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鉴赏2000字

1.求一篇诗词鉴赏,包括文章大意,语言特色,修辞,还有经典段落赏

纳兰容若(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西风乍起,人间天上, 除却我心而外,芸芸谁会秋凉? 不忍见萧萧黄叶,匆忙忙闭锁疏窗. 闭锁疏窗.几多旧事,几度思量. 当年,春光窄窄,春睡足足,春意芳芳. 与你诗词对垒,酒浓茶醉,胜如为你梳妆. 而今只影空怀远,不解香魂何处, 却晓得当时笑语、当时乐事,非是寻常. 容若词章,题为《饮水集》,其义取自“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正是,词以抒怀,以摹写心头那一点欲说还休的情愫,寓于词章字里、箫管声中,纵然传唱于世间、获誉于海内,而词中低徊不去的款款心曲其实也只有词人“冷暖自知”而已. 这样的词是不可解的,因为一旦词句离开了那位深情的作者,便如同花儿陨落枝头,如同叶子飘零尘土.一花一叶,其美丽之处正在于绚烂的生机,而谁能从一朵离开了枝头的夏花那里捕捉到那棵花树的全部秘密呢——这也许正是花儿那短暂一生的全部意义. 那么,我们所传唱的、所着迷的,究竟又是什么? ——那正是我们自己的心事,自己的心曲,是缠绕于自己心头那郁郁而不得发散的情愫.别人的华美词章不过是一根神仙的手指,使得词人自己的“冷暖自知”共鸣出我们自己心头同样的事件、同样的思念、同样的爱恨、同样的沉迷……在这个芸芸众生的纷繁世界上,没有谁是超然孤立的,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块岩石、一粒尘埃,而被风雨侵蚀掉的那些岩石与尘埃既是一个个独立的身影,也是我们所有人的一部分.于是,这一首“冷暖自知”的小词,其感动人心之处既来自于容若那独一无二的才华与身世,也来自于我们每个人和容若、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心心相通.容若所沉吟怅惘的,是他自己的故事;而我们所传唱的,既是对这位情深不寿的浊世佳公子的无限追怀,也是对我们自己、对每一个血肉之躯所必然经历的人生体验的深刻感动. 容若此词,上片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片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片是容若此时此地的孤独;下片是容若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谁念西风独自凉”.西风送凉意,对每个人都是一样,也吹进皇宫大内,也吹进民间草舍.而在容若词中,这凉意却似乎仅仅是为他自己而来,也仅仅是他自己才体会得出.——不合常理的叙述构成了突兀料峭的修辞,那是一番难以言传的清决与萧壮,似乎世人尽知,其实只有容若独会. 西风冷冷,黄叶萧萧,疏窗闭合,几多萧瑟.由景及人,由物及我,容若,一个才华横溢的词人,一个天真忧郁的孩子,韶华未逝,便已经往事萦怀.有多少“成熟”的大人直到临终还来不及回忆,而一个敏感的孩子却总是早早的就有了心事. 容若是一个孩子,天真烂漫,敏感多情,词章即心事的流露、天性的抒发,故而毫无做作之态.正是因此,容若才被眼高于顶的王国维誉为五代之后的词坛第一人.是论绝非过誉.容若有显赫的家世,有早早的成名,在他以睥睨天下的俊彦之姿指点词坛的时候,又有几人能够洞悉他那颗孩童一般的纯真的心?——也许,只有他的妻子,伴了他三年便匆匆离去的妻子,在这秋风乍起的刹那勾起容若无限怀想的妻子. 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美更美? 有,那就是把美当着你的面摔得粉碎. 三年短暂的快乐也许只是为了让容若日后的回忆更为沉痛悲苦,人生的悲剧也许只是上天残忍地安排在天才生活中的艺术素材.我们读着这首小令,由上片的苍凉突然转入下片的欢乐,由上片的孤独突然转入下片的合欢,但我们一点也感受不到欢乐,只觉得欢乐之情写得越深,背后的孤独之情也就越重.容若那甜美的夫妻生活,醉酒而春睡不起,赌书而对笑喷茶,以李清照与赵明诚千古第一的夫妻佳话来比拟自己的二人世界,水乳之得,情意之切,以乐事写愁心,以合欢写孤独,令人但觉天地之大,纵然可以包容万物,却容不下一个人内心的愁苦. 使天地逼仄到极至的还是末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平淡如家常的句子轻易道出了人生真谛,而这样的忧思慨叹又岂是容若所独有? 宗教家说:世间本没有恶,我们所谓的恶,其实只是善的失去;世间本没有丑,我们所谓的丑,其实只是美的失去. 有人问道:造物主为什么会允许善和美的失去? 宗教家回答说: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善、珍惜善;认识美、珍惜美. 每一个平平凡凡的快乐都是弥足珍重、来之不易的,你若当它只是寻常,失去时便只有悔不珍惜.亲人、爱侣、晚风、秋月,这一切一切的寻常,又有几人能够承受失去之痛呢? 骨中之骨,血中之血,岂是寻常?。

2.明清诗词赏析2000字

①葬花吟林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え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下面我们就对这首词作一个主要的赏析。 《葬花吟》写在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小丫头们的闭门羹,一径自想自伤,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这首诗出自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全诗52句,共361字,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始,至“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止,抒发葬花人的春愁;“一三百六十日”至“知是花魂与鸟魂”止是第二段,叙写落花的飘泊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绪;“花魂鸟魂总难留”到“花落人亡两不知”为末段,诗人以落花自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作谶语,写挽歌。

一首《葬花辞》,半部《红楼梦》,没到伤心处,难解其中苦。《葬花吟》是整部小说的神来之笔,忧愤绝唱,既是黛玉凄惨身世的感叹、风刀霜剑的境遇,也是曹雪芹本人愤慨之情的独白。

短短五十二句的葬花辞,是《红楼梦》诗词中最绝妙,最有感染力、最具代表意义的诗篇之一。②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

如古辞《白头吟》、唐元稹《古决绝词三首》等。纳兰性德的这首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

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

“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

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③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禛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题秋江独钓图》这是一首题画诗。

王士禛应朋友邀请,为一幅古代名画《秋江独钓图》题诗。这首诗仿造画中的意境,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前两句近乎白描,后两旬却有着无穷意味。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

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再观全诗,九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毫不差,实在精彩!细细品味,这些个“一”用得多么贴切又多么有情趣啊!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该深有体会,它是一幅美丽的《秋江独钓图》。

④烛影摇红·癸卯晚春过黄公度人境庐话旧〔1903年〕朱孝臧春瞑钩帘,柳条西北轻云蔽。博劳千啭不成晴,烟约游丝坠。

狼藉繁樱划地,傍楼阴、东风又起。千红沈损,鹎鵊声中,残阳谁系?容易消凝,楚兰多少伤心事。

等闲寻。

3.明清诗词赏析2000字

①葬花吟林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え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下面我们就对这首词作一个主要的赏析。 《葬花吟》写在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小丫头们的闭门羹,一径自想自伤,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这首诗出自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全诗52句,共361字,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始,至“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止,抒发葬花人的春愁;“一三百六十日”至“知是花魂与鸟魂”止是第二段,叙写落花的飘泊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绪;“花魂鸟魂总难留”到“花落人亡两不知”为末段,诗人以落花自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作谶语,写挽歌。

一首《葬花辞》,半部《红楼梦》,没到伤心处,难解其中苦。《葬花吟》是整部小说的神来之笔,忧愤绝唱,既是黛玉凄惨身世的感叹、风刀霜剑的境遇,也是曹雪芹本人愤慨之情的独白。

短短五十二句的葬花辞,是《红楼梦》诗词中最绝妙,最有感染力、最具代表意义的诗篇之一。②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

如古辞《白头吟》、唐元稹《古决绝词三首》等。纳兰性德的这首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

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

“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

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③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禛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题秋江独钓图》这是一首题画诗。

王士禛应朋友邀请,为一幅古代名画《秋江独钓图》题诗。这首诗仿造画中的意境,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前两句近乎白描,后两旬却有着无穷意味。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

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再观全诗,九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毫不差,实在精彩!细细品味,这些个“一”用得多么贴切又多么有情趣啊!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该深有体会,它是一幅美丽的《秋江独钓图》。

④烛影摇红·癸卯晚春过黄公度人境庐话旧〔1903年〕朱孝臧春瞑钩帘,柳条西北轻云蔽。博劳千啭不成晴,烟约游丝坠。

狼藉繁樱划地,傍楼阴、东风又起。千红沈损,鹎鵊声中,残阳谁系?容易消凝,楚兰多少伤心事。

4.一篇宋词鉴赏(不少于1000字)

晏殊《浣溪沙》鉴赏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这段话颇能道出晏殊富贵词的独特风格。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劈头“小阁重帘有燕过”点出环境与时令。此句看似平淡,实乃传神一笔,有破空而来之势。这匆匆一过的穿帘燕子,莫非是远方使者,给帘内人传递了春将归去的消息。像平静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层层波澜。一下子打破了小阁周围宁静的空气,起着沟通重帘内外的作用。阁中人目随燕影,看到“晚花红片落庭莎”。原来时已暮春,庭院满地落红。“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谢,形容落花的时间,一指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节令。春末多雨,更兼庭中少行迹,满庭莎草已是一派浓绿。“红片”与“庭莎”,绿肥红瘦,相映成趣。“曲栏干影入凉波”,庭院中池边的曲曲栏干,倒影于池塘碧波之中。“凉波”的“凉”既是时已入暮,池水生凉的真实写照,又是个中人此时此地心境凄凉的折光反射。以上三句写的是帘外景物,从视觉所及落笔。“重帘”、“过燕”、“晚花”、“庭莎”、“曲栏”、“凉波”诸意象所组成的画面,其色泽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动或静,使整个庭院呈现出一片凄清冷落。虽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他的处境、心曲,已跃然纸上了。片两句由帘外转入帘内,从听觉着墨,写阁中人的感受。“一霎”、“几回”乃互文。虽说是“好风”、“疏雨”,小阁里的人却听得分明,感得真切,可见环境是何等的静,人是多么孤独。上句“翠”、“生”二字,一为冷色,一为动态,这种化虚为实的描写,把周围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质感。好风入槛,翠幕生寒,孤身独处,情何以堪。下句“圆荷”即荷叶。疏雨滴嫩绿的荷叶上,声音本是极细极微,但偏偏阁中人却听得清清楚楚。帘外之凄清冷落如彼,帘内之空虚寂静如此,这一切本是足以生愁了,何况又值“酒醒人散”之后。末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兴起感情波澜,似神龙掉尾,极有跌宕之致。

此词表现了作者优越闲适的生活,却又流露出索寞怅惘的心绪。结句抒发的亦是富贵闲愁。前人评晏殊词圆融平静,多富贵气象。晏殊自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此词可见一斑。

5.求一篇2000字的诗词鉴赏

李贺诗的艺术特色 一、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8s。

用《听颖师弹琴歌》、《梦天》、《金铜仙人辞汉歌》等诗的想象、构思为论据8s。 二、幽邃檬脆,瑰艳凄冷的意境,以《李凭箜篌引》、《巫山高》、《将进酒》等诗的意境为论据8。

三、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8s。取《老夫采玉歌》、《天上谣》、《春坊正字剑子歌》等诗的意象当论据8s。

四、色彩秧丽、奇警峭拔的语言艺术8s。选《上云乐》、《将进酒》、《蝴蝶飞》等诗的语言为论据8s。

纵观李贺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充分证明:“长古体”的独特艺术风貌使李贺成为中唐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较高的声誉8s。它丰富了浪漫主义创作的内容和方法,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贺诗歌在文学史上永放光芒8s。

唐代诗坛名家辈出,千古不朽的诗篇浩如烟海8s。在这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圃中,有一枝绚丽夺目的奇范异卉,这就是李贺的诗歌8s。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8s。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8s。

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政混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8s。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8s。

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永放异彩8s。 李贺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8s。

总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李贺诗歌以其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8s。 丰富奇特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是长吉体最为成功的因素8s。

黑格尔曾经说过: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8s。”①马克思把“想像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入类发展的伟大天赋”②8s。

李贺创作诗歌感情炽热,神思驰骋,无论何种题材,经诗人丰富的想象,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想,画面气象万千,新意叠出8s。想象在唐诗中起重要的作用,它和比喻和夸张关系密切,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都来自诗人丰富的想象8s。

李白和李贺都是典范8s。然而,李贺同李白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贺诗作想象十分奇特,并妙用大量通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清晰,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8s。

使作品更具艺术的震撼张力,达到袭人心脾的效果8s。 幽幻神奇、漂渺无端8s。

如《听颖师弹琴歌》,此诗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听颖师弹琴后所作,描摹了颖师美妙绝伦的琴声,赞叹了他的高超的琴艺8s。诗中描绘琴声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以声喻声的“双风语”、“敲水玉”,还有以“挟剑赴长桥”的武艺、“浸发题春竹”的书艺来喻琴艺使人耳目一新8s。

又有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8s。用“别浦云归”、“芙蓉叶落”、“秋鸾离”来形容琴声的清悠优美,以越王夜游天姥,仙女骑鹿渡河形容琴韵的轻盈飘逸8s。

更见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通感的运用使诗作灵感激荡,意趣横生,韵味深长8s。 出神入化,想落天外8s。

如《梦天》,诗人把月亮的幽光幻想成蟾、兔的泪水,把天空的云层描绘成琼楼玉宇8s。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真是虚幻离奇的奇想8s。

《梦天》不仅意象奇特,构思也奇特,邀游月宫已是奇诡;突然转问哲理的探索,更是奇之又奇;在艺术构思上,变幻奇谲,与李白的《古风》(十九)有迥异之处8s。同为梦游诗,李白诗的前后两部分一幻一真,一虚一实,而李贺诗却是一虚一玄,更显精奥含蕴8s。

黎简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8s。”③在诗人如橼巨笔之下,诗味仪隽永引人入胜,有悠然不尽之感8s。

想象奇伟,构思精巧8s。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这是李贺历来脍炙人口的一首诗8s。

“忆君清泪如铅水”比喻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金铜仙人怀旧、惜别之痛——泪水涔涔,落地有声8s。“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想象尤其奇伟,表达历史无情的感慨,它的艺术魅力在于意蓄多层,言外有言,饱含深刻的哲理8s。

司马光曾称此句“奇绝无对”④,因其风格独特,成为千古绝唱8s。《罗浮山人与葛篇》中用“毒蛇浓吁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来描写溽暑薰蒸,酷热难当的天气8s。

《美人梳头歌》中用“一编香丝云撒地”来形容美人梳头临镜解鬃的一刹那8s。《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用“踏天磨刀割紫云”来赞扬端州石工采割砚石的技巧8s。

李贺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般的声音,银河上漂浮着闪耀的星星,流云学会人间流水的声音等等,充分表现诗人想象奇伟、运思精妙,为鬼斧神工,产生惊人的魅力8s。 二、李贺诗以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8s。

李贺诗境界幽邃朦胧,使人遐思无穷,迷离恍惝,想象空间广漠无垠,意蓄多层8s。这和。

6.谈谈你对诗词鉴赏的深刻认识2000字

一、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的方法,古人很早就讲过,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最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都是一些大家的不太出名的作品。因此,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2005年的北京卷选的是陆游《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2005年的浙江卷选的是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2005年的湖北卷选的是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2006年的高考全国Ⅰ卷选取的是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并引)》。 陆游、杨万里、杜牧、黄庭坚都是当时的大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诗歌流派和诗作风格,我们应该在把握的十分清楚。

由上可知,只有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才能理解的全面透彻,真正的理解诗人情感,才能真“解其中味”。由此推想,不了解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就难以理解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逍遥;不了解杜甫的大济苍生的理想和安史之乱的战火惨烈,就难以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不了解文天祥的抗元历程,就难以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诗人。

所以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会历史的了解。实际上,就是在读中国社会发展史,读中国文化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二、品位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

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就能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颈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由鸡声、茅店、月、人、板桥、霜六种意象,构成了一幅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商旅图,仅两句十字,倾注了作者对商旅的同情心。

有些物象和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搭配,这些值得我们注意把握。如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松、菊、梅、竹与性格高洁相联系;折柳与古代的送行相固定。

2003年高考诗歌鉴赏是王维的《过香积寺》。作者运用了云峰、古墓、无人径、深山、钟声、泉、石、青松。

我们的头脑当中应该形成这样一幅图画 :在林木参天、荒芜人烟的深山里,看流泉苦苦挣扎,夕阳余辉冷气嗖嗖;听寺庙隐隐钟声以及和尚诵经之声,多么荒僻,多么幽静,多么孤寂。王维晚年诗作常写一种恬淡宁静的幽遂环境,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遂环境,从而形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学生通过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想象,完全可以领略诗的意境,可以在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到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可见,鉴赏诗歌把握眼睛、发生想象是多么重要。

三、体味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练字。

因练一个好字、好句,是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与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的描述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了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的背景上,则给人以茫茫之感。

二字将直线之美誉浑圆之美融为一体,面目壮观,别的字确实难以替代,这“直”和“圆”正是该似的诗眼。 杜甫的《蜀相》中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就是该句得诗眼。

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诗眼。 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

找到诗眼,有助于正确把握诗歌意境。 四、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高考鉴赏的古代使更多是写景、咏物、咏史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之前,还要掌握已写诗歌的反战以及分类的知识。

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咏怀诗等;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古代律诗中的四联,古人归纳为起、承、转、阖。

从层次上分,往往可以分为两层,一层写景,一层抒情或议论(即卒章显志的写法)。 如2006年的高考鉴赏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

7.求一篇2000字明清诗词鉴赏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6.送友人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7.刘禹锡《秋词》赏析: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8.古诗词鉴赏作文1500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翠竹有心扎根破岩,才有了“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洒脱坚毅。人亦如此,让心灵扎根,目标在前,才有了拼搏的动力。

泰戈尔说:“种子向往春天时便成了花。”有心最要紧,让心灵在向往中扎根,便有了破土而出的力量。

我想起“草原曼巴”王万青。谁能想到这个都市的骄子,能够扎根艰苦的甘南玛曲45年?“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位心怀梦想的大学生,克服重重困难,扎根藏区工作,仅仅用好奇的字眼来诠释是远远不够的。与时代同步,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的力量,在不断驱使着他用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有心最要紧,坚韧的心灵就此扎根于梦想的土壤。因为有心,所以奔跑,即使跌倒了也要爬起;因为拼搏,所以成功,泪水与汗水中都盛满了希望。王万青让心灵扎根,在奔跑中昭示:坚韧的生命就是如此骄傲。

他因为口吃而自暴自弃,他因登台演讲而遭人嘲笑,然而他——德摩斯梯尼,这个坚韧的灵魂,将自己的灵魂扎根于希望,每天含着石子,面朝大海朗诵。清朗的海风吹送来梦想的芬芳,海浪宣读着誓言与他为伴。有心最要紧,五十年如一日,他终成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他有心扎根,让灵魂飞翔,他在演讲台上,用清晰流利的言语向人民诉说着梦想的力量,让人们懂得:有心最要紧,唯将心灵之根深深扎住,以努力和拼搏为翼,才能展翅飞翔。

还记得“索道医生”邓前堆吗?这个28年来来来往往于怒江两岸的乡村医生,为村民健康担忧。曾经迷茫,也曾经退缩,然而心中有爱却让他在苦难中觉醒,让自己的心灵扎根于怒江的热土。有心最要紧,所以在冰冷的索道上,他以赤诚的奉献,奏出了旷世的绝响,在绳索上起舞,在怒江边歌唱。他把根扎在风雨故土,在这个风波迭起的时代向人们昭示:心灵是棵会开花的树,唯有心扎根,方能绽放梦想,让生命飞翔。

有心最要紧,少一些“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浮躁,多一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有心最要紧,少一些“无言谁会凭栏意”的孤愁,多一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有心最要紧,在拼搏中让梦想的种子开出了绚烂的花,芬芳之中,踏出一路花香!

9.求宋词鉴赏论文鉴赏一个词里面的两句2000字论文,谢谢啦

楼主,你好,这是我自己收录的一首词,希望能和你一起分享。

全文2373字,基本符合你的要求,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论文。呵呵 内容如下:满腔悲愤喷薄而出——谈张元干的《石州慢》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

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零乱秋声咽。

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心折。

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换天河,一洗中原膏血。

两宫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

张元干(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福建永福(今永泰)县人。他是南宋初期著名的爱国词人。

在金兵南侵时,他为李纲幕府的僚属,从事抗金大业,不惜呕心沥血。拼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辞官还乡,但仍关注国事。

他曾因作词送主战派李纲和胡铨,遭到秦桧的迫害,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下狱,被除名。但是,他那种坚持正义的斗争精神,震撼词坛,为世人所共仰。

这首词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这一年,女真统治者的兵马又大举侵宋。

高宗赵构先是从扬州过江逃至临安(今杭州),到了秋天,金兵又渡江南侵。在这国事危急之际,高宗只顾逃离临安至越州(今浙江绍兴市),后又转移至明州(今浙江宁波)。

此时,张元干正在吴兴(今浙江湖州)避难。 他怀着对金兵猖狂入侵的极大愤慨和“壮志深忧国”的满腔悲愤,写下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词章。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由景及情,展现了一幅秋日雨后、湖面月下的苍茫凄切的画面。

开头三句写自然景色,一场秋风急雨,惊散了傍晚的乌鸦;雨后,天色豁然明朗,一轮清冷的月亮高挂在天空。 接着由景及人,写作者泛舟湖上所见的岸边景物:“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

在暮色迷茫中,岸上人家宅园的柳枝稀疏,景色己模糊不清。只见几个萤火虫,飞来飞去,忽明忽灭。

“夜帆风驰”三句,词人又把笔锋转到写湖面的景色。作者驾舟扬帆在烟波茫茫的湖面上,夜色一片朦胧,耳边只听到秋风吹动水中杂乱的菰蒲而发出的凄切的声响。

这里词人体物极为细微,上写眼见之小景,此言耳闻之细声,二者交织在一起,使刻画的境界更显得清冷寂寥!“梦断”二句承上,进一层写景中人的心绪。在梦断酒醒后,孤独地依偎在高耸的桅杆旁边,内心蕴藏着无比深沉的悲愁。

这里的人物心情,是否为个人长期漂泊而犯愁呢?看来并不是这样,那样,具体的思想感情指什么呢?词人没有明写,正是为下片完全抒情蓄势。 下片直抒胸臆,词人郁积在心听 满腔悲愤,喷薄而出,一气呵成。

“心折”,比喻伤心之极。在南朝诗人江淹的《别赋》里,用“心折骨惊”来形容离别的伤心。

作者用“心折”是为国事而伤悲。他在《建炎感事》诗中说:“三吴素轻浮,伤弓更心折。”

换头“心折”一句,既是承上,又是启下。 “长庚光怒”三句,写出了国事危急的严重局势。

一方面南宋小朝廷出现了叛乱。在建炎三年三月,苗傅、刘正彦发观察力兵变,逼宋高宗传位太子,后失败被杀。

同时,各地农民起义的斗争也风起云涌。另一方面,金兵猖狂南侵,南宋朝廷无法抵御,高宗赵构逃亡漂泊于江海之间。

在这内忧外患严重的危难时刻,天空的长庚星(即金星,又名太白星,古代认为主兵戈之事的)如今似乎放射出愤怒的光芒,壮志忧国的词人怎能不感到“心折”呢?“欲挽”二句,大声疾呼,豪气浮纸。这是作者爱国抱负的直接抒发。

杜甫在《洗兵马》诗中说:“安得斗志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这里是说用天河水来洗净中原地区人民惨遭屠杀的血污,反映了词人欲击退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

这种慷慨悲壮的音调,使无数的爱国词人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显然是受到张元干爱国词作的影响。 “两宫何处”三句,进一步抒发作者伤时忧国的悲愤。

“两宫”,指宋徽宗、钦宗。靖康二年(1127),两帝被金兵掳去,北宋灭亡。

这幕沉痛的历史悲剧,正是由于北宋王朝的极度腐败以及对金屈辱求和的必然结果。张元干在《建炎感事》诗中说到了这一点:“议和给假其祸胎,割地亦覆辙。

”又说:“不放匹马回,安得两宫说。”这是十分沉痛的历史教训。

可是,眼前的形势又如何呢?南宋与金的边界只隔了一条长江。面临着这种严峻的现实,作者的抗金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怎能不使他感到忧心如焚呢?在这里词人运用了“唾壶”的典故。

《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己。

’以铁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王处仲所咏吟的是曹操《龟虽寿》的诗句。

词人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虽有”一战灭胡尘“的壮志,但也不过和王处仲那样,白白地击碎唾壶,空下决心而已。这样更进一层地抒发了作者悲壮激越的心情。

最后“万里想龙沙”二句直写词人在江浙一带漂泊避乱,但想到宋徽宗、钦宗囚禁在遥隔万里的塞外沙漠地区,情不自禁地为国事多艰、君主遭难而痛哭流涕。 “龙沙”,白龙堆沙漠,泛指西北塞外。

这里借指宋徽宗、钦宗囚禁之地。“万里想龙沙”,与南宋爱国诗人陆。

10.求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古诗词鉴赏,急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

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6。 送友人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7。

刘禹锡《秋词》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