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间集>主要是哪些出名的诗词人18位除词人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与蜀无涉外,其余15位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西蜀。或生于蜀中,或宦旅蜀中,他们是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 晚唐五代词选集。10卷﹐选录唐末五代词500首。编者赵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迹不详。据欧阳炯《花间集序》﹐此集当成书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其时赵崇祚为卫尉少卿。在1900年敦煌石室藏《云谣集》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 其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曲子词作家列于卷首 温庭筠:(约812—870),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温彦博,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皇甫松,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他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花间集》只称他为“皇甫先辈”,“先辈”为唐人对进士的称呼,可见他并未入仕。代表作有《采莲子二首》、《怨回纥歌》、《浪淘沙二首》等,其中以《采莲子二首》的艺术成就最为杰出,第一首诗中写一采莲少女因“贪戏采莲迟”,傍晚了还在船头弄水,而且还“更脱红裙裹鸭儿”(脱下红裙子将小鸭子裹起来),将女孩儿的活泼顽皮和怜物爱人之情状描摹得历历如画,极其生动逼真。第二首写少女贪看“湖光滟滟”入了迷,索性让船随风飘荡,还时而兴起“无端隔水抛莲子”,但发现有人偷看后羞涩惶恐了老半天(“遥被人知半日羞”),那姿态真是让人又怜又爱。 2.诗词中什么是花间派和格律派词派:1、花间派,以唐温庭筠、韦庄为实际上花间派是并属婉约的···格律派的说法也不是很严谨而周邦彦和姜夔最大的特色就是精通音律可以自己创作音乐,诸如姜夔的《扬州慢》他们擅长慢词,恪守音律,打磨节拍字句反观花间派年代,是唐末五代时期,其得名于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当时词体未全,小令居多,个中格律相对于诗律来说比较松散,合并韵部因为是配乐演唱,讲究的自然是一个优美为先词的发展至花间是变,影响后世,并以发扬至柳永一变,发展了慢词,丰富了词调苏轼一变,以诗为词辛弃疾又是一变,以文为词可以说花间派是婉约之祖而楼主所例举的格律派,人物都是精通音乐,擅长自度曲,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词调使其更加丰富,实际上姜夔和周邦彦也是婉约之属。 3.花间派诗词经典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又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更漏子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 红日淡,绿烟轻,流莺三两声。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 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4.花间集属于哪个诗歌流派婉约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 稍晚于张□的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 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相近。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 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 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 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 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如《□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5.《花间集》中有没有收录南唐的诗词《花间集》中没有收录南唐的诗词。 《花间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该书收录了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到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间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共500首。 18位词人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与蜀无涉外,其余15位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后蜀。或生于蜀中,或宦旅蜀中,他们是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顾敻、牛希济、欧阳炯、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 南唐诗坛的宗白诗风集中体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宗白诗坛概貌。应酬赠答、次韵唱和便成了诗歌的主旋律。 而《花间集》的主题基调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恋情,此类作品占绝大多数,呈现出婉约绵缠、妩丽香艳的主要风格特征。两者表达的主题不同,因此并没有收录南唐的诗词。 扩展资料: 《花间集》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真实地体现了早期词由民间状态向文人创作转换、发展过程的全貌。 花间词规范了“词”的文学体裁和美学特征,最终确立了“词”的文学地位,并对宋元明清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花间集》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共同点:体裁上都以起源于民间的“小调”为抒写形式;内容多描写男女相恋,悲欢离恨,离愁别绪;创作风格偏于阴柔之美,有文小、质轻、径狭、境隐等特征。 在1900年敦煌石室藏《云谣集》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间集 6.花间集花间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词集 《花间集》是后蜀人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 集中搜录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共500首,分10卷。18位词人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与蜀无涉外,其余15位皆活动于[五代]十国的西蜀。 或生于蜀中,或宦旅蜀中,他们是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戾、阎选、尹鹗、毛熙震、李?。 这批西蜀词人刻意模仿温庭筠艳丽香软的词风,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互相唱和,形成了花间词派。 填词风气,在晚唐[五代]已十分普遍。唐朝文人为避乱纷纷入蜀,填词风气也由中原带入西蜀。 唐末[五代]填词风气最盛、成就最高的地方首称西蜀,次称南唐。 《花间集》得名于集中作品内容多写上层贵妇美人日常生活和装饰容貌,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 这些词作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而写。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眉眼传情,当筵唱歌,辞藻极尽软媚香艳之能事。 《花间集》内容上虽不无缺点,然而在词史上却是一块里程碑,标志着词体已正式登上文坛,要分香于诗国了。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词集。 花间派是我国第一个词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