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金圣叹批唐诗

1.金圣叹选批唐诗的资料介绍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颇为奇特的文人。

他以评《水浒》与《西厢记》而著称于世。另外,他也选评过唐诗。

这是清初著名文艺批评家金圣叹选批的唐诗,包括唐朝初期和晚期的作品,共600首,约40万字。 除了对杜诗另有专集以外,他共选评了唐代七言律诗约六百首,并且在被杀害前的《绝命词》中还特地提到这事: 鼠肝虫臂久萧疏,只惜胸前几本书,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 所谓“分解”,就是对所选唐人律诗分成前后解,并进行分析评论。

从他给友人的书信中可以看到,他对自己所做的这一工作是颇为重视的。 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唐诗三百首》。

金圣叹的这个选批本则可称之为“唐诗六百首”。其特点主要不在于选而在于评,深中肯綮者有之,借题发挥者亦有之,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总是独具只眼,不依傍他人。

…… 原书卷一是题为“圣叹外书”的序言,卷二是诗目,卷三才是正文。这次标点出版,依然仍此体例,以见其人奇特之一斑。

浙江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四年五月 。

2.卢纶的长安春望全诗的解释

译文

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白发苍苍穷困潦倒人,独自一人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家如在梦中,遥望那白云缭绕的家乡,何时才能尽享它的温馨!而那夕阳中参差错落的宫阙,又让人平添无限的悲叹:国事日衰,谁能回日中天!

鉴赏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诗的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而与七八句的抒情密切关联,分析得相当精辟、透彻。

这首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3.长安春望卢纶的意思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诗的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 ),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 ”,是说东风从我的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 。“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 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 ”和“梦”表现出来,象“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 ,共君携手在东田 ”(《 送冷朝阳还上元》), “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 ”,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 ”句又接至眼前近景 ,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 ,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 ,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 ,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 ”,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 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解释:

东风从我的家乡吹来,回头却看见京城青草片片。

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懊恼自己却不能回去。

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 ,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 。

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 ,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

4.金圣叹是什么人

金圣叹(1608—1661年)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

名采,字若采,明以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吴县(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入清后以哭庙案被杀。

少有才名,喜批书,他所批《水浒传》成书于崇祯末年,把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打方腊等内容删掉,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捕杀的情节以结束全书。只因这一腰斩,加上他评点此书所持奇谈怪论,金圣叹遂成一时风流,声满天下。

是怪杰,还是人杰?是始作俑者,抑或是敢为天下先?是非功过自有评说。《传世名著百部》在此将《金圣叹评点 》全文送呈广大读者,并稍加解读,希图抛砖引玉,引出无数个敢发奇谈怪论的金圣叹。

5.求下这首诗的翻译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

译: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从此竹杖、芒鞋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译: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译:陶潜在自己的家乡养花养草,庾亮独坐小楼闲看月明皎洁。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译: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 注释: 1)据《唐诗纪事》及崔峒朋友们的诗文记载,崔曾登进士第,大历中任拾遗、补阙等职,后因事贬为潞府(治所在今山西襄垣县北)功曹,终被贬于州刺史,卒于贞元中期。

2)陶潜:指李明府,陶曾为彭泽令,故以陶比李。 3)庾亮:指韦应物

6.金圣叹的诗,我只要诗词就比如,《沉吟楼诗选》这个里德诗

老拳搏古道;

儿口嚼新书。

——金圣叹自题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金圣叹刑场诀别自题

天公丧母地丁忧,万里江山尽白头。

明日太阳来作吊,家家檐下泪珠流。

——七绝

【金圣叹撰题联】

流水今日;

明月前身。

——金圣叹题佛经

千古绝吟太白诗;

大江东去学士词。

——金圣叹题书房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金圣叹感题时势

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

草木知名节,久而后成。

——金圣叹题书斋

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

少老头,坐睡椅,由冬至夏读春秋。

——金圣叹撰技巧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夜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金圣叹题时令年节

(一年中秋赏月,金圣叹偶得上联,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联,次日他把这上联写在壁上,每天沉思,终不能对。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团年守岁,其妻叹曰:“今夜是最后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开头了。”金圣叹一听,突然跳起来说:“下联有对了!”随即在壁上续接写出了下联。)

这老翁舍得几文钱,斋僧布道,加几年阳寿足矣。胡为乎,使金童玉女引上天堂;呀呀呀,玉帝也嫌贫爱富;

那婆子偷尝两片肉,破戒载荤,打两个嘴巴够了。又何必,差马面牛头拿归地狱,哈哈哈,阎王乃重畜轻人。

——金圣叹题戏台(41+41=82字)

金圣叹评《水浒》第四十四回联批】

李逵忽然有假;

宋江到底无真。

宋江爷生不如死;

李逵娘死贤于生。

李逵取娘,村中遇鬼;

宋江取爷,寨里见神。

宋江爷不忍见活强盗;

李逵娘不及见死大虫。

李逵遇鬼,只见两板斧;

宋江见神,受三卷天书。

宋江遇玄女,是奸雄捣鬼;

李逵遇白兔,为纯孝格天。

李逵取娘归时,带两只真虎;

宋江取爷还时,携三卷假书。

7.宿淮浦忆司空文明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开门见山揭出“愁心”,这两个字直贯全篇,诗中字字句句,无处不是愁心。“‘长’字去声,即长物长字。言一倍是自己愁心,又长一倍是朋友离忧也。”(《金圣叹选批唐诗》)“‘夜思’七字,独承离忧,言翻来覆去,更睡不得,即更放不得也。”(同上)此句最值得玩味的是“恋旧游”三字。所谓“旧游”,指的是他和友人们在长安的快意生活。史称他们以酬唱赠答诗“驰名都下”,“俱以能诗,出入贵游之门,时号‘十才子’,形于图画。”(《旧唐书》卷一六八)这种“旧游”确实值得留恋,离开长安和旧游,令李端辗转反侧,夜思千重,是很自然的事情。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此联写夜思的具体情境。诗人似梦似醒,神思恍惚之态,写得十分传神。金圣叹批曰:“‘秦地’十四字再承夜思,言才睡得即又梦,才梦得即又迷迷离离,恰似家中握手,淅淅沥沥早是船背雨声也。真写尽‘千重’二字矣。”诗人离开长安,心有不舍,秦地故人已远,只有形之梦寐。秦地指长安,故人指司空文明及其他友人,这里既流露出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又暗寓自伤不遇的感慨。故人的春风得意和“楚天”句写自己的落魄恰成鲜明对照:楚天,写地点,淮浦地属楚;凉雨,点明秋时,描绘出眼前的现实的图景,悲秋伤别,尽在不言中。“孤舟”,是诗人所居,呼应题中“宿”字,孤舟夜雨,独宿怀人,此情此景,何等凄凉,怎不令人愁肠百结呢?

元人范德机说:“ 三百篇以比兴置篇首,律诗则置在篇中,如景联所摹景色,或兴而赋,或赋而实比,皆其义也。”(胡震亨《唐音癸签》引)这几句话对律诗中景语的分析透彻精辟。“诸溪近海”一联,正是范氏所说的“赋而实比”的景语,王尧衢《唐诗合解》说:“此一联写淮浦淮水近海,每潮一至,诸溪皆应,水亦知朝宗于海也。”淮河在唐时,下游流经淮阴涟山入海,下游的一些支流(溪)也近海,海水潮涨潮落,诸溪当与之相呼应,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而作者借景物为比,所要说的话是:水尚知朝宗于海,人自然会眷恋朝廷,正是杜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之意。“独树”句王尧衢说得好:“此时是秋,林叶凋落,独树在淮水边,其叶随水流尽,孤舟漂泊,何以异此。”这句是借水边独树之叶随水流尽,比喻自己孤舟远行,漂泊无定。因此,颈联明写景而实抒情,上句以万水朝宗象征诗人留恋都城,下句以独树叶流象征诗人孤舟漂泊的处境。

“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惟有一登楼。”前三联所写,无非都是“别恨”,在这里正式点出。此种“别恨”,在诗中一联比一联沉重,故云“转深”(一作“更深”),而现在独处孤舟,“别恨”无处抒写,看来有待前程登楼,以抒悲怀。

江淹《别赋》云:“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此诗的“别恨”,主要是悲臣子去国和思念朋友。这本是大历诗中屡见不鲜的题目,他们常用形式工整的律诗写这一题材,并且常常缺乏真挚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

李端这首七律,从气格上看,是典型的中唐诗,却无中唐某些七律的衰态,诗的感情充沛,言之有物,以“愁心”贯串始终,以别恨为“愁心”的具体内涵,情真意切,无矫揉造作之态,故能动人。此篇的章法细腻,首尾二联是情语,中间两联为景语,有远景,有近景,且景中含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