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月三为什么吃篙子粑粑.蒿子粑粑起源于安徽 霍山县,说起蒿子粑粑来历,霍山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据传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披红挂绿,张灯结彩,大街小巷挤满衣着华丽的鬼魂,舞狮、高跷、唱戏、龙灯,其热闹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活人的魂魄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去鬼市游玩。有的喝酒听曲,有的观灯看戏,待到雄鸡报晓鬼魂收市时,一些乐而忘返的游魂就被阎王收去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他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称为“鬼节”。 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的三月三“鬼节”还是照常光临。为保平安,“鬼节”前夕,人们纷纷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莲花座上的观音菩萨,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们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观音托梦给南岳山(位于 霍山县城)下的一位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赠你 蒿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可以巴魂,三月初三保管无恙。” 老奶奶醒来,发现手里果然拿着一珠青茸茸的 蒿草,于是赶紧把观音托梦赠蒿的事告诉乡亲,大家听后忙去地里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说也奇怪,凡是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这个消息很快传开,每到三月初三,姑娘媳妇就成群结队去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巴魂。直到现在,这种古老的习俗仍在霍山一带民间盛行。当然,随着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今天做蒿子粑粑已不是以往的“敬神消灾”,而是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食品。 满意请采纳谢谢 2.蒿子粑粑的由来在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蒿子粑粑是皖南一带的小吃,因其色调而得名。 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匀,再根据各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 蒿子粑粑不仅是江淮一带脍炙人口的特色美食,更是承载着鲜为人知的千年文化信息。 据《三国志<吴书>》记载,东汉末年一代英才周瑜病逝于巴丘,舒人哀恸,素服举哀,乡邻为寄托对英雄早逝的哀思,每年清明时节,人们并采摘鲜嫩的香蒿尖芽和以米粉、腊肉、咸鸭等佐料,经过数十道手工工艺制作而成,再泡一壶清香碧绿的小兰花新茶,品尝着美味的同时,也以此表达着故乡人对不世英才周瑜的缅怀,由此而来的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缅怀亡灵的由来并从此传承开来。正如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样,都是古代劳动人民表达对英雄的崇拜和敬意最为朴素的方法。 另则相传,也是市井流传的说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是悼念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制作香酥爽口的蒿子粑粑分而食之,为的是纪念祖先的同时,也寄托了人民对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的美好愿望。 3.三月三的习俗汉族安徽舒城、桐城蒿子粑蒿子粑粑(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二) 制法:1、将新鲜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2、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3、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均匀,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舒城、霍山独有,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传说故事:“鬼节”与蒿子粑粑阴阳学中的历法日:太阳在紫嵇星群的位置上,黄昏时参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时尾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 这一天的八字是甲乙,主宰的神是大皞,神明是句芒,这一天的动物是有鳞类。这一天的声音是角音,音律应该是太蔟。 此日的口味是酸味,此时的气味是膻味。此时日出生的叫做四厄克曜。 因为这一天阴气重所以天生五行偏奇,阴阳不平衡人的运势走下坡,容易遇到小人。五行偏奇出现疾病。 古代民俗中用鹀趾配九叶铃莲封印厄运使得阴阳归位。[3]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 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 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 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 “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 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间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 我赠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无恙。”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样。 她把观音菩萨托梦赠草的事告诉乡亲,大家都很欢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说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关。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间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现在,舒城、霍山民间还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呢。 荠菜煮鸡蛋[4]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 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 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 在中药里,汉族女孩在这一天过女儿节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 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 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荠菜(串心草)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 4.为什么3月3要吃蒿子粑粑传统习俗,粑粑吃下可以保平安的意思。 "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蒿子名叫蒿草,属草本植物,俗名粑蒿,叶面呈绿色,叶底微白带绒毛。入春后,生长于低岗野地,采撷后捣碎,浸泡,去汁,揪干,然后用糯米粉加水拌和,也可加进腊肉等佐料,做成圆粑粑。 可用蒸笼蒸,也可用平锅焊,热吃冷食均可。这种蒿子粑略带绿色草类清香,特别甜美可口,实乃最具地方特色的食物。 蒿子营养丰富,里面含有大量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还可以治病防病。藜蒿多生长于山上,多为野生,现在这个季节就是藜蒿长势最好的季节。 可以去山上摘一些藜蒿回家炒着吃,这对于孩子来说可是不可多得的营养美味。 。 5.蒿子粑粑的由来在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蒿子粑粑是皖南一带的小吃,因其色调而得名。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匀,再根据各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 蒿子粑粑不仅是江淮一带脍炙人口的特色美食,更是承载着鲜为人知的千年文化信息。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一代英才周瑜病逝于巴丘,舒人哀恸,素服举哀,乡邻为寄托对英雄早逝的哀思,每年清明时节,人们并采摘鲜嫩的香蒿尖芽和以米粉、腊肉、咸鸭等佐料,经过数十道手工工艺制作而成,再泡一壶清香碧绿的小兰花新茶,品尝着美味的同时,也以此表达着故乡人对不世英才周瑜的缅怀,由此而来的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缅怀亡灵的由来并从此传承开来。正如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样,都是古代劳动人民表达对英雄的崇拜和敬意最为朴素的方法。 另则相传,也是市井流传的说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是悼念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制作香酥爽口的蒿子粑粑分而食之,为的是纪念祖先的同时,也寄托了人民对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的美好愿望。 6.三月三为什么吃篙子粑粑.蒿子粑粑起源于安徽 霍山县,说起蒿子粑粑来历,霍山民间流传一种说法。 据传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披红挂绿,张灯结彩,大街小巷挤满衣着华丽的鬼魂,舞狮、高跷、唱戏、龙灯,其热闹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活人的魂魄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去鬼市游玩。有的喝酒听曲,有的观灯看戏,待到雄鸡报晓鬼魂收市时,一些乐而忘返的游魂就被阎王收去留在阴间了。 翌日,阳间一片哭,他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称为“鬼节”。 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的三月三“鬼节”还是照常光临。为保平安,“鬼节”前夕,人们纷纷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 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莲花座上的观音菩萨,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们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观音托梦给南岳山(位于 霍山县城)下的一位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 赠你 蒿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可以巴魂,三月初三保管无恙。” 老奶奶醒来,发现手里果然拿着一珠青茸茸的 蒿草,于是赶紧把观音托梦赠蒿的事告诉乡亲,大家听后忙去地里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说也奇怪,凡是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这个消息很快传开,每到三月初三,姑娘媳妇就成群结队去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巴魂。 直到现在,这种古老的习俗仍在霍山一带民间盛行。当然,随着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今天做蒿子粑粑已不是以往的“敬神消灾”,而是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食品。 满意请采纳谢谢。 7.蒿子粑粑的发展历史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长江以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 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蒿子名叫蒿草,属草本植物,俗名粑蒿,叶面呈绿色,叶底微白带绒毛。入春后,生长于低岗野地,采撷后捣碎,浸泡,去汁,揪干,然后用糯米粉加水拌和,也可加进腊肉等佐料,做成圆粑粑。 可用蒸笼蒸,也可用平锅焊,热吃冷食均可。这种蒿子粑略带绿色草类清香,特别甜美可口,实乃最具地方特色的食物。 蒿子馍馍是又可称为青团。是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传统的小吃,广泛用于清明节期间食用。 8.我国江南民间三月三有吃什么的习俗“三月三”是我国南方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壮、侗、布依、水、仫佬、毛南、苗、瑶、畲等民族中,内容不尽相同。因在每年夏历三月三举行,故称。 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色糯米饭,各寨3-4日内不相往来,误者被罚。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以示谷米来之不易。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黎语音译),流行于海南岛黎族地区。节前半个月,各村寨男人相邀上山狞猎,把猎获物集中在“奥雅”(黎语音译,即村中有威望的长辈)家中腌制风干,待三月三食用。节日那天,青年男女盛装打扮,各自带上糯米甜酒和粽子等,聚集到活动地点,边吃边喝边唱,以对歌形式寻求意中人(必须是非本族血缘者)。 瑶族,也以三月三为歌节,除唱序歌、茶歌、散歌外,还唱诉苦歌和谢仙歌,但很少唱情歌。吃喝少不了酒呀、茶呀之类的。 壮族,多于节日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让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侗族,多于节日抢花炮、斗牛、斗鸟、对歌、踩堂,尤其是抢花炮,颇具特色,故又称“花炮节”。 9.蒿子粑粑的流传地区安徽皖南即安徽长江以南地区,池州、宣城、黄山等地;因为太平天国攻打江南导致部分皖南居民逃避战乱到江北地区安家,因此把这种小吃带到了部分零散的江北县城。(如桐城霍山、霍邱南部、舒城)因为是皖南移民带过去的所以像六安整个城市以及整个皖北并没有完全接受和认识这种小吃,仅仅局限于有皖南移民的县城才有这种清明小吃。 安徽江北地区(桐城霍山、霍邱南部、舒城)部分县。 传说故事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是安徽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估计神农尝百草时代,先民们就知道蒿子可以食用了。祖先从九江来到鄂东南的,那还是明代嘉靖年间。1525年,朱氏皇帝把族人强制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幕阜山北麓。先人背着干粮、农具、种子、行李、炊具,携妻子儿女,在官兵的押解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水路是从九江逆流而上,到韦源口进入大冶湖。不知那时有没有大船供先民乘坐。徒步则是从瑞昌到兴国州(今阳新),期间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定居在南山柯近溪。也是今天的大泉沟风景区的半山腰上。 族人从前在九江富庶之地,鱼米之乡终日劳作。天亮起床,劳作至巳时(早上九点)回家吃早饭。中午劳作至申时(下午三时)吃午饭,晚饭则是亥时,晚上九点以后。先人嗜食大米、豆类,间或在麦收季节吃一些面坨子。 先人视男人为一家之主,在家庭内部地位极高。早餐,中餐、晚餐的主食都是米饭,佐以新鲜蔬菜、瓜果。也有咸菜豆豉之类。黄豆做豆腐,绿豆熬稀饭,南瓜煮小麦坨子。当然也会用糯米做酒酿,稻谷烧谷酒。农妇则不同,她们要做家务,织布,晾晒粮食,舂米,喂猪养鸡,洗衣做饭。但吃饭的时候,她们吃稀饭,杂粮,红薯居多。 先人在迁徙的路上,每到吃饭时间,埋锅造饭,然后继续赶路。到了下雨,或柴火找不到的地方,就吃干粮。蒿子粑是少不了的。除了冬天,蒿草一年三季都有。农妇把大米磨成粉,掺水,和切细蒿子,揉成面团,再捏成一个个圆饼,上笼屉蒸熟。多做一些蒿子粑,带在行囊里。孩子饿了,就给他一个。先人们一路就这么走过来了。一直到今天,故乡还有吃蒿子粑的习惯。 古代山民所生活的地方山高林密,毒蛇较多,时常伤人。为防蛇出山伤人,老祖先研制一种以艾蒿为主要成份的药物,拌上香甜食物,扎入蛇洞让蛇来吃,蛇吃了会死去,这种风俗叫扎蛇眼。同时,还编成对巴句敬告人们:“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后来,人们用蒿叶拌米粉做成粑粑,在三月初三这天吃。据说,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进山劳作,出门办事,就不会遭遇蛇咬伤,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10.蒿子粑粑的介绍蒿子粑粑不仅是江淮一带脍炙人口的舒城特色美食,更是承载着鲜为人知的千年文化信息。据《三国志<;吴书>;》记载,东汉末年一代英才周瑜病逝于巴丘,舒人哀恸,素服举哀,乡邻为寄托对英雄早逝的哀思,每年清明时节,人们并采摘鲜嫩的香蒿尖芽和以米粉、腊肉、咸鸭等佐料,经过数十道手工工艺制作而成,再泡一壶清香碧绿的小兰花新茶,品尝着美味的同时,也以此表达着故乡人对不世英才周瑜的缅怀,由此而来的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缅怀亡灵的由来并从此传承开来。正如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样,都是古代劳动人民表达对英雄的崇拜和敬意最为朴素的方法。 另则相传,也是市井流传的说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是悼念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制作香酥爽口的蒿子粑粑分而食之,为的是纪念祖先的同时,也寄托了人民对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的美好愿望。 历久弥新,千百年来,蒿子粑粑连同她承载着对英雄文化的崇拜,穿越历史长河,依旧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今天,舒城蒿子粑粑不仅传遍了周边合肥、霍山、肥西、桐城等地,也走上了《舌尖上的中国》为全国所熟知。同时,蒿子粑粑和小兰花也被称之为舒城美味双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