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贡献

1.苏轼对词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苏轼所著《东坡乐府》词集,也有不少婉约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贺新郎•乳燕飞华屋》等,都是细腻婉约之佳作。

苏轼弟子众多,以晁补之、秦观、黄庭坚、张耒最为有名,称“苏门四 学士,,。苏轼的主要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他以散文家和诗人独特的眼光进一步“以诗入词”,使词散文化或诗化,取得了摇曳生姿、舒卷自由的效果。

诸如《水龙吟》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定风波》中“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念奴娇》中“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等等,即属此类。第二是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凡是在散文中能出现的题材都被他纳入词中,用来抒写豪情壮志和表达人生感慨。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 秋》《江城子•密州出塞》等,皆为豪迈慷慨、壮志满怀的杰作。苏轼首开豪放词风。

2.简述宋词发展的概况及苏轼对词的贡献.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宋词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1、苏轼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也吸收了一些佛道思想。

思想上的复杂性、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一方面有济事之志,另一方面在心情上,力求旷达超脱甚至消极出世。经常陷于入世出世的矛盾中,不过他的作品很受人们的亲睐! 苏轼的词有更大的创造性: 一、内容上: 1、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叙的旧框子。

对生活感受做多方面的描写,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2、把诗**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举凡怀古、感旧、游记、说理等;还表现爱国激情、反映农村生活及对祖国山河的歌颂;对历史英雄的向往等。

一向是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的诗体。 二、语言上: 1、苏轼多方面吸收古人(陶潜、李杜等)诗句入词,偶用民间口语,给人们以清新、朴素之感。

2、为了充分表达词的意境,经常突破音律的束缚,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提高了词在写物、叙事反映现实方面的价值。 三、风格上: 苏轼词风豪迈奔放、挥洒自如,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渡。

于婉约之外,树豪放一格,为南宋张孝祥、辛弃疾等开导先路,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四、苏轼的地位与影响 1、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继承欧阳修成为文坛上主将,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杰出的贡献,代表了北宋文学成就。

2、以丰富多方面的创作实践,完成诗**新运动,并将其扩展到词域,创立豪放词派。 3、苏轼诗词散文的共同特点是:广泛的题材和挥洒自如的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壮阔的气象;畅达而富于形象的语言;清新洒脱、雄健奔放的艺术风格。

4、学习态度和为人对后人亦有影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五、赏析:【中秋词】[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咏月兼怀亲人,引起高亢的幻想,人生离聚的感慨及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

上片: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后者战胜前者,乐观。下片: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理智控制情感,旷达。

中秋之夜,苏轼月下畅饮,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作者以“把酒问天”为首句,抒发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现实生活的苦闷。

在情与理的矛盾冲突中,作者还是清醒地把握住了现实。在承认自然世界和人世间存在着永恒的缺憾的同时,把离愁的自我消释推向对整个人间的美好祝愿!充分体现了作者感情真挚,胸襟开阔,见解卓越,才气飘逸的一面。

词境意义深邃,富有哲理情趣,堪称为千古中秋词的绝唱!2、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力写词并对宋词的词体、内容、语言、风格进行了全面开拓的大词人。柳词在当时曾广泛流传。

1.柳永在创制新词调方面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词至柳永,形式体制更为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形式、内容上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前提条件。

2.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还表现在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抒情重心、抒情方式和抒情风格的改变,对宋词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3.柳词的语言发扬了民间词的传统,面向市民大众,通俗、生动,自成一体。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词中的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并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柳永掀开了词史新的一页,对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开拓之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发展了慢词。柳永常纵游於歌楼妓馆,与歌妓乐工的交往,因而认识了慢词的生命力,成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引起文人的重视,促使慢词创作繁荣,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大批优秀作家。

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认为委婉含蓄的小令写作手法和风格,不适应慢词的需要,因而改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把所写内容先点示明白,再层层铺展开来描写,既淋漓尽致,又层次分明。

感情的表达用白描手法,直来直去,不曲折隐晦,使柳词具有感情强烈、一泻无余的特点。 三、使词由雅转俗。

柳永擅长描写青楼妓女和飘泊失意的文人等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心理,词里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市井平民,对他们的遭遇表示了同情。柳永使词离开了达官贵人的歌筵闺房而走向社会的中下层,反映的生活面更宽广了。

这是柳永对词的传统题材的突破。他又把从生活中汲取来的通俗化、口语化的俚语俗语运用到词里,表情达意生动真切,开了元代散曲的先声,使柳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了「俗」的特点。

评价: 我们可暂不评价俚俗直露与典雅含蓄之间的优劣,而单论写 艳情:既然同样是写艳情,柳永敢于在文人雅词方兴未艾、民间 俗词濒于断绝之时,大胆地背弃时尚而直承源头,这有什么可非 议的呢?有记载说,柳永在少年读书时,偶然得到一首民间流行 的俗词《眉峰碧》:"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末足时, 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 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4.【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柳永对词体制、艺术的贡献1、大量制作长调慢词.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2、增加了词中“赋”的比重,大量铺叙柳永多用赋体,开拓了词的内容.柳永多用“赋”体,进行铺叙,开拓了词的内容.这样使词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和逻辑性,能表现很丰富、复杂的内容.如《望海潮》、《雨霖铃》.3、确立了词的体段配置模式.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词的一般结构方式,是由过去和现在或加上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空构成的单线结构;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 如《雨霖铃》、《八声甘州》都是如此.4、俗中有雅,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5.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苏轼也有一些抒写“逸怀浩气”,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苏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虽然在苏轼之前,从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到范仲淹的《渔家傲》,也有些苍凉刚健之作,但这只是整个文人词史上的个别现象。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让歌妓唱来侑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离合悲愁的圈子,其语言风格也因此难脱离柔媚纤巧的樊篱。

6.柳永对词的贡献有哪些

柳永(987 ~ 1053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来改 名为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 建武夷山)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名作《雨霖铃》。

柳永自诩“奉旨填词柳三变”,把所有精力都投 人到词的创作当中,并自称“白衣卿相”。 由于仕途遇挫,生活艰苦,他开始厌倦官场和功名,沉迷于繁 华的都市生活,寄情于“倚红偎翠”“浅斟低唱”。

他的词大多描写都市风景和歌妓生活,多为羁旅行役 类作品。其词作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 柳词”。

很多作品用凄凉悲切的旋律唱出了盛世中一 些落魄文人的苦闷,感人至深。 他还对城市的繁荣景象 及四时节物风光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

另外,他的词 作还有其他的题材,如游仙、咏史、咏物等。 柳永是北宋首位专力作词的词人,是北宋一大词 家,是词史上的重量级人物。

他拓宽了词的意境,名 作不胜枚举,他不但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 了很多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使词更加口语化、通 俗易懂,对词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7.辛弃疾词对宋词的突破和贡献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旷词风,而又有所发展,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成为南宋最伟大的词人,而且在整个词史上也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辛词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 境界雄奇开阔,形象鲜明飞动。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辛弃疾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象;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多属于奇伟英豪、金戈铁马的英雄;他所创造的自我形象,也具有雄姿英发、慷慨悲歌的气概。辛词中的形象,气势飞动,意境阔大,带有力度美和崇高美,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这在两宋词史上是别开生面的。

2. 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辛词多采用直抒胸臆的赋笔,以情感人;有时也用比兴手法,以香草美人为喻来寄托情志;辛词善于叙事,敷陈铺排,借事遣怀;也善于议论,意气风发,感情丰满。他尤其喜好用长调、作长篇,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诸种手段,讲究章法收纵、开阖、起伏的多变,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

3. 创新并丰富了词的语言,体现出高度的语言技巧。如果说苏轼是以诗为词,那么辛弃疾就是以文为词,他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4.刚柔相济,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辛词以豪放为基调,悲慨雄放、沉郁苍凉是其主导风格,同时兼容闲适平淡的清新之调、妩媚缠绵的婉约之作、寓庄于谐的谐谑之体,词风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更为突出的是,他在强化词的意格风骨、为词注入阳刚之气的同时,又充分保留了传统词体温婉曼长的审美特质,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新词风,或刚健中含婀娜,豪气中见柔情,或摧刚为柔,寓悲壮于深婉,显示出词人超凡的功力。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