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梅花表示自己道德高尚,品格突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体现了梅花坚韧的品格,一般在诗歌中文人以梅花自己,体现自己的品格高古和不屈 柳很经典,一般出现在送别之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还有就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的诗句很多,用在送别之中。 草的意象就多了,不像上述两者的意象基本上就是一个,有表示不屈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有表示心仪之人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基本上这两个意象是比较常见的,还有表示自己低落心情的,衰败之感的。。草的意象非常多。 二、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不同暗示性,能引起隋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西安的霸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霸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诗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啼叫又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思。 三、“梅”“柳”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举例说明说的就是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吧 1 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2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四、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章台柳,章台柳,昔日菁菁今在否 ——此柳看似写真实的柳树,实际指自己的妻室(名内含柳/刘),明叹青柳不再,实感忠贞已失。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此柳看似写真实的柳树枝叶勃发,实为借一直象征留人的柳树表现对友人的离去既依依不舍又自然达观之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柳指曲名,“柳”谐音“留”表现对故乡的不舍和思念。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此柳看似写真实的青柳春色,实际写万物勃发季节中少女的春心,表现优美景色和淳朴民风民情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明写柳树枝繁叶茂,实指都城的烂漫繁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明写柳树,实指各种复杂的自然及非自然屏障 天哪!我怎么样也找不出8种有暗示的! 一下COPY了两首你参考参考吧!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