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中的“花”意象“花”的意象很丰富,有些欣喜之情的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有指美人的,很遗憾之情的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写自己心痛难当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很多时候,对这个意象的分析要结合全诗,看作者自己主要表达的感情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里面都有“花”自己分析下,就可以找出很多了。 2.唐诗宋词中的“花”意象“花”的意象很丰富,有些欣喜之情的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有指美人的,很遗憾之情的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写自己心痛难当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很多时候,对这个意象的分析要结合全诗,看作者自己主要表达的感情了。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玉楼春 欧阳修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里面都有“花”自己分析下,就可以找出很多了。 3.古诗词:花的意象1.海棠的:海棠花在盛唐时代还叫梨花,或海棠梨,而且一直到中唐的前期海棠花还没成为诗人关注的意象。海棠成为诗人关注的意象是在中晚唐以后,王建《宫词一百首》中的一首写道:“元是我王金弹子,海棠花下打流莺。”这里的海棠花还是一棵树,还没完全成为审美意象。后来在中晚唐的薛能、郑谷、温庭均等的诗中,才逐渐的采用了海棠意象。到了宋朝,写海棠花的人就比较多了,如苏东坡,他被流放到黄州,住在定惠院那里的东山上,旁边有一株繁茂的海棠花,看到这株海棠花,顿生同此天涯沦落之感,感到他和海棠花都是从蜀地流落到此偏僻山野的有名而孤苦之物,写了题为《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赏也》的诗,他还另外作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云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2.桂花的:桂花是我国的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在文学中,桂花也是个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中国文学中的桂花意象研究》试图从文学的角度对桂花作全方位的概括研究。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咏桂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是个纵向勾勒。桂花意象在先秦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在唐代获得了初步发展,至宋代达到繁荣,明清阶段渐趋衰落,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时过程。二,桂花的审美形象及其艺术表现。花卉的美包括外在自然美和内在神韵美两方面。桂花是著名的观赏花卉,外在物色美自不待言;作为名花,也有其品格上的象征含义。两种美都重要。三,咏桂重要个案分析。对咏桂文学中出现的重要意象“月亮”,和桂花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点研究,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典故“吴刚伐桂”、“蟾宫折桂”等,从而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桂花这一意象。 3.菊花的: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4.诗词 "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当然也象征不同的意义了 1.桃花:隐士,美貌,绯闻 2.梨花:洁白 3.梅花:孤傲,坚强 4.兰花:君子 5.菊花:隐士,不屈(很多种菊花谢的时候花瓣是枯萎在茎上的,不染尘) 6.水仙:仙人(主要是指洛神) 7.竹:谦虚(竹子是空心的,虚) 8.荷花:多于佛教有关,也有出淤泥不染的意思 9.酴醾:结局,终点(自古以来人们都把酴醾花看做春天的最后开放的花) 10.牡丹:富贵,花王 11.芍药:富贵,花相(丞相) 12.彼岸花:转生、轮回 13.玫瑰:爱情 14.康乃馨:母爱 以下是我补充的几种植物: 1.红豆:相思 2.芦苇:离爱情最近的植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时间有限,先写这么多。 您如果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花的象征意义,可以给我发消息或者登陆我的空间都可以 5.宋词之婉约词“花”意象复现成因【婉约词概述】 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法上大有改进,但仍未脱离婉约风格。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 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旧唐书·温庭筠传》曾记载飞卿“能逐弦歌之音,为侧艳之词”。天才的作家们既有文学素养,又都洞晓音律。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婉约词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些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又多是歌伎舞女们在花间、樽前,轻歌曼舞中弹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绕梁,沁人心脾。“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便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这类“旖旎近情,铺叙展衍”的新曲,往往使闻者销魂。婉约词音节谐婉,“语工而入律”。情调柔美,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唐五代词早就具有这一特点。两宋时期,婉约词空前繁荣,风靡全国。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可见当时传播之广。直至近代,婉约词依然具有“可歌性”。这是它的突出特点。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