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植诗词的评价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2.曹植诗词的评价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3.曹植诗词的评价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 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 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4.关于曹植的诗句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 曹植《明月上高楼》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 曹植《杂诗六首·其一》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 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 曹植《杂诗六首·其一》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 曹植《杂诗六首·其一》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 曹植《野田黄雀行》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 —— 曹植《明月上高楼》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 曹植《明月上高楼》 5.诗人对曹植的评价关于擅开司马门事,是这样记载的;'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则说;'人有白修和临菑侯曹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彰。太阻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此外中也有两条令文说及此事,说'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从这些记载中可知,这是曹植犯的 大错误无疑。问题在于此事的性质如何?从事实经过情况看,它是曹植醉酒后在光天化日之下干的 件违犯礼制的行为。曹植明知父亲执法严峻,他也不会不懂司马门不可妄开,可他却借着酒性,公然去以身试法,自触霉头。曹植做这件事,对他争为太子毫无好处,他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应当说主要是愚蠢和荒唐,是肆意妄为。如果 定要从'用术'的角度来衡量的话,那么毋宁说他很不会用术,对阴谋诡计颇不在行。 关于出邺门斩守者事,见于;'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邺城 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修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修遂以交构赐死。'这则记载,贾文曾指出它近乎开玩笑,于事理上不大可信。即使实有其事吧,我以为也很难说曹丕、曹植谁做得对。曹植奉父王之命而出,受门者阻拦,在这种情况下,他斩守门人自然做得过分,但他严守父命,从原则上说不能算错。曹丕受阻即还,实际上则违背了要他出门的指令。执法严明的曹操难道从中就得出了曹丕可用和曹植不可用的结论?再退 步说,即令曹植在这件事上完全错了,那也不能解释成他在'用术'。郭文在引述这条记载以及擅开司马门事之后说;'曹植的飞扬跋扈,不守纪律,真是足以惊人',张文也说;'杨修教曹植斩门夺出,简直是暴戾恣睢了!''飞扬跋扈'也好,'暴戾恣睢'也好,不管达到怎样'惊人'的程度,它毕竟和'用术'、'阴谋诡计'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关于第(3)点,在丕、植关系中,曹丕处于长兄地位,按照封建时代传统,他确实具有继承优先权;建安十六年他又受任为五官中郎将,按曹操事后的解释,是有立他为太子之意的。廖文指出此点,是正确的。但,要说在建安十六年'曹操和他的儿子们心目中已初步明确曹丕为太子了'。就又未免有些过头。因为;'告子文,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止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也。'毕竟写于建安二十二年十月立曹丕为太子时,令文中所说的主要是曹操当时的意思。至于此前的想法如何?那是必须结合曹操此前的言行来考察的。而我们从他此前写的'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 语中即可得知,他起先无疑更加属意于曹植,不存在早就'初步明确曹丕为太子'的事。至于廖文引曹植序中称曹丕为'太子',来证明建安十六年就已'初步明确',也是不可靠的。我们看这篇序; 建安十六年,大军西讨马超,太子留监国。植时从焉。意有怀恋,遂作云。 从'植时从焉' 句的语气就可看出此序是事后追写的,并非建安十六年原作。这类现象在曹植集中是不少的,如,题中作'太子',诗中却只称曹丕为'公子',这诗题也显系后来改拟,非作诗时原有。所以丕、植之间的斗争,很难说 定就是曹植在夺曹丕既有的太子地位。廖文还引了的 段文字,来证明是曹植要'夺宗',但那段文字是这样的;'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和,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可见是'各'方都在夺,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当然,在夺嫡之初,曹植是处在比较主动的地位,形势对他比较有利,这是事实。但这种形势的出现,也不能说就是曹植及其支持者'处心积虑'地'用术'的结果。我以为,这里的关键因素毋宁说是在曹操身上。是他看到曹植多才,'特见宠爱',产生了曹植'最可定大事'的想法,才形成了那种局面。至于杨修、丁氏兄弟等的'吹嘘捧场',也不可能起决定作用。说丁仪'……和临菑侯亲善,数称其奇才。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仪又共赞之。'这里清楚地表明,是曹操本人先有立植之意,丁仪等只是顺着他的意思'共赞之'而已。他们这些当着曹操之面的'赞',言过其实,胡吹乱捧是不免的,'用术'、'阴谋诡计'却还说不上。 6.有关曹植的诗句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 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 曹植《明月上高楼》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 曹植《明月上高楼》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 曹植《明月上高楼》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 曹植《杂诗六首·其一》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曹植《野田黄雀行》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 曹植《野田黄雀行》 7.钟嵘是如何评价曹植的诗歌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建安诗人是曹植。 钟嵘《诗品》,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架溢今古,卓而不群”。形容的是曹植的诗歌。 因为曹植一生热衷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他的诗善用比喻,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工于起调,善为警句,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明显地表现出文人卓越的艺术才华,由此而造成了他的诗作“词采华茂”的一面。 就曹植整个诗歌创作而言,其艺术成就之高、篇章之美在建安时代是首屈一指的。 8.结合锺嵘《诗品》对曹植的评价说明曹植的诗歌成就南朝梁代的诗评家锺嵘在他的《诗品》中写道: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这是锺嵘《诗品》中对曹植诗的评价。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9.关于曹植的诗丹霞蔽日行 纣为昏乱。 虐残忠正。周室何隆。 一门三圣。牧野致功。 天亦革命。汉祚之兴。 阶秦之衰。虽有南面。 王道陵夷。炎光再幽。 殄灭无遗。 飞龙篇 晨游泰山。 云雾窈窕。忽逢二童。 颜色鲜好。乘彼白鹿。 手翳芝草。我知真人。 长跪问道。西登玉台。 金楼复道。授我仙药。 神皇所造。教我服食。 还精补脑。寿同金石。 永世难老。 薤露行 天地无穷极。 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 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 轮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求。 慷慨独不羣。鳞介尊神龙。 走兽宗麒麟。虫兽犹知德。 何况于士人。孔氏删诗书。 王业粲已分。骋我径寸翰。 流藻垂华芳。 惟汉行 太极定二仪。 清浊如以形。三光照八极。 天道甚着明。为人立君长。 欲以遂其生。行仁章以瑞。 变故诫骄盈。神高而听卑。 报若响应声。明主敬细微。 三季瞢天经。二皇称至化。 盛哉唐虞庭。禹汤继厥德。 周亦致太平。在昔怀帝京。 日昃不敢宁。济济在公朝。 万载驰其名。 鰕{鱼旦}篇 鰕{鱼旦}游潢潦。 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 安识鸿鹄游。世士此诚明。 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 然后小陵丘。俯观上路人。 势利惟是谋。雠高念皇家。 远怀柔九州。抚剑而雷音。 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 谁知壮士忧。 吁嗟篇 吁嗟此转蓬。 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 宿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 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 吹我入云间。自谓终天路。 忽然下沉渊。惊飚接我出。 故归彼中田。当南而更北。 谓东而反西。宕宕当何依。 忽亡而复存。飘飖周八泽。 连翩历五山。流转无恒处。 谁知吾苦艰。愿为中林草。 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 愿与根荄连。 豫章行二首 一 穷达难豫图。 祸福信亦然。虞舜不逢尧。 耕耘处中田。太公未遭文。 渔钓终渭川。不见鲁孔丘。 穷困陈蔡间。周公下白屋。 天下称其贤。 二 鸳鸯自朋亲。 不若比翼连。他人虽同盟。 骨肉天性然。周公穆康叔。 管蔡则流言。子臧让千乘。 季札慕其贤。 浮萍篇 浮萍寄清水。 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 来为君子仇。恪勤在朝夕。 无端获罪尤。在昔蒙恩惠。 和乐如瑟琴。何意今摧颓。 旷若商与参。茱萸自有芳。 不若桂与兰。新人虽可爱。 无若故所欢。行云有返期。 君恩傥中还。慊慊仰天叹。 愁心将何愬。日月不恒处。 人生忽若寓。悲风来入怀。 泪下如垂露。发箧造裳衣。 裁缝纨与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