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天净沙秋思【原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中心思想】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作者资料】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赏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2.【天净沙,白朴的古诗】白朴——《天净沙》 --------------------------------------------------------------------------------发表日期:2005年8月11日 出处:古诗词鉴赏 本页面已被访问 2177 次 【年代】:元【作者】:白朴——《天净沙》【内容】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橱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秋孤村落日残霞光,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冬一声画角樵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作者】: 白朴(1226—1312后),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二带)人,后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故又称真定人.白朴博览群书,学问精深,幼年丧乱,仓徨失母,便有满目山川之叹,后国亡家难,乃放浪形骸,期于适意,元统一后,移家金陵(今南京市),仍放情山水之间,诗词篇翰,在在而有.尤工于曲,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关、马、白、郑或称关王马白)称元曲四大家.著杂剧十六种,今存三种:《梧桐雨》、《东墙记》、《墙头马上》.诗文有《天籁集》.所作散曲杂剧,风格朴实并兼俊秀,《梧桐雨》一剧,尤为有名.【赏析】: 这一组曲,以四季为题目材,写得形象逼真,每季有特征,情调自然.元曲中虽写四季者不少,但作者在此不易落俗套.写出新的意境.如写秋,隽永清丽,可与马致远《秋思》一首媲美,而无马曲的孤寂萧索之消极感. 白朴——《天净沙》 --------------------------------------------------------------------------------发表日期:2005年8月11日 出处:古诗词鉴赏 本页面已被访问 2177 次 【年代】:元【作者】:白朴——《天净沙》【内容】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橱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秋孤村落日残霞光,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冬一声画角樵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作者】: 白朴(1226—1312后),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二带)人,后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故又称真定人.白朴博览群书,学问精深,幼年丧乱,仓徨失母,便有满目山川之叹,后国亡家难,乃放浪形骸,期于适意,元统一后,移家金陵(今南京市),仍放情山水之间,诗词篇翰,在在而有.尤工于曲,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关、马、白、郑或称关王马白)称元曲四大家.著杂剧十六种,今存三种:《梧桐雨》、《东墙记》、《墙头马上》.诗文有《天籁集》.所作散曲杂剧,风格朴实并兼俊秀,《梧桐雨》一剧,尤为有名.【赏析】: 这一组曲,以四季为题目材,写得形象逼真,每季有特征,情调自然.元曲中虽写四季者不少,但作者在此不易落俗套.写出新的意境.如写秋,隽永清丽,可与马致远《秋思》一首媲美,而无马曲的孤寂萧索之消极感. 白朴——《天净沙》 --------------------------------------------------------------------------------发表日期:2005年8月11日 出处:古诗词鉴赏 本页面已被访问 2177 次 【年代】:元【作者】:白朴——《天净沙》【内容】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橱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秋孤村落日残霞光,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冬一声画角樵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作者】: 白朴(1226—1312后),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二带)人,后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故又称真定人.白朴博览群书,学问精深,幼年丧乱,仓徨失母,便有满目山川之叹,后国亡家难,乃放浪形骸,期于适意,元统一后,移家金陵(今南京市),仍放情山水之间,诗词篇翰,在在而有.尤工于曲,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关、马、白、郑或称关王马白)称元曲四大家.著杂剧十六种,今存三种:《梧桐雨》、《东墙记》、《墙头马上》.诗文有《天籁集》.所作散曲杂剧,风格朴实并兼俊秀,《梧桐雨》一剧,尤为有名.【赏析】: 这一组曲,以四季为题目材,写得形象逼真,每季有特征,情调自然.元曲中虽写四季者不少,但作者在此不易落俗套.写出新的意境.如写秋,隽永清丽,可与马致远《秋思》一首媲美,而无马曲的孤寂萧索之消极感.白朴——《天净沙》 --------------------------------------------------------------------------------发表日期:2005年8月11日 出处:古诗词鉴赏 本页面已被访问 2177 次 【年代】:元【作者】:白朴——《天净沙》【内容】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橱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秋孤村落日残霞光,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冬一声画角樵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作者】: 白朴(1226—1312后),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二带)人,后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故又称真定人.白朴博览群书,学问精深。 3.【以古诗《天净沙·秋》编一个故事本人是小学生,根据古诗《天净沙西边,一轮残阳从荒山上斜射过来,地面的一切都罩在一片模糊的血色之中. 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向我袭来,也同时侵蚀着我的灵魂.我孤独地行走在异乡,陪伴我的只有那匹朝夕相处、瘦骨如柴的老马.经过多天的流浪,它早已跟我一样,疲惫不堪.我拉着它踉踉跄跄地往前走,希望能在别人家里借宿一宵,但在这荒凉的古道前方,似乎望不到尽头.正如我现在的心境,过了今天,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我把老马牵到一棵垂垂老已的大树下,看着仅剩的几根脆弱的枯枝,不禁想起它在花样年华之季,是何等生机勃勃.但现在,眼前的老树已失去了光辉,变得黯淡无光,在它身上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影子.缠绕在它身上的藤,已经枯萎了,看上去,是多么弱不禁风.想当年,它的生命力多旺盛啊!因为靠着树,它成长得多么迅速,攀援得多么高.当它渐渐地老了,再也受不住风雨的摧残,只能无声无息地死去.黄昏回家的乌鸦的叫声打破了静寂的天空,虽显出几分生机,但是单调而刺耳.我拉着老马继续向前走.看见一条细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上架着一条只有一尺宽的小木桥,木板凹凸不平,异常简陋.溪水哗哗地流着,是那样自由,那样欢畅,那样的无忧无虑.听着流水,惆怅的心情竟有了淡淡的释然.昏黄的天空中飘着几缕从那户人家冒出的袅袅轻烟,带着饭香的气味迎面扑来.我回头望了望,淡黄的窗纸上映着一家三口幸福的笑影.回头看看我自己,孤苦伶仃,孤身只影,即使有老马陪伴,也透不出一丝温馨.我的家人,却在遥远的故乡.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 4.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怎么写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扩写:已经是进入古道的第三天了. 回首来时的路,弯弯曲曲的脚印已被风沙掩埋;翘首前方,与天相接的漫漫尘土,让我早已疲惫不堪的心都要碎了. 中午的太阳还像个火盆,狠毒地把火辣辣的光线射向地面.那时的土地仿佛火烧一般,沸腾的火焰熊熊燃烧着,要把我吞噬似的.而现在,她一下子乖巧了,和善了,温柔了,甚至变得有些可爱了.她轻盈的步履如蜻蜓点水般地跳跃着,舞蹈着.一缕缕红色的光洒在不远处的小山包上,像一只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它们,抚摸着它们午时被骄阳烧伤的伤口. 这不正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的夕阳吗?往日温馨的画面又涌上脑海:我们的小屋坐落在溪旁,门前便是一座小巧的石桥.每天,听着潺潺的流水哼着歌儿,再用心去感受它与石桥的窃窃私语.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和哥哥姐姐们一块儿去看斜阳,看她带着满心的欢喜轻轻地滑向山后,一抹一抹的余晖还在遥远的天际闪烁,最后看她离开,留下一串串金色的祝福…… 可是无情的战争把我幸福快乐的生活击得体无完肤.一年的时间,我从家里最受疼爱的小儿子,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只能选择逃亡.陪着我的,也只有这匹日渐消瘦的马儿. 也就从那时起,夕阳在我的眼中,只是挂在枯败枝藤缠绕的、丑陋的乌鸦栖息的一棵老树一轮,让我心伤. 一切就像一场梦啊!马儿嘶鸣了一声,我这才回过神来,发现夕阳又变成了一只火红却玲珑剔透的玉盘,留在地上的部分仿佛一张美丽的嘴唇,吹着地平线这支巨大的箫,奏出的却是凄凉的西风乐章. 唉,望天涯,望断了天涯! 【作品风格】 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太和正音谱》评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故居介绍】 小桥流水人家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故居 在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的韭园村西落坡小山村内,有一元代古宅,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一页,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戏剧家和很多优秀的剧本.而且很多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比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的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元代的很多剧目,像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即《汉明妃》或《昭君出塞》)等,现在也是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 元代众多戏剧家的生平资料都很少,多见于专门介绍元代戏剧家及作品的书籍《录鬼簿》、《青楼集》中.现在,惟一有线索的只有大戏剧家马致远的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园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经门头沟区王平、大台、木城涧、庄户村、千军台、张家村、七里坟等村镇,到军响乡又和京西大道会合.韭园村由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四村组成.马致远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的影壁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绕过影壁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因长久没有人居住,现已破旧得很厉害,院内野草丛生,杂物满地.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失为对京西古道沧桑的写照.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1250—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马致远因不满官场的腐败,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这山林在何处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韭园村的西落坡村村民们世世代代相传,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由此可以看出,民众对这位大戏剧家的热爱.人们也更愿意相信他的另一首名曲《清江引·野兴》:“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写的就是西落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