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家讲坛 诗歌唐朝共有几集一、共十集。 二、扩展知识: 1、节目简介:历代的诗歌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就是元明清那段比较差一点,宋诗最接近唐诗,宋代的诗人对唐诗就有非常高的评价,我们看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王安石,王安石说过一句话,说“世间好语言,以被老杜道尽”,老杜就是杜甫,就是世界上好的句子都被杜甫给写完了。他又说一句话,说“世间俗语言”,就是通俗的好的句子,“已被乐天道尽”。乐天就是白乐天,就是白居易,就是王安石认为,典雅的好的诗句,优美的句子,都被杜甫写光了,而通俗一点好的诗句,都被白居易写光了。王安石,他作为一个大诗人,他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唐朝的诗人太了不起,几乎把所有好句子都写掉了,唐代社会、全社会从上到下都有崇尚诗歌的风气。在这样一种风气下面,当然很多人,大家都来写诗,有才华的人,都把他们的才华用在诗歌写作上,所以我们说唐诗要不好也难,它一定会好。那么,唐诗究竟好在哪里呢?为什么唐诗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最高峰呢?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将为您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 2、每集标题: 第一讲 唐诗气象 第二讲 诗抒胸怀 第三讲 怀才不遇 第四讲 沧海桑田 第五讲 君子之交 第六讲 忧国情怀 第七讲 天伦之情 第八讲 送别之情 第九讲 山水有情 第十讲 爱情诗语 3、主讲简介:莫砺锋,1949年4月出生,1984年10月在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兼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等职务,著有学术专著五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2.古诗翻译,从百家讲坛上看到的诗,多谢指教公车不就幅巾征,【不去应举,只以学者形象示人。】 有道通儒梵行僧。【是学识渊博的儒者,也是坚持佛教修炼的有道之士。】 习观湛如盈室水,【练习观法,智慧透彻,如同满室皆水。(涉及佛家学说,不好翻译。) 】炼身枯比一枝藤。【修炼身体,长坐不卧,呆若枯藤。】 尝来草别君臣药,【讲喻嘉言的医术。】拈出花传佛祖灯。 【讲喻嘉言的佛学修养。(禅宗拈花一笑的典故)】莫谓石城难遁迹,【不要觉得石城(今苏州西南)不能隐居。】 千秋高获是良朋。【千年前的高获和你志同道合,堪为良友。】 高获,字敬公,东汉汝南新息人,方士,远遁江南,卒于石城。事见《后汉书》。 3.百家诗坛一位讲诗词的,不知道名字了百家讲坛说唐诗《诗歌唐朝》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莫砺锋与百家讲坛合作讲述唐朝诗歌的系列节目。 在该系列节目中,莫砺锋将分5讲从盛唐气象、诗抒胸怀等角度解读唐诗,让听众充分浸染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文学作品。《百家讲坛》还有不少热心观众。 莫老师已经在北京录制了14讲。莫砺锋总结,应邀上讲坛录制节目,没有观众提问环节,一点也不好玩。 “因为是录制节目,现场观众要绝对保持安静,所以有很多规矩,气氛十分严肃。”录制中途休息15分钟,莫砺锋才有机会接触到来自各行各业的诗歌爱好者。 这么多课上下来有好几张脸成了熟脸。有的听众甚至会在录制现场泡一整天。 来听讲座的大多是中年人,也有孩子,其中也不乏学中文的学生,但竟然还有学生来咨询如何考研,这让莫砺锋哭笑不得。莫砺锋被许多南大中文系学生奉为“学术偶像”。 他给在校研究生开设的唐宋文学研究课场场爆棚,是颇受学生追捧的热门课程。但是,要把广受好评的平时上课的内容移植到央视,必须向《百家讲坛》针对中学文化程度人群开讲的节目定位靠拢。 “他们一开始就觉得我讲得不够通俗,就要求我通俗些。”莫砺锋说,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他在《百家讲坛》主要还是讲一些有关唐诗的常识性话题,牵涉一些概念问题都要充分解释清楚。 对于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讲史记来说,有的是吸引人的有趣故事,但唐诗里多的是韵味和审美,趣事却不好找。“难就难在他们让我多讲诗人生平,多说一些有趣的情节,其实讲唐诗倒没什么有趣的故事可讲,”提起挖掘奇趣,莫砺锋曾拒绝过一些十分无厘头的邀约。 曾有出版社邀请莫砺锋写《杜甫大揭秘》,一听意在猎奇的题目,莫砺锋就婉言拒绝了,“杜甫没什么好猎奇的,他的生平很清楚,没有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