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葳蕤唐诗

1.谁知道含有“葳蕤”两字的诗词呢

公宴诗一首(五言)※王仲宣昊天降丰泽,百卉挺葳蕤西楼子 书名:《全宋词》 作者:蔡伸红靴玉带葳蕤.翠绡衣.并辔垂鞭妆影、照清溪.长亭路.停骑处.晚凉时.空有许多明月、伴双栖.江南曲书名:《全唐诗》 作者:韩翃长乐花枝雨点销,江城日暮好相邀.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阿娇怨书名:《全唐诗》 作者:刘禹锡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露书名:《全唐诗》 作者:李峤滴沥明花苑,葳蕤泫竹丛.玉垂丹棘上,珠湛绿荷中.夜警千年鹤,朝零七月风.愿凝仙掌内,长奉未央宫.折杨柳书名:《全唐诗》 作者:欧阳瑾垂柳拂妆台,葳蕤叶半开.年华枝上见,边思曲中来.嫩色宜新雨,轻花伴落梅.朝朝倦攀折,征戍几时回.江城子】(和子昂题水仙花卷)书名:《全宋词》 作者:刘将孙云涛白凤贺瑶池.仗葳蕤.路芳菲.十月温汤,赐浴卸罗衣.半点檀心天一笑,琼奴弱,玉环肥.风流谁合婿金闺.露将晞.雪争晖.贝阙珠宫,环佩月中归.误杀洛滨狂子建,情脉脉,恨依依.。

2.古诗“兰叶春葳蕤”出处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3.唐诗"画眉相伴采葳蕤"是什么意思

画眉相伴采葳蕤,出自下面的诗

蔷薇 唐 储光羲

袅袅长数寻,青青不作林。

一茎独秀当庭心, 数枝分作满庭阴。

春日迟迟欲将半,庭影离离正堪玩。

枝上莺娇不畏人,叶底蛾飞自相乱。

秦家女儿爱芳菲,画眉相伴采葳蕤。

高处红须欲就手,低边绿刺已牵衣。

蒲萄架上朝光满,杨柳园中暝鸟飞。

连袂踏歌从此去, 风吹香气逐人归。

秦家女儿爱芳菲,画眉相伴采葳蕤。是说:秦家的女儿喜爱蔷薇花,梳妆打扮,画了眉,结伴去摘蔷薇花。

“葳蕤”形容枝叶繁盛的样子,代指蔷薇花。

4.谁知道含有“葳蕤” 两字的诗词呢

公宴诗一首(五言)※王仲宣昊天降丰泽,百卉挺葳蕤西楼子 书名:《全宋词》 作者:蔡伸红靴玉带葳蕤。

翠绡衣。并辔垂鞭妆影、照清溪。

长亭路。停骑处。

晚凉时。空有许多明月、伴双栖。

江南曲书名:《全唐诗》 作者:韩翃长乐花枝雨点销,江城日暮好相邀。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

阿娇怨书名:《全唐诗》 作者:刘禹锡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露书名:《全唐诗》 作者:李峤滴沥明花苑,葳蕤泫竹丛。玉垂丹棘上,珠湛绿荷中。

夜警千年鹤,朝零七月风。愿凝仙掌内,长奉未央宫。

折杨柳书名:《全唐诗》 作者:欧阳瑾垂柳拂妆台,葳蕤叶半开。年华枝上见,边思曲中来。

嫩色宜新雨,轻花伴落梅。朝朝倦攀折,征戍几时回。

江城子】(和子昂题水仙花卷)书名:《全宋词》 作者:刘将孙云涛白凤贺瑶池。仗葳蕤。

路芳菲。十月温汤,赐浴卸罗衣。

半点檀心天一笑,琼奴弱,玉环肥。 风流谁合婿金闺。

露将晞。雪争晖。

贝阙珠宫,环佩月中归。误杀洛滨狂子建,情脉脉,恨依依。

5.“百卉渐葳蕤”出自哪一首诗词

《答吕公著见赠》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晋人歌蟠蟀,孔子录於诗。

因知圣贤心,岂不惜良时。 行乐不及早,朱颜忽焉衰。

驰光如騕褭,一去不可追。 今也不强饮,后虽悔奚为。

三年谪永阳,陷◇不知危。 种树满幽谷,疏泉泻清池。

新阳染山木,撩乱发枯枝。 无人歌青春,自釂白玉◇。

今者荷宽宥,乞州从尔宜。 西湖旧已闻,既见又过之。

菡萏间红绿,鸳鸯浮渺弥。 四时花与竹,◇俎动可随。

况与贤者同,薰然袭兰芝。 醁醅寒且醥,清唱婉而迟。

四坐各已醉,临觞独何疑。 昔人逢麴车,流涎尚垂颐。

况此杯中趣,久得乐无涯。 多忧衰病早,心在良可噫。

譬若卧枥马,闻鼙尚鸣悲。 春膏已动◇,百卉渐葳蕤。

丹砂得新方,旧疾庶可治。 尚可执鞭弭,周旋以忘疲。

6.张九玲的唐诗感遇

葳(wei)蕤(rui)1.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汉 东方朔 《七谏·初放》:“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

南朝 梁 江洪 《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摇扬葳蕤,与时推移。”

2. 羽毛饰物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下摩兰蕙,上拂羽盖;错翡翠之葳蕤,缪绕玉绥。”

颜师古 注:“葳蕤,羽饰貌。” 南朝 梁 沉约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虹旌迢递,翠华葳蕤。”

宋 沉遘 《赠李审言》诗:“使节葳蕤出 汉 宫,我方受瑞守 江 东。”3. 华美貌;艳丽貌。

《玉台新咏·古诗》:“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文选·左思》:“敷蘂葳蕤,落英飘颻。”

张铣 注:“葳蕤,花鲜好貌。” 唐 刘禹锡 《观舞柘枝》诗之一:“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

4. 柔弱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葳蕤自守,幸白璧之无瑕;缧絏苦争,喜锦衾之可覆。”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章佖》:“儿家小娘子葳蕤之质,年十六,孤处无依,欲求人家兰玉而伉俪之。”5. 萎顿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纷纶葳蕤,堙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也。” 司马贞 索隐引 胡广 曰:“葳蕤,委顿也。”

明 王錂 《春芜记·感叹》:“休得葳蕤低揭,心愁意慵。” 清 忧患馀生 《邻女语》:“我的父亲何等激昂,难道我就是这样的葳蕤不成?”6. 据《太平广记》卷三一六引《录异传·刘照》载: 建安 中 河间 太守 刘照 妇亡,后太守梦见一妇人,往就之,又遗一双锁,太守不能名,妇曰:“此萎蕤锁也。

以金缕相连,屈伸在人,实珍物。吾方当去,故以相别,慎无告人!”“萎蕤”亦写作“葳蕤”。

后因以“葳蕤”借指锁。 唐 韩翃 《江南曲》:“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

明 顾大典 《青衫记·承璀授阃》:“葳蕤重叠琐深宫,扫除近侍飞龙。”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三集·记钱姬假途脱籍事》:“急启葳蕤,而已空诸所有。”

7. 古代一种首饰。 清 方以智 《通雅·衣服》:“﹝步摇﹞往时男女皆可饰,男冠如曲缨葳蕤之类。”

唐 鲍溶 《李夫人歌》:“葳蕤半露芙蓉色,窈窕将期环佩身。” 宋 司马光 《枢密院开启圣节道场排当词·作语》:“印绂相鲜金错落,佩环交映玉葳蕤。”

8. 草名。即萎蕤。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葳蕤草,一名。

7.古诗“兰叶春葳蕤”出处

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8.关于下面十首唐诗的背景

感遇十二首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1]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是十分不满的,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二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上。“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未,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尘相悦”,又与“夫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微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