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学习写唐诗宋词,哪些书能教学这个,要先熟读《声律启蒙》,把韵调搞熟。 然后读一读经典诗词,尝试对仗着原诗词的内容写些东西,一开始对的不公整不要紧,慢慢来。(这部要花很长时间,需要把心静下来,坚持写) 熟悉了律诗的规矩、词牌的结构,以及把自己的语言锤炼好以后,就可以写出自己的风格和思想了(其实写好是要有一定的悟性和天赋的)。 其实读法没有太多的不同。你如果真想要用唐宋的文字写,那你还得看一看古汉语字典。其实完全可以以现代人的习惯去写。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钱钟书的《宋诗选注》,《昨夜闲潭梦落花》 2.内容是启功先生诗词的钢笔字帖启功先生咏长白山诗四首 行次吉林① 闼门如镜沐晨光②, 更见朱申世望长③。 我愧中阳旧鸡犬④,身来故邑似他乡。 【注释】 ①此诗作于1978年,系《辽东杂题》之一。 ②闼门,指天池。《清太祖实录》:“长白山之上有潭曰闼门,周八十里,源深流广。” ③朱申,同“珠申”,为“肃慎”之转音。长白山下是满族之祖族肃慎氏的居住地。清林寿图撰《启东录》载:“我朝国初,旧称所属曰珠申。经高宗钦定,与金之女真同为肃慎转音,犹夫稷慎、息慎云尔。”“音译可稽,必以肃慎为始基矣。” ④鸡犬,当借“鸡犬皆仙”旧典。淮南王刘安学道,白日升天。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作者反其意而用之,言自有不同,身来故邑,却似他乡。 观松花石砚奉题 二首 一 良工手挹片云飞①,远傍云河下翠微②。 不待星槎随博望③,眼前今见石支机④。 【注释】 ①挹,牵引,援引。 ②云河,天河,此指松花江。 ③星槎,槎,木筏。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神话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汉代有人曾乘槎到天河,遇牵牛织女。博望,指汉代博望侯张骞。 ④石支机,神话传说汉武帝令张骞寻觅河源,乘槎至天河,见有一妇人浣纱,妇人与张骞一石。张骞既归,以石问咸都卜人严君平,严谓是织女支机石。 二 一片贞珉翠欲流 ①,闼门闲气自千秋。 案头即是燕然碣 ②,鸿业奇勋笔下收。 【注释】 ①珉(mín),似玉的美石。 ②燕然碣,即燕然山。碣,方者为碑,圆者为碣。即圆形的碑。此指松花石砚。吉林雾凇节征题 雾凇木稼实奇观,南土稀逢北地宽。雪岭冰川增异景,森林竟作玉壶看。 此诗作于1993年1月。 [摘自《长白山诗词选,1998年出版》] 冬上天池① (步启功先生《行次吉林》韵) 冬谒闼门开异光②,雪深尤见白山长。 从来不信去无路, 直向大荒寻梦乡③。 【注释】 ① 1996年11月7日,作者踏雪二十余公里,黄昏时从长白山西坡登上天池,极其艰难地拍得“虎背驻足”、“天池冬韵”等罕见奇观,归途雪夜迷路于原始森林,奋力率队脱险。 ②闼(tà)门,指天池。《清太祖实录》:“长白山之上有潭曰闼门,周八十里,源深流广。” ③大荒,指长白山。《山海经 ·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山,为长白山古称。 那清绪生前和诗: 天池冬隐为韬光①,十六奇峰连锁长。 不浼五丁挥嶂去②,但凭浩气敞仙乡。【注释】 ①韬光,藏匿光彩。 ②不浼(měi),不必请讬。五丁,五个力士。一说秦惠王要伐蜀而不识道路,于是造了五只石牛,把金放在石牛尾下,扬言石牛能屙金。蜀王负力信以为真,派五丁把石牛拉回国,为秦开了通蜀的道路。一说,秦惠王把五女嫁给蜀国,蜀王派五丁迎五女。杜甫有“即事壮重险,论功超五丁”之句。此言指1996年11月7日冬上天池为养根斋主等五人。 3.唐诗的喻意什么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许多诗篇还是被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王维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诗人。 就像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当然,《全唐诗》并非“全”,也有很多华丽的辞藻,脍炙人口的诗篇,在那隐士之间流过,或者不予正面对待的消失在历史的长廊之中了。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唐抄本 《唐诗卷》(24张) 。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全唐诗[1]》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凡二千五百二十九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