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离离原上草

1.离离原上草古诗 解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长长的原上草哇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野草野花蔓延着掩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时应考的习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命题诗,题目前要加“赋得”两个字,内容类似咏物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

借春草表达情意是古人惯用的手段。“青”,谐音“亲”、“情”。

春天是青草发芽的时候,也是人最思念亲人的时候。青草年年长,思念也会年年加深。

野火烧不尽野草,空间隔不断友情。野草遮住了道路,你就不要走了吧?野草塞满了道路,该有多么难走!野草是那么荒远,你何时才能回来?我虽然不愿意你离去,你却不得不远行。

这莽莽的青草,见证着我们的友情。 说白了:朋友,你就要远行了。

我们何时才能相见呢?等到明年青草再绿的时候,我该多么想你呀。这路途遥遥,又让我多么担心你呀!不过,我们的友谊像青草一样常青,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

2.离离原上草 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扩展资料

这首诗开篇就描写了小草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春草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即使秋冬野火燎原,大片大片枯草被烧光,它还是斩不绝烧不尽的,只要草根残存,待到来年春风化雨,野草就会复苏,蔓延整个原野。

诗的前半首重在写“草”,到了五六句则笔锋一转,重点落在了描写古原上。古原上野草蔓延到远方,淹没了古道,草香清新可嗅,绿草沐浴着阳光,明秀翠绿,蔓延扩展与荒城相连。

大地春回,芳草青青,景色迷人而富有诗意,在这样的美景下,诗人送别知心的朋友,茂密的青草代表着送别的深情。全诗自然流畅,字字饱含真情,余味无穷,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诗词之外

在我国古代诗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诗人往往用某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感情,比如用“残月落花、浮萍飞絮”表示哀愁伤感,以“折柳”象征友人惜别,用“黍离之悲”表示哀叹国家昔盛今衰等,这就形成了传统诗词中大量的意象。

本诗中的芳草也是众多诗词意象之一,《楚辞·招隐士》就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意思是春光明媚,而王孙远游未归,看到茂盛翠绿的芳草,不免使人愁思郁结。自此,在文学作品中远接天涯、绵绵不尽的芳草,逐渐成为诗人表达思念远方亲人的意象。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赋得古原草送别

3.离离原上草古诗 解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长长的原上草哇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野草野花蔓延着掩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时应考的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命题诗,题目前要加“赋得”两个字,内容类似咏物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

借春草表达情意是古人惯用的手段。“青”,谐音“亲”、“情”。春天是青草发芽的时候,也是人最思念亲人的时候。青草年年长,思念也会年年加深。野火烧不尽野草,空间隔不断友情。野草遮住了道路,你就不要走了吧?野草塞满了道路,该有多么难走!野草是那么荒远,你何时才能回来?我虽然不愿意你离去,你却不得不远行。这莽莽的青草,见证着我们的友情。

说白了:朋友,你就要远行了。我们何时才能相见呢?等到明年青草再绿的时候,我该多么想你呀。这路途遥遥,又让我多么担心你呀!不过,我们的友谊像青草一样常青,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

4.唐诗离离原上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品背景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很不错的。

5.离离原上草 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扩展资料 这首诗开篇就描写了小草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春草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即使秋冬野火燎原,大片大片枯草被烧光,它还是斩不绝烧不尽的,只要草根残存,待到来年春风化雨,野草就会复苏,蔓延整个原野。 诗的前半首重在写“草”,到了五六句则笔锋一转,重点落在了描写古原上。

古原上野草蔓延到远方,淹没了古道,草香清新可嗅,绿草沐浴着阳光,明秀翠绿,蔓延扩展与荒城相连。 大地春回,芳草青青,景色迷人而富有诗意,在这样的美景下,诗人送别知心的朋友,茂密的青草代表着送别的深情。

全诗自然流畅,字字饱含真情,余味无穷,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诗词之外 在我国古代诗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诗人往往用某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感情,比如用“残月落花、浮萍飞絮”表示哀愁伤感,以“折柳”象征友人惜别,用“黍离之悲”表示哀叹国家昔盛今衰等,这就形成了传统诗词中大量的意象。

本诗中的芳草也是众多诗词意象之一,《楚辞·招隐士》就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意思是春光明媚,而王孙远游未归,看到茂盛翠绿的芳草,不免使人愁思郁结。自此,在文学作品中远接天涯、绵绵不尽的芳草,逐渐成为诗人表达思念远方亲人的意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赋得古原草送别。

6.诗词离离原上草全诗的意思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3、枯:枯萎 4、荣:繁荣茂盛 【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

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

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鉴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

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

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

“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

“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7.小学一年级古诗离离原上草的解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3、枯:枯萎

4、荣:繁荣茂盛

【翻译】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