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秋思

1.有关秋思的宋词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范仲淹的《苏幕遮》,秋日思乡。元曲 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改动此词 《端正好》,我觉得整个宋词没有比孙洙的《河满子》更好的了。相思之情,黯然神伤

何满子 秋怨

宋 孙洙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余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常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宋词 晏几道 阮郎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

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

清歌莫断肠。

元曲是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李清照 《醉花荫》

唐诗 杜牧 题目忘了 :六朝文物草连空,云淡天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哭人歌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2.秋思怎么写诗词诗词

〔越调〕天净沙·秋①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有一首格式较像的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编辑本段]【大 意】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 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正是一派浓浓的的秋景啊![编辑本段]赏析 本文选自《天籁集》,作者白朴(11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与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一起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本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不着一个“秋”字。

本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至此,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

本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意义深刻。刘禹锡曾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啊! 本曲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十二个意向自然地黏合到一起,仿佛信手拈来。

开首的两个分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渲染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衬托出人们悲凉的心境。“一点飞鸿影下”这一幕极富动感,打破了先前画面的沉寂。

而后两个分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则以多种颜色+名词的组合渲染了一种明朗清丽、色彩绚丽的画面,以写秋天极其美好的事物与先前的宁静、寂寥形成对比,更突出了主旨。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

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

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 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

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

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

“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

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3.宋词的翻译(天净沙.秋思)

这是译文: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这是改写的作文:已经是进入古道的第三天了。

回首来时的路,弯弯曲曲的脚印已被风沙掩埋;翘首前方,与天相接的漫漫尘土,让我早已疲惫不堪的心都要碎了。

中午的太阳还像个火盆,狠毒地把火辣辣的光线射向地面。那时的土地仿佛火烧一般,沸腾的火焰熊熊燃烧着,要把我吞噬似的。而现在,她一下子乖巧了,和善了,温柔了,甚至变得有些可爱了。她轻盈的步履如蜻蜓点水般地跳跃着,舞蹈着。一缕缕红色的光洒在不远处的小山包上,像一只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它们,抚摸着它们午时被骄阳烧伤的伤口。

这不正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的夕阳吗?往日温馨的画面又涌上脑海:我们的小屋座落在溪旁,门前便是一座小巧的石桥。每天,听着潺潺的流水哼着歌儿,再用心去感受它与石桥的窃窃私语。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和哥哥姐姐们一块儿去看斜阳,看她带着满心的欢喜轻轻地滑向山后,一抹一抹的余晖还在遥远的天际闪烁,最后看她离开,留下一串串金色的祝福……

可是无情的战争把我幸福快乐的生活击得体无完肤。一年的时间,我从家里最受疼爱的小儿子,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只能选择逃亡。陪着我的,也只有这匹日渐消瘦的马儿。

也就从那时起,夕阳在我的眼中,只是挂在枯败枝藤缠绕的、丑陋的乌鸦栖息的一棵老树一轮,让我心伤。

一切就像一场梦啊!马儿嘶鸣了一声,我这才回过神来,发现夕阳又变成了一只火红却玲珑剔透的玉盘,留在地上的部分仿佛一张美丽的嘴唇,吹着地平线这支巨大的箫,奏出的却是凄凉的西风乐章。

唉,望天涯,望断了天涯!

4.关于秋思的古诗

关于秋思的古诗很多,总体上,中国古代的古诗多以悲秋为传统,不过其中也不乏一些乐观的诗歌。其中诗名为秋思的就不少了。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南北朝

萧悫

秋思

清波收潦日,

华林鸣籁初。

芙蓉露下落,

杨柳月中疏。

燕帏缃绮被,

赵带流黄裾。

相思阻音息,

结梦感离居。

白居易

秋思

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

寂寞余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

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白居易

秋思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鲍溶

秋思

楚客秋更悲,皇皇无声地。时无无事人,我命与身异。

良时如飞鸟,回掌成故事。蹉跎秋定还,凝冽坚冰至。

人生不期老,华发谁能避。感此惜壮年,壮年少为贵。

我生虽努力,荣途难自致。徒为击角歌,且惭雕剑字。

吾师罕言命,感激潜伤思。

杜牧

秋思

热去解钳釱,飘萧秋半时。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发短梳未足,枕凉闲且欹。

平生分过此,何事不参差。

黄滔

秋思

碧嶂猿啼夜,新秋雨霁天。

谁人爱明月,露坐洞庭船。

李白

秋思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李白

秋思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秋 思

(唐)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如果认真读就会发现这些古诗多被赋予悲情,这是古代秋思题材的普遍意义上的共同特点,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比如刘禹锡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在这两首里面就对秋天表现出很积极的情感,当然这些, 也是作者人格的写照就是了。

5.古诗“秋思”的全文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6.诗词鉴赏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 ,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 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3。

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 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4。

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5。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6。长烟:荒漠上的烟。

7。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 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8。

羌管:羌笛。 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评析]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

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

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

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 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