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花瓶唐诗

1.关于花瓶的古诗

【1】清·弘历(乾隆皇帝)

白玉金边素瓷胎, 雕龙描凤巧安排;

玲珑剔透万般好, 静中见动青山来。

【2】杨万里【宋】

窗底梅花瓶底老,瓶边破砚梅边好。

诗人忽然诗兴来,如何见砚不见梅。

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

诗成字字梅样香,却把春风寄谁子。

【3】

《山中即景四首》

年代: 宋 作者: 赵友直

谷风吹我户,襟抱豁然开。雪向梅边尽,春从柳上来。

花瓶长绿草,茶碗泛香醅。逸兴难拘缚,寻诗屐破苔。

2.含有花瓶的诗词

《金粉泪》年代: 现代 作者: 陈独秀嫌疑反动日惊心,拱默公卿致太平。

干事委员资笑谑,女权不重重花瓶。《十二月大暖雨二十四昼夜二十五日始雪》年代: 宋 作者: 方回夜来闻祭灶,犹卖胶牙饧。

雪欲为南瑞,风才作北声。今年全不冷,此月未尝晴。

造化难窥测,神奇易变更。淫霖过夏涝,槁树迸春英。

热热如三伏,飞飞忽六霙。花瓶梅尽落,虀瓮菜尤平。

欲掘馄饨荠,嫌泥懒出城。《至日见梅》年代: 宋 作者: 舒邦佐插向书窗小小瓶,看来看去眼增明。

花瓶莟子能多少,占却人间无限情。《亭坐》年代: 宋 作者: 萧泰来公余终日坐疎亭,看得梅开梅叶青。

可是近来疎酒盏,酒瓶今已作花瓶。《春兴》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窗底梅花瓶底老,瓶边破砚梅边好。

诗人忽然诗兴来,如何见砚不见梅。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

诗成字字梅样香,却把春风寄谁子。《山中即景四首》年代: 宋 作者: 赵友直谷风吹我户,襟抱豁然开。

雪向梅边尽,春从柳上来。花瓶长绿草,茶碗泛香醅。

逸兴难拘缚,寻诗屐破苔。

3.赞串珠花瓶的古诗词

水晶串珠做成的花瓶外观高雅,十分美丽。

漂亮的串珠花瓶,插上美丽的鲜花,肯定让你的居室增色很多。工具/原料鱼线4mm珠子120粒4mm珠子120粒两斤2cm珠子剪刀方法/步骤1 先从底部做起,剪一段鱼线,穿6粒珠子在线的当中,左手抓紧线,右手抓住线从左手线后面绕到前面(方向从右至左),绕过来之后,再穿回原右手边的最后一颗珠子(方向从右至左),穿出后左右两手再用力拉紧。

一个6珠圆的小花就做好了。2 做一个5珠圈,即左边线不穿,右边穿4颗。

3 左边借(指从原有的那个珠子穿过)1颗,右边穿3颗.重复前面的步骤3次.接着左边借2颗,右边穿2颗,底部就做好了。4 右边穿3颗,做好一个花。

5 左边借1颗,右边穿2颗.重复前面的步骤9次.接着左边借2颗,右边穿1颗。6 左边线不穿,右边穿4颗。

7 左边借1颗,右边穿3颗.重复前面的步骤9次.接着左边借2颗,右边穿2颗。 左边线借1颗,右边穿4颗。

左边借2颗,右边穿3颗.重复前面的步骤9次.接着左边借3颗,右边穿2颗。 左边线借1颗,右边穿4颗,左边借2颗,右边穿2颗,再左边借2颗,右边穿3颗. 重复前面的步骤4次.接着左边借3颗,右边穿1颗。

左边借1颗,右边借1颗穿4颗。 左边借3颗,右边穿3颗, 重复前面的步骤3次, 接着左边借4颗,右边穿2颗。

左边借1颗,右边穿3颗,然后左边借2颗,右边穿2颗, 重复前面的步骤3次, 接着左边借3颗,右边穿1颗。 左边线不穿,右边穿3颗。

然后左边借1颗,右边穿2颗.重复前面的步骤3次.接着左边借2颗,右边穿1颗。 按14步的做法做三层。

左边线不穿,右边穿4颗,然后左边借1颗,右边穿3颗.重复前面的步骤3次.接着左边借2颗,右边穿2颗。 左边线不穿,右边穿5颗,然后左边借1颗,右边穿4颗.重复前面的步骤9次.接着左边借2颗,右边穿3颗。

END注意事项鱼线太短,接头就多;鱼线长,接头少,速度慢。

4.有关陶瓷 瓷器的古诗名句、越多越好、速度啦

1、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越窑的青瓷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邢窑白瓷 3、我爱紫砂无釉彩 高庄 我爱紫砂无釉彩, 相见如人披肝胆。

不靠衣衫扶身价, 唯依本质令人爱。 4、陶宝肖象歌为冯本卿金吾作 林古度(茂之) 昔贤制器巧含朴, 规仿尊壶从古博。

我明供春时大彬, 量齐水火抟埴作。 作者已往嗟滥觞, 不循月令仲冬良。

荆溪陶飞司陶复, 泥砂贵重如珩璜。 世间茶具称为首, 玩赏楷模在人手。

粉锡型模莫与争, 素瓷斟酌长相偶。 义取炎凉无变更, 能使茶汤气永清。

动则禁持慎捧执, 久且色泽生光明。 近闻复有友泉子, 雅式精工而继美。

常教春茗注山泉, 不比瓶儡罄时耻。 以兹珍赏向东吴, 胜却方平众玉壶。

癖好收藏阮光禄, 割爱举赠冯金吾。 金吾得之喜绝倒, 写图锡名曰陶宝。

一时咏赞如勒铭, 直似千年鼎彝好。 5、窑民行 清·沈嘉徴 景德产佳瓷, 产瓷不产手; 工匠来八方, 器成天下走。

陶业活多人, 业不与时偶; 富户利生财, 穷工身鍸口。 食指万家烟, 中外贾客薮; 坯房蚁蛭多, 陶火烛牛斗。

都会罕比雄, 浮色抵一拇。 扩展资料: 1、陶瓷,英语:china。

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古人称陶瓷为瓯。

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2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

3、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瓷。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