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曲江有关”的古诗词都有哪些1.《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 行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南山好颜色,病客有心情。 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 时景不重来,赏心难再并。坐愁红尘里,夕鼓咚咚声。 归来经一宿,世虑稍复生。赖闻瑶华唱,再得尘襟清。 2.《初到曲江六首》 年代: 宋 作者: 朱翌 度岭三百里,携家五六人。卜居依古寺,爱日向初春。 时有逃虚喜,端无去客嗔。团栾何所作,不寐守庚申。 3.《曲江三章章五句》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梢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4.《暮秋独游曲江》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5.《好事近·杨柳曲江头》 年代: 宋 作者: 赵鼎 杨柳曲江头,曾记彩舟良夕。一枕楚台残梦,似行云无迹。青山迢递水悠悠,何处问消息。还是一年春暮,倚东风独立。 6.《曲江春感(一题作归五湖)》 年代: 唐 作者: 罗隐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高阳酒徒半凋落, 终南山色空崔嵬。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2.描写曲江的诗曲江二首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曲 江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 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 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 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 若比伤春意未多。 3.关于描写曲江夜景的诗句没有专门只写夜景的曲江诗歌,不过有几首唐诗中都有其夜色描述。 《曲江夜思》韩偓鼓声将绝月斜痕,园外闲坊半掩门。池里红莲凝白露, 苑中青草伴黄昏。 林塘阒寂偏宜夜,烟火稀疏便似村。 大抵世间幽独景,最关诗思与离魂。 《曲 江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 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 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 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 若比伤春意未多。 《曲江春望》卢纶菖蒲翻叶柳交枝,暗上莲舟鸟不知。更到无花最深处,玉楼金殿影参差。 翠黛红妆画鹢中,共惊云色带微风。箫管曲长吹未尽,花南水北雨濛濛。 泉声遍野入芳洲,拥沫吹花草上流。落日行人渐无路,巢乌乳燕满高楼。 另外杜甫有几首写曲江的诗歌但都未涉及到夜景。最出名的就是《曲江二首》,《曲江对雨》和《哀江头》,抄录如下以供参考。 《曲江二首》杜甫【其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其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曲江对雨》杜甫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哀江头》杜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李商隐还有一首写曲江叫《暮秋独游曲江》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韩愈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4.与曲江有关的古诗词曲 江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 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 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 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 若比伤春意未多。 曲江,是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开元中疏凿为胜境……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已之节”(康骈《剧谈录》)。安史乱后荒废。唐文宗颇想恢复升平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李商隐这首诗,就是事变后第二年春天写的。 5.关于曲江的诗词《曲江春望》年代: 唐 作者: 卢纶菖蒲翻叶柳交枝,暗上莲舟鸟不知。 更到无花最深处,玉楼金殿影参差。翠黛红妆画鹢中,共惊云色带微风。 箫管曲长吹未尽,花南水北雨濛濛。泉声遍野入芳洲,拥沫吹花草上流。 落日行人渐无路,巢乌乳燕满高楼。《曲江春》年代: 唐 作者: 张乔寻春与送春,多绕曲江滨。 一片凫鹥水,千秋辇毂尘。岸凉随众木,波影逐游人。 自是游人老,年年管吹新。《重游曲江》年代: 唐 作者: 韩偓追寻前事立江汀,渔者应闻太息声。 避客野鸥如有感,损花微雪似无情。疏林自觉长堤在,春水空连古岸平。 惆怅引人还到夜,鞭鞘风冷柳烟轻。《曲江》年代: 宋 作者: 李复唐址莽荆榛,安知秦宫殿。 常因秋雨多,时有微泉泫。菰蒲春自生,凫鹜秋犹恋。 千古蔽一言,物极理必变。 6.与曲江有关的古诗词曲 江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 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 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 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 若比伤春意未多。 曲江,是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开元中疏凿为胜境……花卉环周,烟水明媚。 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已之节”(康骈《剧谈录》)。安史乱后荒废。 唐文宗颇想恢复升平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 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李商隐这首诗,就是事变后第二年春天写的。 7.关于描写“曲江夜景”的诗句有哪些关于描写“曲江夜景”的诗句: 1、望断平时翠辇过, 空闻子夜鬼悲歌。 2、箫管曲长吹未尽,花南水北雨濛濛。 3、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4、落日行人渐无路,巢乌乳燕满高楼。 5、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6、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7、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8、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9、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10、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 1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3、幽寻自笑本无事,羽扇筇枝上钓船。 1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诚。 15、渔丝荡舟断桥北 丝亘收罢小星悬 8.句子中含有曲江二字的诗词《初到曲江六首》 年代:宋 作者: 朱翌 度岭三百里,携家五六人。 卜居依古寺,爱日向初春。 时有逃虚喜,端无去客嗔。 团栾何所作,不寐守庚申。 《过丰城访甘叔异闻在曲江之矶头庵放舟过之棹》 年代:宋 作者: 赵蕃 竟日江行历抵寻,耸然高屋在深林。 夷犹未觉矶头远,下上方知磴级深。 好句已从天上落,快谈仍慰别来心。 经行剩约重来见,岭海他年无雁音。 《曲江三章章五句》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梢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秋兴八首》之一 杜甫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朱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百度 曲江诗词 有个古诗文网 9.曲江的诗赋曲江(作者:李磊,诗词新调创始人) 龙巡东天上, 云涌曲江。 五典坡头谁曾忘? 十八年披星戴月, 风雷激荡。 铁血多担当, 男儿脊梁。 弯劲弓射得天狼。 直教四海归心, 英雄情长! (作者: 黄善卓) 甲申孟秋,余别荆楚,入三秦,负笈长安,游学四年。当其时也,访古寺,登雁塔,灞河岸边折柳,杜陵塬上观花。流连巷陌,遍访汉唐遗迹;逡巡楼台,罔顾岁月不居。戊子之秋,余学成将返,又逢曲江公园营缮新开,遂迁延旬日,畅游其间。因以为赋,以纪其胜,其辞曰: 秦时离苑,唐朝旧馆,时历千载,重现其妍。虽绿池荡漾,非复虢国照影之水;秋波潋滟,不逊西子晚妆之媚。况乎秋旻高旷,碧云舒卷,溽暑消寂,间闻鸣蝉。严霜未落,尚有晚芳迟谢;西风乍起,不闻雁阵惊寒。岂必三月阳春,浓香腻于鼻翼;莺燕纷扰,蜂蝶舞于目前。 于是履幽阶之敧侧,步廊桥之迂回,顾盼迤逦,以赏秋江之美。槭梧微脱,松柏弥翠。红鱼群游,凫鸭相追。皋隰岸沚,蒹葭萋萋。芙蓉将残,白露未晞。栖止江亭,清风盈于两袖;踟蹰水滨,埃尘不染缁衣。 行人络绎,游者缤纷。滩跌江流,非腾跃不渡;岛涵波心,假舟楫可登。近水台前,群观书家挥墨;青石几上,闲听乐人吹笙。每见老者扶藜,时闻童声盈盈。淑女俊男,连臂携腕。或徜徉于幽路,或荡舟于江心。 游于斯境,思夫悠邈。杜甫于池头久坐,乐天立江亭晚眺。雁塔壁间,几人贤名永驻;琼林宴上,谁于杏园醉饱?花逐流水,时如风逝。吾所观者,非复汉唐旧景;吾所行者,岂是驰辇之道?心念于兹,临风怅惘。石桩空列,更无王孙系马;曲江仍曲,曲水何以流觞。 日渐西迫,时已黄昏。余晖斜照,霞光流影。晚树笼烟,金乌遁形。浮云半蔽朗月,星辉不掩华灯。芙园烟火,甫凌空而骤响;雁塔清乐,惜湮没而靡闻。风光旖旎,未及全览;晚风习习,遄促归程。千树亭外,曾倚玉树;阅江楼上,憾未登临。及出园犹回望,虽久别而梦萦。冀异日之重游,堪补缀于斯文。(发表于《中华辞赋》第十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