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洛阳的诗词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唐·刘克庄《莺梭》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唐·张籍《秋思》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挂林风景异, 秋似洛阳春 。 唐·王绩《野望》 6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 刘禹锡 8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唐 欧阳修 9当春天地争奢华, 洛阳园苑尤纷拏。 唐 韩愈 10香车倾一顾, 惊动洛阳尘。 唐·韩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唐 王建 12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 韦庄 13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白居易 14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 杜甫 16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宋 司马光 17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清 刘灏 18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唐 欧阳修 19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李白 21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唐 欧阳修 22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唐 王维 2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阳桥。 唐 李益 24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唐 李颀 25洛阳吹别风, 龙门起断烟。 唐 李贺 26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 唐 贾至 28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语洛阳使, 为传边塞情。 唐 崔颢 30悠悠洛阳去, 此会在何年。 唐 陈子昂 31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唐 李白 32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宋 王安石 33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34洛阳名工见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 吴均 35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晋 萧衍 36既乏琅邪政, 方憩洛阳社。 唐 谢珧 37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 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 唐 崔颢 38洛阳三月梨花飞, 秦地行人春忆归。 唐 崔颢 39传闻合浦叶, 远向洛阳飞。 唐 江左 40洛阳谁不死? 戡死闻长安。 唐 白居易 41陶令门前四五树, 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 黄金枝映洛阳桥. 唐 白居易 42风起洛阳东, 香过洛阳西. 三国 曹邺 43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喉也。 宋 李格非 44惶惶祖宗业, 永怀河洛间. 宋 陆游 45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 46长安重游侠, 洛阳富财雄。 唐 卢照邻 47欲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宋 司马光 48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三国魏 曹植 50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晋 左思 《三都赋》 51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汉 司马迁 52人间佳节惟寒食, 天下明园重洛阳。 宋 邵雍 53洛阳牡丹甲天下。 宋 54汉魏文章半洛阳。 汉魏 55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三国魏 曹植 56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唐 57洛阳名园歌舞沉, 乱鸦啼破林几深。 宋 58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59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 晋 潘岳 60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唐 白居易 61洛阳访才子,江岑作流人。 唐 孟浩然 62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古诗十九首之三》 63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唐 李白 64华林满芳景,洛京遍阳春. 唐 李世民 65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 唐 李隆基 66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唐 王昌龄 67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 唐 许敬宗 68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唐 张九龄 69京洛皇居,芳禊春馀. 唐 崔智贤 70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 唐 武则天 71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 72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唐 徐凝 73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 唐 白居易 74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 唐 李隆基 75洛京千里近,离绪亦纷纷. 唐 武元衡 76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唐 张九龄 77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 唐 苏颋 78缘忧武昌柳, 遂忆洛阳花。 唐 李商隐 79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 宋 文及翁 80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宋 杨万里 81千娇百媚看不够,魂牵三月洛阳花。 唐 木兰花 82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唐 于邺。 2.河洛文化河洛文化的特征 洛阳素以“九朝古都”而名闻天下,至今依然享誉国内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河洛地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从此奠定了河洛文化的起源。之后,朝代兴替,中原逐鹿,河洛地区,首当其冲。 因此河洛文化就是指中国古代人民在河洛地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今天我们只能感受到它的某些气息,某些遗存,而欲观其原貌,只能望洋兴叹了。 河洛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地域性文化,有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其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无不显示着河洛人的个性。综观河洛文化的发展变化,参考诸多专家(如李学勤先生等)的研究所得,笔者以为河洛文化魅力无穷,特征如下: 首先是源发性。 也可以称之为先导性。“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洛书”是我国哲学的开端。伏羲在河洛得河图而作八卦,《周易》的发展大多也在河洛完成,文王为《易》之卦辞,周公为爻辞,开辟了我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易学。 而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有两位洛阳人可谓成绩卓著。 一位是北宋大易学家邵雍,光大了易学思想,著《皇极经世》巨著;另一位是二程之程颐,溯本求源,有《易传》和《系辞说》传世。 应该说,《易》的源起和发展在河洛是毫无疑义的。 不仅如此,儒学、道学、佛学等均源起于河洛。 周公营建雒邑,并在洛邑“制礼作乐”,创立中国最早的礼乐文化,以致孔子“入周问礼”,历代儒家尊周公为“元圣”;老子久居洛阳,是东周王室的“柱下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吏,他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后人又奉他为道教的鼻祖。 而他所写的《道德经》一书被称为“万经之王”,对我国政治、军事等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佛教最初传入中国首先落脚于洛阳,洛阳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以“祖庭”、“释源”的身份在佛教中居于超然的地位。 所以,洛阳被作为儒家源、道教地、释祖庭,都说明河洛地区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其次是正统性。 在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禹贡》中记载“豫州”时,是这样写的:“荆河惟豫州,伊、洛、、涧,既入于河。” 伊、洛、、涧四条河都在洛阳市附近汇集并总汇于黄河。 这四条河至今仍是洛阳市行政区划的标志。而这四条河流水流都不长,、涧二水流长不过一百里,但却在我国最早的史籍《禹贡》中有如此特殊显赫的地位,足见河洛地区在华夏早期文明中独有的地位,其独特之处就是“河洛为王者之里”!从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到今天发现的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遗址都是最有力的证明。 “王者之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河洛文化具有正统性的特征,所谓正统就是说河洛地区的文化在当时就是人们追求、信仰的象征。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学渊源于河洛三代的礼乐文化,无须争议。此后,儒学的每一次大变革几乎都离不开洛阳。 东汉时期,经学盛行。 洛阳作为都城,经学大师云集于此,尤其是郑玄,所创郑学成为官定儒经标本。 北宋时洛阳成为全国文化中心,“五星聚奎,伊洛钟秀”。洛学兴起,理学萌生。 著名思想家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在洛阳著书讲学。程颢、程颐继承周敦颐和邵雍学说,融合佛道内容,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学体系,被称为“洛学”,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后经朱熹的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 可见儒学发展于东汉经学,成熟于北宋洛学,影响中国数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永恒不变的主线和核心,儒学在河洛体现的确实是正统位置。 在史学方面,纪传体断代史史书是我国正史的模本,其创始人是《汉书》的作者班固,他自幼随父在洛阳求学,16岁入太学学习,汉明帝时任兰台令史。 他一面撰修国史,一面继承父业撰写《汉书》,历时二十余年基本完成。和帝时命其妹班昭、同乡马续在东观续写八表和《天文志》。 汉书以其“包举一代”、“上下洽通,祥而有体”的特点成为历代纪传体史书的模本。 在哲学、文学、教育、科技、艺术等方面无不如此。 所以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这么一段话道明了河洛地区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正统地位和中心作用。《战国策·赵策》写道:“中国(中原,即河洛地区)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而事实也是这样,河洛地区作为数代帝王定都所在地,其文化引导了华夏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是兼容性。 河洛居天下之中,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因此它又有超越于一般地域文化的特征。因此有人将它比作一个“漩涡”,言其既有强大的吸引、包容、凝聚的力量,能把周围的文化吸纳过来;同时又具有极高的辐射、渗透力,能把自己的文化推出去。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河洛地区的考古和佛教:在历史上,洛阳曾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国际大都市,而且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在洛阳发现的外国钱币,有东罗马金币、波斯萨珊朝银币、日本和同开尔银币、尼泊尔银币等。 大量外国钱币在洛阳的出土,使得众多学者不得不以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评价洛阳在丝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 3.有关嵩山文化的诗词送李滁州 唐 白居易 君于觉路深留意, 我亦禅门薄致功. 未悟病时须去病, 已知空后莫依空. 白衣卧疾嵩山下, 皂盖行春楚水东. 谁道三年千里别, 两心同在道场中. 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唐 杜牧 饯酒载三斗,东郊黄叶稠. 我感有泪下,君唱高歌酬. 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 往事不可问,天地空悠悠. 下山歌 唐 宋之问 下嵩山兮多所思, 携佳人兮步迟迟. 松间明月长如此, 君再游兮复何时? 4.河洛文化都有哪些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 源一带。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之始。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 太极图是河洛交会的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太极图很像是黄河洛河交汇形成的旋涡,通过这个自然现象触发灵感,人族伏羲才创造出太极和八卦。 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这里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研究易经的人寻根拜祖,哪个不到河洛汇流处?这里是少林拳,太极拳,轨迹拳,苌家拳的发源地,欲学武术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我们依托资源的优势,开设河洛讲坛,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之内,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大量考古发现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说明,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华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 化形成的直接源头。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就这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以后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20世纪初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通过艰辛努力,释读了甲骨文,利用地下出土文物与古代历史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证明了殷墟确实属于商代晚期都城,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关于有商一代历史的基本可信。炎黄文化 根在河洛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而炎黄与河洛有何关系?走进深邃的历史,凝眸河洛文化,我们就会发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的主要活动区域,是炎黄文化的肇兴之地。 相传,黄帝是有熊国国君,“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新郑历来被称为“轩辕故里”;在洛阳以西的灵宝,有铸鼎原,传说是黄帝铸鼎之处,此外,还有黄帝陵以及与黄帝、嫘祖、 5.河洛清风廉洁洛阳诗歌急用追昔抚今,思绪万千当我们敬仰一位位名人领略他们的丰功伟绩可曾想到一名名普通教师的光辉形象年轻时的魏书生毅然决然放弃高官厚禄甘心情愿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教职员工他如一缕清风留给我们万千思绪在心中北川的一名退休教师不要丝毫报酬只是为了多教一名学生他如一颗不起眼的小草不求索取,只讲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一切源于责任,源于教师的本性敬业爱岗 ,无私奉献是一名人民教师为人民的精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一名人民教师以德立身的风范(三)廉洁是一双翅膀呀,伴人实现心中梦想廉洁是一种觉悟呀,带给我们无尚幸福当漫步高雅校园浮想联翩回忆操场与教学楼的变迁心底涌出无限感动是谁让校园如此美丽是他们睿智勤廉的领导人洒下多少汗水留下多少脚印以激情诠释勤政的真谛以智慧演绎精神的永恒是什么让校园变得如此美丽是廉花的芬芳是清风的力量当聆听琅琅的读书声欣赏优雅的育人环境快乐着少年灿烂的笑容心中感慨万千是谁让孩子们如此幸福是清廉之兰的幽香是凛然正气的传扬当我们抬头望荣誉栏胸中激情澎湃,心中自豪不已一件件荣光,一项项荣誉都闪耀着勤廉的光芒都浸润着清风的淡香掬一簇激情的浪花洒满桃李园采一缕初升的朝阳映红庭前花用博爱之心书写奉献的篇章用敬业爱岗奏响廉洁的主旋律用凛然正气筑起坚固的心灵城(四)平凡的岗位皆可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廉洁自律自可结出丰硕的果实廉洁是一灯温暖呀,它为人民的幸福导航廉洁是一种智慧呀,它促进城市神奇地变强它如四月的牡丹竟夸天下无双艳春风起处,花香四溢醉了八方游客、四海宾朋它如盛夏的洛河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淡淡清香、脉脉花韵冰清玉洁、离世脱俗它如隋唐遗址的晚秋叶越经历风霜,越显得漂亮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宛如一幅幅神奇的画卷它如洛浦的冬雪雪肌冰骨荡涤了权利与金钱的灵魂洁净了人生的道路它如诗如歌、如画如卷君不见河洛清风飞扬出到处山欢水笑古都廉潮涌动时面貌日新月异让我们齐沐河洛清风,共赏廉潮奇观协力促进洛阳和谐发展。 6.有关洛阳的古诗词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唐·刘克庄《莺梭》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唐·张籍《秋思》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挂林风景异, 秋似洛阳春 。 唐·王绩《野望》 6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 刘禹锡 8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唐 欧阳修 9当春天地争奢华, 洛阳园苑尤纷拏。 唐 韩愈 10香车倾一顾, 惊动洛阳尘。 唐·韩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唐 王建 12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 韦庄 13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白居易 14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 杜甫 16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宋 司马光 17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清 刘灏 18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唐 欧阳修 19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李白 21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唐 欧阳修 22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唐 王维 2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阳桥。 唐 李益 24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唐 李颀 25洛阳吹别风, 龙门起断烟。 唐 李贺 26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 唐 贾至 28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语洛阳使, 为传边塞情。 唐 崔颢 30悠悠洛阳去, 此会在何年。 唐 陈子昂 31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唐 李白 32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宋 王安石 33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34洛阳名工见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 吴均 35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晋 萧衍 36既乏琅邪政, 方憩洛阳社。 唐 谢珧 37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 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 唐 崔颢 38洛阳三月梨花飞, 秦地行人春忆归。 唐 崔颢 39传闻合浦叶, 远向洛阳飞。 唐 江左 40洛阳谁不死? 戡死闻长安。 唐 白居易 41陶令门前四五树, 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 黄金枝映洛阳桥. 唐 白居易 42风起洛阳东, 香过洛阳西. 三国 曹邺 43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喉也。 宋 李格非 44惶惶祖宗业, 永怀河洛间. 宋 陆游 45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 46长安重游侠, 洛阳富财雄。 唐 卢照邻 47欲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宋 司马光 48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三国魏 曹植 50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晋 左思 《三都赋》 51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汉 司马迁 52人间佳节惟寒食, 天下明园重洛阳。 宋 邵雍 53洛阳牡丹甲天下。 宋 54汉魏文章半洛阳。 汉魏 55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三国魏 曹植 56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唐 57洛阳名园歌舞沉, 乱鸦啼破林几深。 宋 58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59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 晋 潘岳 60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唐 白居易 61洛阳访才子,江岑作流人。 唐 孟浩然 62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古诗十九首之三》 63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唐 李白 64华林满芳景,洛京遍阳春. 唐 李世民 65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 唐 李隆基 66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唐 王昌龄 67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 唐 许敬宗 68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唐 张九龄 69京洛皇居,芳禊春馀. 唐 崔智贤 70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 唐 武则天 71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 72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唐 徐凝 73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 唐 白居易 74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 唐 李隆基 75洛京千里近,离绪亦纷纷. 唐 武元衡 76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唐 张九龄 77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 唐 苏颋 78缘忧武昌柳, 遂忆洛阳花。 唐 李商隐 79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 宋 文及翁 80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宋 杨万里 81千娇百媚看不够,魂牵三月洛阳花。 唐 木兰花 82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唐 于邺。 7.关于洛阳民俗的古诗词洛阳女儿行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体裁:【乐府】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注释】 越女:指未入宫时的西施。 【简析】: 本诗是诗人十六岁时的作品。诗中的“女儿”似是一小家碧玉而骤名成为贵妇人,但她的生活并不幸福,除了陪丈夫玩乐之外,就只余下“妆成只是熏香坐”的空虚。和浣纱的越女究竟谁可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迥然不同的理解。诗的主旨是讽喻的,但也透出怜惜之情。 和梦得洛中早春见赠七韵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五古】 众皆赏春色,君独怜春意。 春意竟如何,老夫知此味。 烛余减夜漏,衾暖添朝睡。 恬和台上风,虚润池边地。 开迟花养艳,语懒莺含思。 似讶隔年斋,如劝迎春醉。 何日同宴游,心期二月二。 8.描写中华文化的诗句★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x0d★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五千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浪淘何物?劝归谁家?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址,推动历史车轮.\x0d★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磐.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x0d★登坛了望,乾旋坤定.天行健,地包容.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对比幽州台,激发冲霄志.哀兵必胜,中华必兴.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霆为我民族壮行.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 9.河洛文化都有哪些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 源一带。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 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之始。 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 太极图是河洛交会的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太极图很像是黄河洛河交汇形成的旋涡,通过这个自然现象触发灵感,人族伏羲才创造出太极和八卦。 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 这里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研究易经的人寻根拜祖,哪个不到河洛汇流处?这里是少林拳,太极拳,轨迹拳,苌家拳的发源地,欲学武术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我们依托资源的优势,开设河洛讲坛,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之内,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大量考古发现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说明,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 华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 化形成的直接源头。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就这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以后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20世纪初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通过艰辛努力,释读了甲骨文,利用地下出土文物与古代历史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证明了殷墟确实属于商代晚期都城,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关于有商一代历史的基本可信。炎黄文化 根在河洛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而炎黄与河洛有何关系?走进深邃的历史,凝眸河洛文化,我们就会发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的主要活动区域,是炎黄文化的肇兴之地。 相传,黄帝是有熊国国君,“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新郑历来被称为“轩辕故里”;在洛阳以西的灵宝,有铸鼎原,传说是黄帝铸鼎之处,此外,还有黄帝陵以及与黄帝、嫘祖、。 10.有关传统文化的诗句传统文化:古诗词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传统文化:节日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