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教化的诗句

一、有关教育的诗句有哪些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4.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 15.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 16.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 1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名言警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劝人珍惜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存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关于教育的诗句

1、《题弟侄书堂》唐代: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译文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2、《长歌行》两汉: 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3、《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春秋 《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译文: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

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5、《剑客 / 述剑》唐代: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译文 十年辛苦劳作,磨出一把利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未试锋芒。如今取出,给您一看,谁有不平之事,不妨如实告我。

三、哪些说法体现了中华诗词的教化作用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放射着中国经典的哲理光芒,其形式之精湛,技巧之高超,音韵之优美,节奏之动人,是其它文学样式难以逾越的;其内容之凝练,语言之精美,情景交融,感情丰富,思想活跃,意境含蓄,同样也是其它文学难以望其项背的。

然而,由于当前 “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短信文化”的泛滥,不断充斥着人们的耳目,我们青少年的眼睛不经意间受到了污染,灵魂受到了戕害。为此,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跫音,感触时代的脉搏,重新拾起中国传统文化这块瑰宝,高举中华诗词这面大旗来影响人、培育人、润泽人,成就人。

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诗词,拓展人们的知识面为人们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人文素养,陶冶情操,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为提高全民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中华诗词的美学价值,历史以来,林林总总,许多诗家都有很详尽很丰富的论述。从南朝齐梁时期钟嵘(公元468-518)的《诗品》滥觞,到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公元1007-1072)的《六一诗话》,南宋严羽(生卒不详)的《沧浪诗话》逐步使诗词评论成为系统的理论。

明代胡应麟(公元1551-1602)的《诗薮》把法(即格调)与悟(即神韵)作为重点,首先提出“神韵”的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本质意义。1.中华诗词是大美的载体,她是东方哲思、东方文化土壤中盛开的奇葩,是东方审美观的有机载体与价值体现。

如果把她当作一种普通的艺术样式,将大错特错。没有哪一种文学样式,能像她一样更具有高度的本体价值与天然属性。

她的意境总是与山川、河流、日月、草木以及时令的变化、世道的沧桑连结在一起,总是站在宇宙主义的背景下审视人间的得失,其目光那么浩远开阔,其关怀那么博大包容,其言语那么堂奥微妙。2.中华诗词是活的生命体,是大自然赐予汉民族的神嗣,她不同于其他单纯借助材料与质感的手艺,也不同于停留在俗世与功利的浮世绘,或者仅仅是一种精神意识的影像、客观现实的标本。

世界上唯有冬虫夏草,可以简单的类比这种特性:既是一种植物,也是一种动物。 望采纳谢谢。

四、哪些说法体现了中华诗词的教化作用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放射着中国经典的哲理光芒,其形式之精湛,技巧之高超,音韵之优美,节奏之动人,是其它文学样式难以逾越的;其内容之凝练,语言之精美,情景交融,感情丰富,思想活跃,意境含蓄,同样也是其它文学难以望其项背的。然而,由于当前 “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短信文化”的泛滥,不断充斥着人们的耳目,我们青少年的眼睛不经意间受到了污染,灵魂受到了戕害。为此,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跫音,感触时代的脉搏,重新拾起中国传统文化这块瑰宝,高举中华诗词这面大旗来影响人、培育人、润泽人,成就人。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诗词,拓展人们的知识面为人们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人文素养,陶冶情操,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为提高全民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中华诗词的美学价值,历史以来,林林总总,许多诗家都有很详尽很丰富的论述。从南朝齐梁时期钟嵘(公元468-518)的《诗品》滥觞,到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公元1007-1072)的《六一诗话》,南宋严羽(生卒不详)的《沧浪诗话》逐步使诗词评论成为系统的理论。明代胡应麟(公元1551-1602)的《诗薮》把法(即格调)与悟(即神韵)作为重点,首先提出“神韵”的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本质意义。1.中华诗词是大美的载体,她是东方哲思、东方文化土壤中盛开的奇葩,是东方审美观的有机载体与价值体现。如果把她当作一种普通的艺术样式,将大错特错。没有哪一种文学样式,能像她一样更具有高度的本体价值与天然属性。她的意境总是与山川、河流、日月、草木以及时令的变化、世道的沧桑连结在一起,总是站在宇宙主义的背景下审视人间的得失,其目光那么浩远开阔,其关怀那么博大包容,其言语那么堂奥微妙。2.中华诗词是活的生命体,是大自然赐予汉民族的神嗣,她不同于其他单纯借助材料与质感的手艺,也不同于停留在俗世与功利的浮世绘,或者仅仅是一种精神意识的影像、客观现实的标本。世界上唯有冬虫夏草,可以简单的类比这种特性:既是一种植物,也是一种动物。 望采纳谢谢

五、关于义的诗句

1.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曹植

2. 后来人不知,焉能会此义。——拾得

3. 知人得数士,重义忘千金。——苏轼

4. 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李白

5. 重义轻生怀一顾,东伐西征凡几度。——骆宾王

6. 德义不孤朋友乐,田园粗了儿孙计。——段克己

7. 仁义不思垂教化,背恩亡德岂儒为。——周昙

8. 谓言大义不小义,取易卷席如探囊。——杜牧

9. 谁言铁衣冷彻骨,感义怀恩如挟纩。——陆游

六、诗经不是诗,教化吗,那得两说着

在重礼仪教化的周代,非常重视民风的淳朴,设有“采诗官”收集民间流传的诗歌,以此了解民间的风俗。《诗经》中诗歌的主题有很多,有的揭露当时的黑暗政治,抨击统治阶级,有的热烈质朴,表达人们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礼教的反抗,有着非常动人的艺术力量。在中学时我学过《诗经》中的《魏风·伐檀》和《硕鼠》,讽刺了当时富贵者的不劳而获。然而更为人所熟悉并广为传扬的是《诗经》中的情感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到《诗经》中的抒情诗,有写亲情的,有写爱情的,内容丰富。古人以孝治国,不乏写儿女对父母的情感诗篇,初读《诗经》时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的第一章写母亲养育儿子的劳苦,第二章写七字自责不成材,第三章写七子自责不能奉养母亲,第四章写七子使母亲失望,全诗层次清楚,结构完整。究其实质,这不单单是一首儿子称颂母亲的诗歌。一种比较可取的说法是“生有七子的母亲在丈夫死后,意图改嫁,于是七子慰留母亲”,“在对母氏的颂扬中,实际暗藏着对母亲作为女人权利的否决。” 但在我初读的时候,感觉到诗歌说的是一位贤惠、慈爱的母亲,辛辛苦苦拉扯大七个儿子,但儿子却自感不才,未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诗歌没有激昂的文字,却充分表现了母亲养育儿子的辛劳,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而这种感情的表达,在朴实平淡中流露出感伤和自责,以及作为儿子的无奈和惆怅,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反省。

风格迥然不同的《小雅·蓼莪》可以说是写孝道的诗歌典型: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七、人才辈出的诗句

知道手机网友

你好:

1、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胡瑗

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

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5、未问人间多少士,一门男子头头立。只其间、如许广文君,谁人识。

6、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7、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孙中山

8、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 袁枚

9、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0、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2、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13、长才靡入用,大厦失巨楹。 邵谒

希望对你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八、关于中庸的诗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九、关于教育的古文名句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 而是移风易俗。体现社会本位论。

2、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

4、学而时习之——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学而》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5、温故而知新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

原文为: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指学习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指未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体现巩固性教学原则。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