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谈

1.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

意思是: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原文为: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开成元年(836年)秋。 作品赏析: 前两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后两句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 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的感喟。

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其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寄扬州韩绰判官。

2.唐诗鉴赏作业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仍未休兵。

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是房琯在陈陶兵败,引起肃宗震怒,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被贬官华州司空参军,到华州后因当地发生饥荒,乃弃官西去。这首诗是乾元二年 (759) 秋杜甫弃官远游至秦州 (今天水)时所作。时年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等地都处于战乱之中。而诗人的四个兄弟只有杜占相随,其余都失散在山东、河南一带。战争烽火不断,亲人分离,想起自己忠不见察而被贬华州,继而又弃官远游,思亲怀故之情更加炽烈。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楼上报警的更鼓不时响起,路上已不见行人的踪影,夜深人静,边塞上响起了一只失群孤雁的哀鸣声。诗人开篇采用托物起兴的手法,先从戍鼓、雁声、明月写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自己的思家念弟之情。戍鼓是戍楼用以报时和警戒敌情的 更 鼓, 若 在 平时,响几下也不会太让人在意,而此时 “戍 鼓” 一 响,路上便 “断人行”,不 见 行 人 往 来 了,说明此时正是非常时期,战争的阴霾正笼罩在这片土地上。而偏偏在此时一只失群的孤雁从边 塞 的 上 空 飞 过,发出声声哀叫。不见行人只见孤雁已经 够 让 人 伤 感 的了,一声声哀叫更让人内心如针刺一般伤痛难忍。此联中 “断” 字和 “一” 字可谓炼字精妙,“断”字暗示了战争使交通阻绝这一现实,自己与亲人的联系也因而中断。“一” 字则烘托出了诗人自己孤苦零丁、思念亲人的孤独情怀。鸿雁可以传书,雁行又喻指兄弟,因而听到失群的孤雁的哀叫声,自然就引起了诗人对因战争而失散的兄弟的怀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晚正逢白露节,月光之下的露珠多么晶莹剔透,但我感觉还是我们故乡的月亮更为明亮。此联点题,见明月而思乡,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谁不说俺家乡好”,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自然月亮也是故乡的最明朗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情通过这两句可见一斑。“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此联直抒对兄弟的眷恋之情,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虽有兄弟,却全都在战乱中离散,彼此都居无定处,去哪里探问他们的死生呢?“有” 字与 “无” 字,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兄弟离散的痛苦,也概括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寄书长不达,况仍未休兵。”太平时候寄封家信都长时间不能到达,何况现在战争还未停息呢。此联表达了诗人思而不得见,思而无所托的失望心情,流露出希望早日平息战乱的强烈愿望。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更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读来真挚感人。诗一首名传千古的思乡名诗。

3.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

意思是: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原文为: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开成元年(836年)秋。

作品赏析:

前两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后两句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

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的感喟。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其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寄扬州韩绰判官

4.关于节令

节日 节令春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入梅 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出梅 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初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中伏 夏至后第四个庚日末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九九 自冬至起八十一天二十四节令歌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沥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五月节,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杀年猪,大寒过后又一年。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