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诗词韵作文】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华诗词韵》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唐诗、宋词就是其中之一。 诗词与中华汉字就像一对好姐妹,,总也分不开。中华汉字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远古时期,聪明的人们发明了象形字,并在龟壳、坚硬的骨头、象牙等上记录,这就是甲骨文。有经过了许多年的演变,终于变成了如今的汉字。 在古代,也有一些书法家的字流传到了如今。如王羲之,他的草书豪放大方,具有英雄魂魄的气质;欧阳修的楷书秀丽端庄,字中透出一股秀气。 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好好继承它。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它魅力四射,慢慢品读,细细咀嚼,便觉得余味留香,韵味十足。走进唐诗吧!去体验古人的送别情怀,王维在渭城送元二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送杜甫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唱古今,汪伦送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使人感受到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去感受诗人常年在外的思乡之情吧!李商隐因思念妻子,动笔写下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白躺在床上,皎皎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他望月生情,写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名句孺妇皆知,家喻户晓;王维在异乡,重阳节到来时,心头不禁生出了悲情,笔下便泻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读了这几句话,何人心上不涌起思念家乡的伤感?诗是古人抒发情绪的一种方式,我能在其中感受到诗人的心情;诗如画,在那具有魅力的唐诗中,我们仿佛身在其中;诗富于哲学,聪明的古人在诗中蕴含了各种人生哲学,使读者受用无穷。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前宋词。 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写得词《声声慢》表现了她难以言传的凄楚悲伤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用一连串叠字表达了这种凄苦的心境,更是千古流传。 岳飞的《满江红》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全词都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苏轼的《浣溪沙》蕴含着人生哲理,告诉我们要拥有乐观阔达,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词是我国的文化之一,不仅能说,还可以弹唱,让我们一起走进宋词,品味宋词!唐诗宋词,历史悠久,是我国的瑰宝,必定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深地一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而感到骄傲!我们不仅要读,还要品,更要让我们去传承它,保留它发出发出更灿烂的光芒!让我们传诵中华唐诗,流唱千年宋词!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2009年9月27日。 2.唐诗、宋词、元曲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怎么排列唐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之一,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中知名者约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竟达四万九千多首,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音节和谐,文字精炼,为创造今天的新诗歌,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宋词兴起于唐代,经过五代的发展,极盛于宋代。它是一种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所以有人叫它“诗余”、“曲子”或“长短句”。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只有在我国这样文化发达的国家,才能产生和发展。 元曲是一种古典戏曲剧本。如果排位,仍然是唐诗第一,宋词居中,元曲次之。 3.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唐诗宋词)有什么中国的文学一般地说是倾向于表现的,这可以从体裁和创作方法的选取看出来。 首先,在体裁上,中国文学偏于抒情,而叙事文学兴起较晚,也较不发达。 《诗经》这部最早的古代诗歌总集,抒情诗占了绝大部分,叙事诗只是小部分,而且,叙事诗中除了个别的优秀篇章之外,大都比较拙直、稚嫩,而抒情诗则显得比较成熟、老练,并已有许多杰作。 中国除一些少数民族之外,没有产生过规模宏大的史诗,而几乎与中国产生《诗经》的同时,古希腊却产生了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印度也产生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两大史诗。 在整个诗歌史上,中国抒情诗蔚为大观,而叙事诗则总嫌不够景气。 中国小说作为不屑一顾的“丛残小语”,冷清寂寞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所起色,但真正具有小说意识——不是当作实际发生的真实,而当作虚构的“逼真”和“如实”——是进入唐代以后的事情。 长篇小说的产生时期更推迟到了明代。中国的戏剧文学则不仅产生得晚,而且充满浓厚的抒情气,近于抒情诗的联缀的格局。 中国戏曲的假定性的虚拟表现手法,则更为某些表现派戏剧家(如布莱希特)所乐道。 其次,在创作方法上,中国文学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游历山川、探览名胜、凭吊古迹的题材,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是在众多的诗歌中,却往往是代之以象征、暗示、隐喻、抒情等艺术手段,而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 如唐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并无一字关于幽州古台的具体描绘,完全是人生的感喟,心灵的外射和意念的迸发。古诗常提倡所谓“情景交融”,其实主要也是借景抒情,着眼点在于抒发、宣泄内心郁积的情感。 在唐代安史之乱前后,杜甫以他诗人的敏锐和不可抑制的忧愤写下了一系列诗篇,其中如《哀江头》、《悲陈陶》、“三吏”、“三别”、《北征》等纪实性较浓的诗歌,曾被人艳称为“诗史”。这也恰恰说明这类可供史证的纪实性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比较不常见的。 明代批评家杨慎对于“诗史”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 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 ……杜诗之含蓄蕴藉者,盖亦多矣,宋人不能学之。至于直陈时事,类于讪讦,乃其下乘,而宋人拾以为至宝。 又撰出‘诗史’二字,以误后人。如其诗可兼史,则《尚书》、《春秋》可以并省。 又如今俗卦气歌,纳甲歌,兼阴阳而道之,谓之‘诗《易》’可乎?”(《升庵全集》卷一百三十七)不论杨升庵评价杜诗是否准确,他对于纪实性作品的见解显然是很有代表性的。 中国绘画理论中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语),批评按焦点透视法来作画的主张,讥笑李成“仰画飞檐”;在文学理论中也有相近的倾向。 反对斤斤于目前所见:“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是一种比较共同的见解。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有着整套与西方不相同的范畴,这些范畴是根据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归纳出来的,它们产生之后,又反过来规范和影响了文学的审美理想、审美需要,从而规范和影响了文学发展进程的轨迹。 中国的古代文论范畴是很有特色的,它们不是玄虚而是微妙,往往是拟象取譬以供参悟,不易落入言筌,如“气”、“风骨”、“韵”、“味”、“意”、“神”、“体”、“肌理”、“格调”、“意境”等等。这些范畴经过不断演变、完善,内涵也日益丰富,又逐渐在相互间交叉,形成了网络、构成了体系,相对于西方的“悲剧”、“喜剧”、“崇高”、“滑稽”、“幽默”、“典型”等美学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的诸范畴,表现出一些多义性特点,但更注意主客体的和谐。 中国文学所表现出来的这些总体特点,到了“五四”以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现代文学中由于小说、戏剧受到重视,就不再显示出抒情胜于叙事、表现多于再现的特点。 整个文学的思想倾向的变化更为明显,古代文学中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已被现代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所取代。此外,文学理论由于接受外来的影响已出现了许多有别于古文论的新的范畴和概念,语言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使中国文学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学的特点。 4.中华传统文化之诗词中华传统文化最经典的诗词莫属以下两首: 1.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供参考。 5.在中国古代唐诗宋词哪个对中国文学影响力大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