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塞 王昌龄拼音版《chū sài》 zuò zhě:wánɡ chānɡ línɡ 《出塞》 作者:王昌龄 qín shí mínɡ yuè hàn shí ɡuān,wàn lǐ chánɡ zhēnɡ rén wèi huán。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àn shǐ lónɡ chénɡ fēi jiàng zài,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扩展资料: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人物争议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 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 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出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