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宋词的心得 作文你现在网上找 宋词和唐诗的优缺点,然后对比,那个优点多, 然后,在写你学了那首宋词,有何感受,容易理解吗,表达的情感更易懂嘛,在说学习唐诗的感受,容易理解吗,表达的情感更易懂嘛, 最后,自己编一小段,说,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宋词,当个有名的词人 例子 我喜欢手捧一杯香茗,在灯下静静翻阅关于宋词的书,因为这使我的心随之沉静,渐渐迷失在词的海洋里。 读宋词,我体会到了东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子瑾的淡泊。进而随着他们的心情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面对恋人的离去,只听到寒蝉凄切,只看到冷落清秋节里的暮霭沉沉楚天阔,无绪送别,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无言中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啊!当词人柳永大醉醒后看到的不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该何等的凄凉。“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日子久远,思恋只能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给了柳永一丝刚毅,我想,这该是一位多么深情的词人啊! 孤身一人在中秋佳节,喝酒赏月,恐怕也只有东坡这样豪放的词人才能看轻一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能在大醉后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富有哲理的词句,才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深切的祝福。被贬黄州,面对东去的江水,面对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他发出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怀想当年周公瑾羽扇纶巾的飒爽英姿,无不表现出东坡的大气。而当他面对漫天飞舞的杨花,却比作点点是离人泪,让我们知道东坡同样有婉约的一面。我想,这又该是一位多么才华横溢的词人啊!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同样有愁苦的一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让我联想到黄昏泛舟水上,当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却惊飞了栖息的水鸟这样愉悦的画面,易安当年该是多么欢愉啊!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入了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诗词对我来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啊,读宋词我真快乐! 2.学习宋词后的感受宋词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学史上一朵艳丽风雅的富贵之花。学习宋词是走进中华文化,培养人的情趣,增强自身文学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可以讲宋词使中国人拥有自我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当我读宋词的时候,我会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诵读,词是语言的艺术,它讲究音韵的和谐,追求美的旋律,因为美,所以我们学习欣赏。反复的诵读,能够对词由浅入深的进行体味和理解,进而形成语言的感觉,而且许多的东西的理解是跟随一个人的成长的,经历了人生,方能更深的理解,体味其中真谛,形成情感的共鸣。 宋词中有表现爱国爱家的,如陆游,有表现儿女情长的,如柳永,等等.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给人一种凄苦,不忍促读;“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江东去”“山间兰牙短浸溪”等等的豪迈,"明月几时有"等的恬静与思念;王安石“登临送目”的流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绿树听鹈鴂”“更能消几番风雨”蕴含的悲愤;还有张孝祥“长淮望断”令人罢席,等等,读来一种生活中没有的体会与感悟。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对人的修养是一种升华。古人在平时生活中对万事万物产生了感想,用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现代人也会和古人一样,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感情,读古诗词会让你感觉与先辈的思想交流。并且,如果在与朋友郊游的过程中,你能吟出一首优雅的古诗,必然能为自己的谈吐增色不少. 3.学习宋词的心得 作文你现在网上找 宋词和唐诗的优缺点,然后对比,那个优点多,然后,在写你学了那首宋词,有何感受,容易理解吗,表达的情感更易懂嘛,在说学习唐诗的感受,容易理解吗,表达的情感更易懂嘛,最后,自己编一小段,说,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宋词,当个有名的词人例子我喜欢手捧一杯香茗,在灯下静静翻阅关于宋词的书,因为这使我的心随之沉静,渐渐迷失在词的海洋里。 读宋词,我体会到了东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子瑾的淡泊。进而随着他们的心情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面对恋人的离去,只听到寒蝉凄切,只看到冷落清秋节里的暮霭沉沉楚天阔,无绪送别,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无言中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啊!当词人柳永大醉醒后看到的不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该何等的凄凉。 “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日子久远,思恋只能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给了柳永一丝刚毅,我想,这该是一位多么深情的词人啊!孤身一人在中秋佳节,喝酒赏月,恐怕也只有东坡这样豪放的词人才能看轻一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能在大醉后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富有哲理的词句,才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深切的祝福。 被贬黄州,面对东去的江水,面对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他发出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怀想当年周公瑾羽扇纶巾的飒爽英姿,无不表现出东坡的大气。而当他面对漫天飞舞的杨花,却比作点点是离人泪,让我们知道东坡同样有婉约的一面。 我想,这又该是一位多么才华横溢的词人啊!“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同样有愁苦的一面。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让我联想到黄昏泛舟水上,当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却惊飞了栖息的水鸟这样愉悦的画面,易安当年该是多么欢愉啊!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入了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诗词对我来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 啊,读宋词我真快乐。 4.老师让我们说说学习唐诗宋词后的心得体会,怎么说啊,详细点的,谢如果说唐是“诗王朝”,那么宋就是“词世界”。 从南宋至今,流传下来的较有影响的宋词总集、选集有20余种。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收录宋词最全的《全宋词》,共录有近1300多家词人的两万首词,虽然其数量远远不及唐诗,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窥见宋词丰富多彩的全貌。而目前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宋词选本,则是由胡云翼(1906一1965)选编的《宋词选》。 胡云翼先生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是我国现代词学史上以新文化思想来研究词学并取得很大成就的大家。他的词学研究观点至今仍有很大影响,他所建构的词史规模因为有首创意义而为词学家们所借鉴。鲁迅先生评价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正因为胡云翼有深厚的学术根基,又具有深邃的编选目光,所以入选《宋词选》的大多是古今公认的名篇,又很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的口味。因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也是很自然的。 《宋词选》以苏轼、辛弃疾为首的豪放派词作为主,重点选录南宋爱国词人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兼顾了其他风格流派的代表作。所以,《宋词选》基本囊括了两宋重要词人的代表作。并收录部分无名氏作品,覆盖面较广。在选编的近300首作品中,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代表性词人的作品收人最多,此外,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陆游、张孝祥、吴文英、刘克庄等名家次之,其他小一些的词人作品虽少,但也都是代表作,因此这个选本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宋词创作的实际水平和成就,读者们完全可以从中了解到宋词盛况,又能欣赏到宋词佳作。 晏殊、欧阳修、晏几道承续五代之遗风,呈现出或雍容淡雅,或含蓄摇曳,或精致婉转的风格;柳永一出,不但小令变成了复杂的慢词,而且带有极浓厚的市民语言成分和情感。一时风靡市井;秦观词多香软婉好,偶尔也有清新高旷之作;贺铸词多艳冶浓丽,但有时也不乏幽峭;周邦彦作专职词官,极讲词艺形式,音节文字两美,但内容空泛;笔力柔软的词到了苏轼面貌一振。词格始高,词境始大,词体始尊;两宋之交的巾帼词手李清照在婉约背后往往有深沉细腻的愁思;南宋辛弃疾悲凉慷慨与激昂豪迈交织,形成一个高峰,也带动一批词人;同时姜夔则沿着周邦彦的路数精裁巧制,创作了大量雅词……这些都可以在《宋词选》中有序地找到相应的作品来印证与领会。 5.谈谈学习古典诗词的心得体会500字以上谢谢,考试啊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欣赏和写作点诗词,能够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寄情托志,交流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趣。我们作为年轻一代,不仅可以提高文化素质,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也会受益匪浅。 欣赏古典诗词是一种艺术享受,亦是一种文化修养。我觉得这几个月以来我忽然懂得了很多道理,在欣赏和创作诗词中猛然领悟到的。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值得看的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她就像浩瀚的大海,而我们就像一叶扁舟,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探求;她又像一个万紫千红、绚烂夺目的万花园,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细细来品尝,但我们可以撷取其中最为绰约多姿、为后人传颂的名篇来吟诵。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欣赏这个层次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为何不试着练习写点诗词呢?古人云“诗言志”,即指诗是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的;古人又云“诗缘情”,就是说诗是抒发内心情感的。古典诗词又常常在非常凝炼的文字中以生动的形象寄寓非常深刻的哲理,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探求。我们都是年轻人,我们有沸腾的生活,火热的激情,正可以利用古典诗词这种短小灵活的形式,抒发情怀,相互启迪。纵观古代文化,许多传世名篇不一定都是专业诗人写的。有很多无名的人亦能写出惊世之语。比如南宋一位不知名的诗人林升,在京城临安邸馆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这首《题临安邸》很快就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并且流传至今,为大众所喜爱。不用说,这首诗大家已经猜出来了。全诗如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全诗只有四行,却有无限情意,耐人寻味,意在言外,含蓄不尽。像林升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在此不再多举。 诗是“心之歌”,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只要入了门径,人人都可以写出诗来,人人都可以作诗人;只是在艺术上在高低粗细之分。写诗不是难事,写出好诗却不容易。我建议,在练习写诗词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通过互相切磋诗艺的途径,从而得到提高的成效。 下面就诗词立意、格律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我想一首诗,重在立意,“诗以意为主”,这是我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优良传统。“意”,指的是诗词所集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个命题,古人有过很多论述。《后汉书》中云:“常谓情志所托,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从此可见立意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创作诗词不能单单注重立意就可以了。如果根本不讲格律,那就不必学写诗词了。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说,如果不信书,不如不读书。我想此和彼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有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在写作诗词的同时,应该同时注重诗词的格律,简单说就是平仄了。以七言绝句为例。我觉得一首七言绝句,如果绝句中不出现平仄失对失粘,节拍字平仄不适合,每句三字尾为三平或三仄声,有孤平的句子,那这首绝句的格律已经注意得非常好了。其他如七律、五绝和五律可以从此发散开。不再多说。总的来说,如果在注重立意的同时兼顾格律,那作品既有深远的境界,又富有音乐节奏美。鱼和熊掌两者兼得,何乐而不为? 好了,不再敲了,虽然输入法用的是王永民先生的极品五笔,但敲得还是有点累,想休息了。 只是不知道各位诗友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又有什么心得体会呢?又是否愿意与我共同分享呢? 6.急~~~~求 <<学宋词后的感想>>关于我学宋词的感受 宋词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学史上一朵艳丽风雅的富贵之花。 学习宋词是走进中华文化,培养人的情趣,增强自身文学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可以讲宋词使中国人拥有自我民族的情感和精神。当我读宋词的时候,我会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诵读,词是语言的艺术,它讲究音韵的和谐,追求美的旋律,因为美,所以我们学习欣赏。 反复的诵读,能够对词由浅入深的进行体味和理解,进而形成语言的感觉,而且许多的东西的理解是跟随一个人的成长的,经历了人生,方能更深的理解,体味其中真谛,形成情感的共鸣。宋词中有表现爱国爱家的,如陆游,有表现儿女情长的,如柳永,等等.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给人一种凄苦,不忍促读;“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江东去”“山间兰牙短浸溪”等等的豪迈,"明月几时有"等的恬静与思念;王安石“登临送目”的流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绿树听鹈鴂”“更能消几番风雨”蕴含的悲愤;还有张孝祥“长淮望断”令人罢席,等等,读来一种生活中没有的体会与感悟。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对人的修养是一种升华。古人在平时生活中对万事万物产生了感想,用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现代人也会和古人一样,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感情,读古诗词会让你感觉与先辈的思想交流。并且,如果在与朋友郊游的过程中,你能吟出一首优雅的古诗,必然能为自己的谈吐增色不少.学了一个学期的宋词,虽然一周就一节刻,但是我们的收获还是很大的!现特就柳永的《雨霖铃》做赏析.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出,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 “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 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 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 “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 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 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 “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 “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今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 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7.求关于学习诗词的体会RT急以下是在下不久前为一位联友做的回答。 他的题目是:如何学好《诗、词、联》。我在回答中谈到了自己一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并且转摘了两位网友学习体会的帖子。 两份帖子都是个人体会,写得不错,似可用作参考。加上您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500字左右。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诗词联的学习也是一样。 只要有情有意有心,多看多想多问,努力记住不太多的基本规则。多学习一下前人的佳作有很大的帮助,最好阅读有注解的,不要沉溺于盲目的背诵之中。 如果不能化为己用,背得再多也是空累脑子,白搭功夫。 需要提醒您的是,白话文是历史选择的趋势。 诗词联的学承,有很大的益处,除了在民族文化的瑰宝中获得乐趣,还可以明白事理,陶冶情操。但是,现今社会已经没有了当年古文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存环境。 其实,杜甫当年的生活相当窘迫。所以,学习这些事情应该有度,不要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作为年轻人,首先必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精力、甚至包括财力,环境比较好,学学古时候的人文道理对于提高个人素质还是有好处的。 祝您学习愉快! 下面是网友"free magic"的一些实际情况和体会。写的不错,供您参考。 我是从阅读开始的,多年来读过不少诗词,但是并未通读、精读过《唐诗三百首》或某一本诗集。而且,虽然读过不少诗词,但自己仍然不会写作。 开始学习写作时,老师是让我读的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很好,虽然只选讲了一百多首诗,但有讲解、有评论、有分析对比、还有关于诗律的介绍;可惜的是,这本书可能不太容易买到。 另外,我常用的工具书是王昕若的《诗词格律手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只有5元,但全面介绍了诗词格律,包括音韵,每部分都有若干例子。 因此,我的体会是: 1、诗词格律要花一定时间来学。 阅读可以辅助,但不能代替格律学习。其实,格律知识并没有太多,应该是容易掌握的。 如果连格律都不肯花时间去学,那就根本谈不上诗词写作,写出来的充其量不过顺口溜而已。 2、广泛阅读是不可缺少的。 格律学习同样不能取代阅读。有了阅读的基础,才知道如何下笔;正如学习了英语语法,还要学习课文和对话一样。 没有广泛阅读的功夫,只是凭借着所谓“气势”、“深情”去写作,那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3、开始时,阅读,包括背诵100篇左右大约是必需的,当然多多益善。 至于阅读时还要注意什么,我觉得读懂、读熟就可以了。 4、总之,作为学习写诗的开始,格律知识和一定数量的阅读是必要的,当然还有多练习。 进一步则是更多的知识学习和各人的性格、爱好、经历、积累等等,这就没有一定之规了。 下面是网友“苏中剑客”的体会。 供您参考。 审美能力 初学者们通常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一些诗,前人看来很好,今天的诗词选本也屡列三甲,但自己就是不觉得它好呢?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一是文化随着历史而嬗变,前人的某些诗词在今天已经缺失了相对应的社会环境、现实参照,所以今天的人难以直观地理解其意,此多见于现实主义作品; 二是语言的变化,包括语义和语音,因此导致今人往往误解诗义或者体会得不够深入; 三是初学者们的审美能力,这是很重要的。 现时代看《蜡笔小新》的人远多于看《佩文诗韵》的人,无须讳言现在很多年轻的诗词爱好者是在日本动画片里长大的;再,日本人说中国书法源于日本,他们的理由是日本人对中国书法的平均审美能力远高于中国。对这些我不想主观评价其好坏,反正是社会现实了。 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现在国人对诗词的审美能力普遍很低很低,作为读者,我们可以埋怨诗人们故作清高,但作为作者——倘若作者的审美能力跟读者在同一水平线上,那么作者拿什么来写出好诗? 话已至此,倘若还认为自己无须提高审美能力的初学者朋友,就可以关闭这帖子了。 反之,那么我提供一个建议性的方案:作为初学者,没必要看什么美学概论、美学研究、文艺学概论等等,那些太繁琐了,初学的用不着。 只需买一套《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我记得岳麓书社的版本比较好,不过现在难找了,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也可以。 这两本书很厚,看起来挺费劲,但好处是其鉴赏文的作者非常多,读者看了不至于被囹圄于一家之言。 倘若嫌这两本书太厚的话,刘逸生的《唐诗小札》也不错,以前在杂志里当编委和美编的时候,也读过刘老的一些手稿,他不但理论出色,诗作也很深功底的。此外,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也可以。 不过我强烈建议,初学者只要有条件就尽量别读个人编写的诗学词学书籍,毕竟审美都是主观的,个人眼光总难免偏颇。初学者对诗词文化的总体认识不足,很容易误入迷途。 注: 两位网友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经常看到一些网友不加思索地把网上搜来的答案作为唯一标准,其实对自己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益处。 学习任何东西,如果不用心去思考,其实是难以产生深切体会的。用些逐字逐句认真推敲的网友,进步反而能快上一些。 8.对宋词的感悟并概括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供参考。 9.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1、写诗词时要有一个明确的立意。意境要深远。 2、要突出重点。抓住事物的本质来写。 诗词往往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景要为情服务。凡是事物都是相通的,就如摄影取景,好的景 很多,但要选择与内容相关的景物来拍摄,要不然会显得很零乱,重点不突出。 3、注意句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性,关联性。整篇诗词前后要逻辑严谨,如一个画面不能同时出现太 阳与月亮。所谓的关联性是当句或前后句之间有没有关联。句中或句与句之间应步步紧扣,关系紧 密。不要出现脱节。 4、句子忌用熟语,用了往往不能出新。诗词往往很短,用语要凝练,用一个字能表达清楚的,一般不 要用两个字。如蝴蝶,用蝶能说清楚,就要省略一个字。 5、诗词中尤其是律诗忌用重字,尽量少用叠字。 6、适当的用一些数字,颜色词会使画面生动活泼。 5、注重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 10.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1、写诗词时要有一个明确的立意。 意境要深远。2、要突出重点。 抓住事物的本质来写。诗词往往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景要为情服务。凡是事物都是相通的,就如摄影取景,好的景很多,但要选择与内容相关的景物来拍摄,要不然会显得很零乱,重点不突出。 3、注意句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性,关联性。整篇诗词前后要逻辑严谨,如一个画面不能同时出现太阳与月亮。 所谓的关联性是当句或前后句之间有没有关联。句中或句与句之间应步步紧扣,关系紧密。 不要出现脱节。4、句子忌用熟语,用了往往不能出新。 诗词往往很短,用语要凝练,用一个字能表达清楚的,一般不要用两个字。如蝴蝶,用蝶能说清楚,就要省略一个字。 5、诗词中尤其是律诗忌用重字,尽量少用叠字。6、适当的用一些数字,颜色词会使画面生动活泼。 5、注重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