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文学家文集<;白氏长庆集> <;栾城集> <;剑南诗稿> <;聊斋志异> <;魏正公文集> <;杜工部集> <;司马文正公文集> <;梦溪笔谈> <;左太冲集> <;震川先生集> <;樊川文集> <;己亥杂诗> 附1: 1.《楚辞学论文集》 姜亮夫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 2.《唐诗论文集续集》 刘开扬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 3.《唐诗论文集》 刘开扬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 4.《唐诗论文集》 刘开扬著 北京:中华书局,1961.6 5.《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著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 6.《乐府诗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 1957.6, 7.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著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 8.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 莫砺锋编 2007.7, 9.两小山斋论文集 罗〓烈著 北京:中华书局,1982.7 10.唐诗论文集 刘开扬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 11.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撰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7 12.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 , 13.诗经研究丛刊: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十三辑 中国诗经学会,河北师范大学编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0 14.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诗经学会编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15.切问切.1981-2005:复旦诗派理论文集 许德民主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 16.唐诗论文集 刘开扬著 北京:中华书局, 17.东坡词论丛 素轼研究论文集 第一辑 苏轼研究学会编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8.李清照研究论文集 济南市社科研究所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4.5 19.词学研究论文集 (1949-1979)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安古典文学研究室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 20.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著.-新1版 北京:中华书局,2002.9 21.李白研究论文集》 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编.-1 中华书局/1964.4 附2: 1、《胡适学术文集》 中国文学史 北京:中华书局/1998. 2、《中国文学论丛》钱穆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8 3、《中国文学:古代与现代》王瑶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4、《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4 5、《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 6、《戴震文集》 中华书局/1980.12 7、《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 陈岱孙,季羡林,张岱年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 8、《王国维文集》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 2.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 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垂反衬出了什么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4.古代文学家中的八大居士都有谁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 汪士慎(1686-1759)。 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左盲生、天都寄客、晚春老人等。安徽歙县人,一生布衣,居扬州。 工花卉,尤擅画梅。《画梅题记》:汪士慎画梅善用繁枝、落笔端重、不矜奇巧。 能以瘦硬笔调绘出梅的秀雅之态,五十四岁左目失明,仍能画梅,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着梅花”。后双目失明,穷困潦倒,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 署“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善诗,著有《巢林诗集》。 李鱓,又作觯(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乾隆三年(1738)任山东滕县知县。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 李鱓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其后,又成为指画大师高其佩的弟子,进而学尚写意,并参以书法用笔,落笔劲健而有气势,特别长用水,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 他工诗、善书。诗多题在画上,善于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 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5.古诗名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作者作者杜甫。 旅夜书怀 作者:杜甫 (唐代)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 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6.古诗文赏析山居秋暝 王 维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燕歌行 高 适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 白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作者在运用夸张、渲染、拟人等多种艺术手法描述了天姥的雄奇之后谓“我欲因之梦吴越”,接着叙述了“梦游天姥”的全部历程和所见、所闻及所感,且又有“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的诗句,从梦因、梦游到梦醒、梦感,顺序写来,不仅意境动人,而且情节完整,给人以确有其梦的感觉送友人 李 白这是一首送别作。 但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青山绿水间,作者与友人并肩而行,情意绵绵。 这次一分别,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万里飘零,再见不知何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喻,浮云与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 末句“萧萧班马鸣”更增添了别时的惆怅,全诗声色俱佳,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虽感伤别离,却不使人灰心、颓废。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