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沈宋

1.初唐沈宋一派产生的背景

初唐,从高宗武德时期到睿宗景云年间,约一百年,是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过渡阶段,也是唐诗兴盛的准备阶段。唐太宗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奉命而作的应制诗和君臣之间的唱和之作,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表现宫廷生活和写景咏物。虽文辞典雅、内容空洞,毕竟摆脱了齐梁诗歌轻靡浮艳的弊病,并且逐渐显示出开阔壮大的气势、生龙活虎般的节奏和庄严的宇宙意识,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先后出现了一些宫廷诗人,前有上官仪,后有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以及并称“沈宋”的沈佺期、宋之问。

“沈、宋”,主要活动在武后和中宗两朝。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以他们工致细密、格律精严的创作,使这些规范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沈、宋前期多点缀升平的应制诗,后期贬谪远荒之地,生活经历给创作带来了变化,写作了一些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诗。如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等。

2.沈佺期、宋之问对唐诗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当然,你可以这样理解·,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是·从初唐四杰唐诗之肇始,体制之初开,到,李杜之鼎盛·,格局之大成,之间,不可少的承渡者,当然,不是说他们厉害,假使无沈、宋亦可有张三、李四。

下文摘自网络: 本世纪上半叶 李维《诗史》对沈、宋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比较重视,该书卷中有三章都是论述“初唐诗体与沈宋”的, “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多未成体,沈则间有佳者。所谓裁成六律,彰施五采,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沈、宋之功也。”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对沈、宋诗歌的论述稍具体些,该书首先论及沈、宋于律诗成立之功,强调他们在官场上的应制倡导的机会的重要性,其次他分析了沈、宋的一些五律、七律作品,以说明其格律之严,但是,他对宋之问诗歌的评价不高:“之问的诗,好的极少!集中格调比较高越者,七言如‘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松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五言‘潘园枕郊郭,爱客坐相求’,又‘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类,确是没有几篇可鉴赏的。

──大抵因为他的作品,七律全出应制,五律率多平浅,所以酿成这个结果了。”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则认为,沈、宋最伟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促进了七言律的成立,并认为“他们的倡始号召之功,似较他们的创作为更重要”。

同时,该书还强调了他们对绝句、排律成立之功绩。对于他们诗歌创作实际,本书认为:“沈、宋的诗,自当以这种迁谪后所作的最工。

应制诸什,非不精妙,却不尽是肺腑中流出的,故有灵魂、有真情感者甚少。” 苏雪林《唐诗概论》在分析律诗成于沈宋之手的原因时,认为,一是齐梁以来的酝酿,二是前人对对偶的讲求由来已久,三是出于帝王的熔陶。

闻一多在其四十年代的唐诗研究中则强调沈、宋对盛唐诗歌的先导作用,他认为沈佺期的七律“卢家少妇郁金香”一首恢复了诗歌与语言之间正常的关系,“正是开启时代新风的首创作品”,对于宋之问,他则认为,“通常但知他的近体诗有名,其实古体诗也有好的,象五古《雨从箕山来》一首。

可说是开了王右丞的先声。” 五六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后,一些新编的文学史著作对沈、宋在诗歌格律发展史上的地位也都加以肯定,对他们的应制诗评价不太高,对他们遭贬以后的作品予以好评。

故在此不再一一介绍。 马茂元的《读两〈唐书·文艺(苑)传〉札记》一文在论及沈宋诗歌时颇具己见,如,该书云:“高宗之末以至中宗景龙之际 ,律风大畅,作者云兴,人握灵珠,家持玉尺,沈、宋于此种风气下,总结前代积累之经验与时人创作之成果,因势利导,遂使诗歌古今体之分,成为定局。

世言律诗而必推沈、宋者,盖以其篇什繁丽,纂组精工,举为诗体发展之过程。非谓沈、宋之外,同时诗人遂无律体之佳构也。”

又如,“沈、宋并称,其诗往往互相混淆,有不易辨识者,以二人身世略同,而风格又相近也。然其间亦未尝不可以区分。

盖之问思致缜密,清丽居宗,五言是其擅场。其《昆明池》应制之作,固已压倒佺期,沈则气度较宏,七言独辟胜境。

其《独不见》一章,‘高振唐音,远包古调’,亦非之问所能企及。

又沈、宋并工五言排律,之问所作,犹不过百余言;而佺期《代魑魅答家人》一篇,长达四十八韵。

其排比铺陈,尽情刻划处,已开盛唐风气之渐矣。” 刘开扬的《谈沈佺期、宋之问、李峤、杜审言等人的诗》对沈、宋的律诗和古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认为,沈佺期写征戍的几首诗如《杂诗三首》之三、《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都很精彩,其次如狱中的诗,流放过程中的诗,都有真实感情,还有一些乐府诗也较可取,但他认为,“宋之问的诗就数量和内容说,比沈佺期的诗更多更好,影响也更大”,而且,他认为,宋之问的诗对杜甫等后世大诗人也有很大影响,“杜甫对以往的诗人诚然是集大成者,但他对宋之问的诗似乎特别喜爱,不仅所写风景相似,诗语和表现方法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还有,之问的长律《谒禹庙》已长达二十韵,佺期的《移禁司刑》更达二十四韵,对杜甫晚年写长律竟达百韵也有所影响。” 八十年代以后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专论沈、宋诗歌的文章,重要者有李云逸的《沈佺期诗人名订讹》、师为公的《沈佺期、宋之问诗歌用韵考》、刘振娅《宋之问诗歌创作总体认识初探》、王定璋《陈子昂与沈、宋》、查洪德《初唐诗坛的一代宗师──沈佺期新论》、杨墨秋《宋之问任职朝廷期间部分诗文系年考》、杜晓勤《从永明体到沈宋体》等。

其中查文针对过去一些研究者批评“沈佺期的诗多宫廷应制之作,内容空洞,形式华美”的说法,指出他的应制诗37首,仅占22.5%(沈存诗共160首),与唐初其他诗人比较,“应制诗并不算多”。况且,他的应制诗有的质量不错,作者称赞其《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说它“运用七律形式圆熟”,内容“也不像人们观念中的应制诗那样面目可憎”,“它无一处堆砌辞藻,无一处用典,自然畅达而不造作,有真实之景,真实之情”。

作者将沈佺期的非应制诗分为沉郁的自述诗、深情的别离诗、矛盾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