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中举”的诗句有哪些1.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释义:读书人考中后得意洋洋,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大道上。 2.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元·高明《琵琶记》 释义:早上还是一个贫民,通过科举考试后,一步登天,成为了一名高官。 3.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宋·汪洙 《神童诗》 释义:年少的时候就考中了科举,从都城得意洋洋地回来。 4. 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元·王冕《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 释义:对着主考官皇帝写下自己的见解,洋洋洒洒三千字,考中了之后,像进入了五颜六色的春天,前途一片光明。 5. 玉殿传金榜,君恩与状头。——宋·汪洙 《神童诗》 释义:从皇帝的大殿上传来了金榜,将君王的恩惠赐予了状元。 6.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释义:十年来,辛苦读书无人问津,一朝成名天下人都知道了自己。 7. 雨洗清明万象鲜,满城车马簇红筵。——唐·皮日休《登第后寒食杏园有宴因寄录事宋垂文同年》 释义:清明时节,一场春雨使得一切都是新鲜的,整个城市里的车马簇拥着,红红火火,热 闹非凡。 8. 春榜到春晚,一家荣一乡。题名登塔喜,醵宴为花忙。——唐·郑谷《贺进士骆用锡登第》 释义:考中了春试,榜上有名给家族和乡邻都带来了荣耀。大家都在为你的及第高兴,为准 备喜筵而奔忙。 9. 都人争看状元出,九衢车马何煌煌。——宋·王庭圭《谒王宣子舍人》 释义:都城里的人都争相看着状元出来,在繁华的街市上骑着高头大马,多么荣耀呀。 10. 马前喝道状元来,金鞍玉勒成行缀。——宋·宇文绶《踏莎行》 释义:在马面前大声吆喝状元来了,佩戴者黄金做成的马鞍子的马排列着。 2.【描写中举时年龄大了的诗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代·高明《琵琶记》 饶他白发巾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宋朝·梁颢《自题》 另外,请参看下列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孟郊喜赋诗》 唐代诗人孟郊多次科举考试不中,直到五十岁时才及第.他经历了科考的冷暖,深深体会到读书人的甘苦.他先后写过两首下第诗,其中《下第》诗写道:“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另一首《再下第》写道:“一夕九起嗟,梦知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等到孟郊中第后,他的得意之情也是喜不自胜,一首诗写下了他的欣喜:“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梁颢白首举》 雍熙二年,八十二岁的梁颢喜中状元,写下了一首诗:“天福三年来应举,雍熙二载始成名.饶他白发巾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观榜更无朋辈在,归家惟有子孙迎.也知年少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这首诗中的悲喜交加让人不禁想到了另一个小说中的人物——范进.。 3.关于“中举”的一句古诗是什么关于“中举”的古诗: 1. 《陪包谏议湖墅路中举帆》 唐代:权德舆 萧萧凉雨歇,境物望中闲。风际片帆去,烟中独鸟还。 断桥通远浦,野墅接秋山。更喜陪清兴,尊前一解颜。 2. 《崔中举进士游岳阳遇真人》 唐代:吕岩 腹内婴儿养已成,且居廛市暂娱情。 无端措大刚饶舌,却入白云深处行。 3. 《卜算子》 宋代:徐俯 清池过雨凉,暗有清香度。缥缈娉婷绝代歌,翠袖风中举。 忽敛双眉去。总是关情处。一段江山一片云,又下阳台雨。 4.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 唐代:高球 洛城春禊,元巳芳年。季伦园里,逸少亭前。曲中举白, 谈际生玄。陆离轩盖,凄清管弦。萍疏波荡,柳弱风牵。 未淹欢趣,林溪夕烟。 5. 《点绛唇》 宋代:方千里 闲荡兰舟,翠娥仙袂风中举。鸳鸯深浦。绿暗曾来路。 留恋荷香,薄晚慵归去。还相顾。练波澄素。月上潮生处。 4.关于中举的一句古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高明《琵琶记》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高明《琵琶记》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高明《琵琶记》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明《琵琶记》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高明《琵琶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代·高明《琵琶记》饶他白发巾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宋朝·梁颢《自题》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五百人中第一仙。 等闲平步上青天。绿袍乍著君恩重,黄榜初开御墨鲜。 龙作马,玉为鞭。花如罗绮柳如绵。 时人莫讶登科早,自是嫦娥爱少年。——《鹧鸪天》。 5.描写中举时年龄大了的诗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代·高明《琵琶记》 饶他白发巾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宋朝·梁颢《自题》 另外,请参看下列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孟郊喜赋诗》 唐代诗人孟郊多次科举考试不中,直到五十岁时才及第。 他经历了科考的冷暖,深深体会到读书人的甘苦。他先后写过两首下第诗,其中《下第》诗写道:“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另一首《再下第》写道:“一夕九起嗟,梦知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等到孟郊中第后,他的得意之情也是喜不自胜,一首诗写下了他的欣喜:“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梁颢白首举》 雍熙二年,八十二岁的梁颢喜中状元,写下了一首诗:“天福三年来应举,雍熙二载始成名。 饶他白发巾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观榜更无朋辈在,归家惟有子孙迎。 也知年少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这首诗中的悲喜交加让人不禁想到了另一个小说中的人物——范进。 6.范进中举句子赏析1、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用“唯唯连声”写范进面对胡屠户时温顺的样子,表现了范进精神的猥琐与恭顺、麻木。 2、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用典型动作──横披衣服,特殊的姿态──腆着肚子来描摹人物。把胡屠户在范进面前觉得高人一等的倨傲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3、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一个骂人,一个被骂;一个吐痰,一个被吐。 两相对比,突现了范进的可怜与卑劣的灵魂。也表现了胡屠户的傲慢与市侩性格。 4、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描写众邻居的行动,其实是在描写社会背景,也是在交代范进喜极而疯的原因。 试想一想前几日范进的母亲饿得两眼发黑,有谁送过一粒米半颗粮,如今范进中了举人,一下子米来了,酒、鸡蛋、鸡也来了,暗示了范进之所以如此痴醉科举都是社会逼的。 5、正要拥着他说话,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范进渴望美梦成真的急切心情。 6、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 以打治疯的妙方由报录的人说出来,大有深意。 报录的人见多识广,见过类似的情况,说明中举发疯不单只范进一人。让范进的形象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7、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 “一个嘴巴打将去”恐怕是作者的泻意之作,用地位并不高的胡屠户去打中举发疯的范进。 这挨打的应该不是范进,应还有天下所有被科举扭曲的读书人,还有那害人的科举制度。 8、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胡屠户的特殊心理。如果换在范进中举前,只怕打十巴掌,胡屠户也不会觉得手痒。 写出了胡屠户的前倨后恭。 9、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 “笑”意味深长,既在笑胡屠户的样子,也在笑痴迷科举的读书人的下场。 10、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 细节描写,活画了胡屠户的贪婪相。揭露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7.关于《范进中举的描写在范进中举》中有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向胡屠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 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科举制度、批评 中国很少真正的讽刺小说。 鲁迅最喜爱的是《儒林外史》。他说:“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吴敬梓从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景象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情节,用一种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将他所批判的人物的种种可笑、可鄙、可憎或可悲的言行真实地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认识到产生这些人物的社会的丑恶和不合理。 《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儒林外史》在结构上跟一般的长篇小说不同,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情节),而是各以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构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用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中心思想贯穿起来,加上形式上的前后勾连,衔接过渡,构成一部有着内在联系的完整的长卷。 《范进中举》的故事,自成首尾,在结构上简直可以看做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但在思想和艺术描写上却不能跟全书分割。 《范进中举》体现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基本特色,这就是鲁迅先生精辟地概括的:“?h而能谐,婉而多讽。” 作品开头写的是范进的主考官周进,因几十年落第,已经六十多岁了,仍未功遂名就。 他满腔哀怨,见到贡院,痛哭不已,一头撞在号板上,众人急忙抢救,才算活过一条命来。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再次应试,竟巍然高中,做了钦点广东学道,一举成名。 小说就通过他引出了范进。作品写道:“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 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这便是这段故事的主人公范进。 作者通过周进的眼睛写范进形象的可怜和悲苦,是很有讽刺意味的。范进交卷时,小说这样写:周进“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 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通过衣着形貌的简单勾画,揭示出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命运,形成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鲜明对比。 接下去写被录取做了秀才的范进为“恩师”送行,又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一方面,是“学道轿子,一拥而去”,何等的威风、煊赫!一方面,是送行的范进,独自送到了三十里之外,怀着感激而又惶恐的心情,在那儿“立着,直望见门枪影子抹过前山,看不见了,方才回到下处”,何等的卑微、可怜!这个开头颇具深意。 它把两个有着同样伤心史的人物放在一起,一个因功成名就而飞黄腾达,显赫一时;一个却因科场失意而穷困潦倒,卑躬屈膝。 两种不同的气派、景象,构成强烈的对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作者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核心,提纲挈领,为后面从更广阔的社会幅度上揭示人们热衷科举的原因及其丑态,打下了基础。 接着作品写范进回到家里,准备参加乡试。他家生活穷困,住的是茅草棚。 乡试回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出榜那天,连早饭米都没有,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起母亲那只生蛋的老母鸡到集市上去卖,准备买几升米来煮粥吃。 这种一贫如洗的悲苦生活,形成了他怯懦的性格。 他不安于这种命运,却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他既不会躬耕劳作,又不会买卖经营。 因此,不得不把改变现状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应举上。但是,每一次赴试都充满希望和幻想,而每一次又都总是失望而归。 积几十年的痛苦经验,他已差不多完全陷于绝望的境地:虽然仍旧希望考中,却又几乎完全不相信会真的考中。 作者非常真实地揭示了他的这种从生活经验里产生的、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捷报传来,他正在集上卖鸡,邻居找来向他贺喜,小说这样写:“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那身姿、神情,逼真地传达出那种因长期失望而产生的羞愧和怕人奚落嘲笑的微妙的精神状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范进灵魂深处的颤抖。 因此,当他面对着那张实实在在并非幻觉的捷报,证实了那梦寐以求却又以为不可能到来的东西真的到来时,这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大喜,就变成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量,他那颗因饱经辛酸折磨而变得老弱的心灵,便承受不住这强烈的刺激。于是,“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