和“妾”其实没什么区别,所以屈原的香草美人可以一直影响中国几千年。

所有的事,仕途、前程、抱负,这一切本该刚性的东西都可以被古人以男女之思的方式表达出来。狡黠的聪慧,但是少了一股锐气。

见仁见智吧。扯了那么多,说些具体的吧。

唐诗宋词自不必说。前一段看两汉魏晋诗,惊讶于一种决绝悲烈的情怀,这与后代的温润截然不同。

因为世道的艰难,和没有信仰的空虚恐惧。那时的诗,还没有以后的雕琢和繁复的用典。

简单,却深刻,除却古老的语言,亲切得和我们一点没有代沟。比如,“人不如新,衣不如旧”、“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轻易地洞穿了我们的心事。

汉乐府里其实有很多寻常的喜悦和悲苦,比如,《病妇行》、《孤儿行》,其实都是民歌,不应该与我们有任何距离感。最近几年诗词鉴赏类的书籍也出的多了,如果想看,我建议安意如的作品,文采和深度都不错。

如果想自己看,也有很多古诗词译注本,也好懂。说一点亲身感受,看诗词多了,心变得安静满足了,有时候甚至变得很湿润柔软。

所以,并不适合兵荒马乱的商场竞争。有志于经商的人,还是不要看的好。

曾经疯狂地读李清照,这个不寻常的女人,晚年的作品悲凉沉重,最喜欢《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写在国破家亡南渡之后的元宵节,众人热闹地庆祝,她却婉拒了前来相邀的旧友,独自一人蜷在屋里,她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一颗拒绝了美好和热闹的心,是怎样的沉凉阑珊呢?这阙词,我经常在偶尔想起的时候,就从欢快中收敛了笑脸。纳兰性德,已经很火了,就不说了。

最近比较喜欢仓央嘉措的情歌,最喜欢曾缄的汉译本,有一首诗(最有名的)是:“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也很火了。

这个端坐在西藏最高宗教领袖宝座的喇嘛,机缘如此,却有着人间的爱慕,有心爱的女子。这样的人,注定了在政治中一败涂地,却可以稳固妥当地存活在百姓心中。

就先说这么多吧,没摘出一首完整的诗,我还是觉得诗是最高贵的文学形式,不应该被随意的谈起和复制粘贴,所以建议你自己读一读。大家应该都没有那么多闲心、时间和精力,挑一些经典的看就好了:诗类看《千家诗》吧,算是比较精炼的高品质选本;词类如果没时间就看名家的,李煜,李清照、苏轼等大家,南宋的词不太好懂,用典过度,语言也过于精工,减淡了人情味;乐府诗的深沉和清新也好,汉乐府的名篇《陌上桑》《羽林郎》《上邪》等,知名度高的虽然俗了点也有盲目从众的嫌疑,但毕竟接受了众人的检阅应该比较可靠,当然,自己潜心看完然后自己判断更好了;南朝乐府的子夜歌48首(应该是吧,既不清了)挺好的,精炼清新,以情诗为主,相比于北朝粗犷的诗风我更为偏爱一些。

好了。就这么多吧。

纯原创,打字手都酸了。 BTW:其他的没有,仓央嘉措情诗倒是在网上整理了不同版本,应该比较全了,就是有点乱不够系统,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发到你邮箱里。

2.精通诗词的进来

金缕衣无名氏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

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

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的。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

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

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

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

“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何以如此?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

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

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 “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

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

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

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

“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

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

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两句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其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见一,作为独立的诗篇已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传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的别致新颖。

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常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

“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

不用“人生几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

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周啸天)。

3.求教我对唐诗宋词很喜欢,我还觉得有些比白话文还要好听,但是我不

古文、骈文、八股文、白话文 我国古人十分讲究写作文体,也就是对“行文”仔细斟酌,先后形成了古文、骈文、八股文、白话文等。

古文:指用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唐朝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丽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为古文。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世称四六文,即骈文中的一种。 八股文: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休。

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破题”用两句说破题日要义。

“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下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个篇重心。

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叫“八股文”称“八比”。 白话一文:指用白话写成的文章。

白话,汉语书面语的一种。中国古典文学中,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以及其他通俗文学作品,大都是用白话写的。

其特点 是基本上以北方话为基础,与一定时代的口语相接近,容易为当时及以后的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运用。 当阅读书籍的时候,每每遇到古人娴熟运用的写作方法,感觉到我国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常常为之感动不已。

4.有关自信的唐诗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人自信尚且如此,更何况我辈。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诗就是写了作者的坚定信念和傲气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此句更是将诗人胸中的自信变的杀气凛然。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如此豪气和自信也只有百战将军身上才有。

行路难 李白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能把唐诗的自信豪迈写的如此透骨的也只有李太白一人了。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风烛老人的自信给我们另一种豪气的感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