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能提供有关愁或离人的诗篇~诗词愁语话秋月 不知是文人都多愁善感,还是人常在多愁善感时为文,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见到欢愉喜善的作品,即使有也不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那些使人深受感染的作品往往都是愁思穷苦之词。 中国古代诗人也好将“愁”字入诗,在中国古诗词中含有“愁”字的诗词不胜枚举,如“愁如塞月恨边云”,“百年愁里过”,“吴山点点愁”“无愁不到心”,“新月与烟愁”,“明日黄花蝶也愁”,几乎无处不可用“愁”。 文人可能是多愁的,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具有愁思,也善以愁入诗,李白的作品中将“愁”字入的诗就有一百多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望海令人愁”,“坐愁红颜老”,杜甫、白居易的诗中的“愁”字就数量上更有甚于李白,豁达的苏轼的诗词中也不乏“愁“字,其它的诗人也不胜枚举。 古代诗人将愁思寄予最多的是秋与月,这已形成了一个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与“中秋节”就是赏月的节日,也是华夏儿女团聚的节日、乡思的节日,是诗的节日。 中国人将秋和月与愁思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氛围,伤秋、怀月都是愁的引申含义,中国人将秋与月赋予了更多的愁思,使人们在思乡、怀人时都习惯望月倾吐,出现了很多的望月思乡、怀人的优秀作品,像《静夜思》就是李白对月思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怀人之作,这些作品都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形成的这个文化,使中国人对秋与月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审美意趣。 秋的萧瑟凄凉的审美特征很容易与人的愁苦之思产生共鸣,秋风惨淡、秋雨凄凉这些秋的特征不就人愁思时的心情写照吗?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秋是容易引起人神思的季节,秋除了具有萧瑟凄凉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朗高清的内涵,身处豪华落尽,真淳毕现的秋日,也不乏诗人的豪放: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的萧瑟、清朗的特征使中国历史上产生许多感秋伤秋的诗,这些诗即伤感又大气,像豪放词风的先驱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悠悠霜满地”表现了秋的凄凉惨淡,“将军白发征夫泪”表现了人的愁思悲苦,但这些在“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大的环境下又显得气魄阔大雄浑,边塞之风浓厚,即使伤感也是壮士的伤感、男子汉的伤感,是直面困难的旅思愁怀。 秋即萧瑟凄凉又明朗高清,是望月赏月的季节,所以秋与月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秋高气爽、夜静风清,一个人寂寞地躺在床上,一阵秋风吹来,吹起了罗帐,也吹起了思绪,诗人仰头看到一轮明月,想起了思念的人,他此时也在看着明月想着我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遥怨夜,竟夕起相思。” 月圆月缺的那轮明月寄托了人多少离愁与相思,中国人对月有着特殊情怀,对月也赋予更多的情思,优秀的咏月诗歌数不胜数,一首《春江花月夜》迷倒了多少文人,又有多少人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神思、明达。“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寂寞的李后主缓缓登上西楼,见到的只是一弯残月,那是怎样的孤独与离愁,引起了诗人多少遐想、多少回忆?是否想起了他那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无限江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月又寄托了多少离人乡思与相思!“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那月寄托了人们多少梦想与期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皎皎空中的那轮孤月她具有的是怎样的气质啊!孤独、寂寞、明静、旷达,像宁静的淑女,又像淡泊的君子,千百年来静静地看着人世间的变化、悲欢离合。 二、谁能提供有关愁或离人的诗篇~诗词愁语话秋月 不知是文人都多愁善感,还是人常在多愁善感时为文,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见到欢愉喜善的作品,即使有也不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那些使人深受感染的作品往往都是愁思穷苦之词。中国古代诗人也好将“愁”字入诗,在中国古诗词中含有“愁”字的诗词不胜枚举,如“愁如塞月恨边云”,“百年愁里过”,“吴山点点愁”“无愁不到心”,“新月与烟愁”,“明日黄花蝶也愁”,几乎无处不可用“愁”。 文人可能是多愁的,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具有愁思,也善以愁入诗,李白的作品中将“愁”字入的诗就有一百多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望海令人愁”,“坐愁红颜老”,杜甫、白居易的诗中的“愁”字就数量上更有甚于李白,豁达的苏轼的诗词中也不乏“愁“字,其它的诗人也不胜枚举。 古代诗人将愁思寄予最多的是秋与月,这已形成了一个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与“中秋节”就是赏月的节日,也是华夏儿女团聚的节日、乡思的节日,是诗的节日。中国人将秋和月与愁思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氛围,伤秋、怀月都是愁的引申含义,中国人将秋与月赋予了更多的愁思,使人们在思乡、怀人时都习惯望月倾吐,出现了很多的望月思乡、怀人的优秀作品,像《静夜思》就是李白对月思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怀人之作,这些作品都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形成的这个文化,使中国人对秋与月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审美意趣。 秋的萧瑟凄凉的审美特征很容易与人的愁苦之思产生共鸣,秋风惨淡、秋雨凄凉这些秋的特征不就人愁思时的心情写照吗?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秋是容易引起人神思的季节,秋除了具有萧瑟凄凉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朗高清的内涵,身处豪华落尽,真淳毕现的秋日,也不乏诗人的豪放: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的萧瑟、清朗的特征使中国历史上产生许多感秋伤秋的诗,这些诗即伤感又大气,像豪放词风的先驱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悠悠霜满地”表现了秋的凄凉惨淡,“将军白发征夫泪”表现了人的愁思悲苦,但这些在“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大的环境下又显得气魄阔大雄浑,边塞之风浓厚,即使伤感也是壮士的伤感、男子汉的伤感,是直面困难的旅思愁怀。 秋即萧瑟凄凉又明朗高清,是望月赏月的季节,所以秋与月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秋高气爽、夜静风清,一个人寂寞地躺在床上,一阵秋风吹来,吹起了罗帐,也吹起了思绪,诗人仰头看到一轮明月,想起了思念的人,他此时也在看着明月想着我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遥怨夜,竟夕起相思。” 月圆月缺的那轮明月寄托了人多少离愁与相思,中国人对月有着特殊情怀,对月也赋予更多的情思,优秀的咏月诗歌数不胜数,一首《春江花月夜》迷倒了多少文人,又有多少人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神思、明达。“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的李后主缓缓登上西楼,见到的只是一弯残月,那是怎样的孤独与离愁,引起了诗人多少遐想、多少回忆?是否想起了他那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无限江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月又寄托了多少离人乡思与相思!“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月寄托了人们多少梦想与期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皎皎空中的那轮孤月她具有的是怎样的气质啊!孤独、寂寞、明静、旷达,像宁静的淑女,又像淡泊的君子,千百年来静静地看着人世间的变化、悲欢离合。 三、有关情愁的诗句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长亭怨慢》)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史达祖《绮罗香》)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龚自珍《浪淘沙》) 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蒋春霖《柳梢青》) 断尽愁肠谁会得?哀燕声声(王鹏运《浪淘沙》) 愁望春归,春归更无绪(文廷式《祝英台近》) 啼鸟惊魂,飞花溅泪,山河愁锁春深。 倦旅天涯,依然憔悴行吟(吕碧城《高阳台》) 四、关于泪的诗句诗中泪水,常见的是儿女之情,《古诗十九首》中有很动人的例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相思之泪,情人分离,如牛郎织女被河川割断,思念之苦竟至涕泪如雨。女子爱流泪,男人也一样,杜甫的《月夜》,写他在兵乱流亡之时思念亲人,禁不住泪沾襟衫:“今夜泸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样的泪水,比恋人相思之泪更凄苦。我记忆中印象深刻的这类诗句,还有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欧阳修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肠,化作相思泪”。 思乡之情,也使无数诗人泪水沾襟:“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重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悲怆的泪水,在古诗中也随处可见,如屈原在《离骚》中长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最撼动人心的,还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有些诗人的泪水,是无法言说清楚的,譬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譬如李益的《上汝州郡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杜甫诗中多悲歌,却也曾喜极而泣:“喜极翻倒极,呜咽泪沾巾”,中国人最熟悉的,是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人生有悲有喜,只要情到深处,便可能有泪水相伴。诗人多情,或许也多泪吧。 含泪的诗句中,李贺的两句有点惊心动魄:“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思念之情,竟使得冰冷的金铜仙人也泪水盈眶。这使我联想起董解元写离情的诗句:“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一样读之心惊。 李商隐有以《泪》为题的七律,为人间的离别之伤叹息,诗中没有一个泪字,却让人感叹不尽:“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最有趣的含泪诗,是贾岛的《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写两句诗琢磨了三年,想起来伤心。这是诗人的自怜自艾。 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生烟”的迷惘。神话里说,月满则珠圆,可是,月夜下的沧海明珠依然有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蓝田山中出产美玉,有玉之处烟霭蒙蒙,而人们只见山中烟霭,不知玉在何处,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无人赏识。 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