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草注解

1.【古诗春晓和古诗草的解释】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一首古今传诵、妇孺皆知的抒情小诗.作者孟浩然(698年—740年),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2.古诗草的解释

《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注释: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长相思古诗

3.草的古诗解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疾风识劲草,患难见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马思边草全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古诗草的解释

《草》 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3、萋萋:茂盛的样子。

译文: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长相思古诗。

5.唐诗【【草】】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白居易 题材:五言律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求严格,一般限为五言排律,六韵或八韵。白居易此诗以"古原草送别"为题,故诗须扣住"古原"、"草"、"送别"等题意。

注释:

1.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南朝梁元帝《赋得兰泽多芳草》诗是现存较早的"赋得体"诗。而"赋得体"之大兴是在唐代,以后历代沿用。试帖诗比一般的赋得体要。

2.离离:青草繁茂的样子。

3.远芳:广远的草原。

4.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5.王孙:公子王孙。此指所送之人。

6.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初进京城,携诗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待读其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广为延誉。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之结构可谓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止于此。其为名作,实因意胜——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