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由于文体的不同,诗词的语法和散文的语法并非完全一样的。 由于格律诗词的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这就使得诗句与现代汉语中一般散文语句在语 法结构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律诗为字数及平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主,它的语法也和律诗相近。 这种语法上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诗 词的艺术效果。它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省略、错列和名词性语式等方面。 修辞手段是修饰语言的技巧,运用得好,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古代的诗人、词人在写诗填词时,就很注意运用修辞手段。诗词注重精炼,以尽 量少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 2.宋词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特点一、宋词的语言特点: 1。 句式长短不齐,故又称之为“长短句”; 2。每一词调(即词牌)有每一词调的句格、句数和字数; 3。 各词的字声平仄、韵律和韵字数量均不同; 4。对偶、黏合、迭唱与否,也因词调而各异; 5。 本皆合乐,为乐而填词,故宜于吟唱。 二、作者的特点: 1。 晏殊、欧阳修——婉约闲适; 2。王安石、苏轼——豪放感慨; 3。 黄庭坚、陈师道、晁补之、毛滂——飘逸潇洒; 4。宴几道、李之仪、秦观、张耒——清隽婉约; 5。 贺铸、周邦彦——婉豪兼具,工于格律; 6。宋江、赵佶——清秀隽永; 7。 朱淑真、李清照——南北过渡,情系肝肠; 8。叶梦得、张元干、岳飞、张孝祥——激昂踔厉; 9。 朱敦儒、吕本中、陈与义——清疏俊丽; 10。范成大、杨万里——清新疏隽; 11。 陆游、辛弃疾——豪迈壮烈; 12。陈亮、刘过、刘克庄——豪迈悲慨; 13。 姜夔、史达祖、吴文英——骚雅三宗,清峭婉美; 14。严羽、戴复古、黄升苍——苍秀潇洒、江湖义气; 15。 方岳、刘辰翁、文天祥——爱国悲慨; 16。周密、王沂孙、蒋捷、张炎——格律词疏。 3.词的语法功能有哪些能分为基本功能和临时功能两种:(1)基本功能。 指某类词在绝大多数句子中能与什么词组合,常常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如名词在绝大多数句子中作主语和宾语;动词常常作谓语;形容词常常作定语和谓语等。 这种常常的职务就叫做基本功能。(2)临时功能。 汉语词与词的结合没有形态的约束,在不一样的语言环境中,由于某种语法手段的作用,把某一个词放在它平常不占有的位置上,这个词便临时具有其他类词的语法功能。 如“短”是个形容词,它的基本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不能带宾语。 它若在名词前,便与名词构成偏正关系,作名词的定语。如“短兵”“短命”。 但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中,“短”与“屈原”却不是偏正关系,而是动宾关系。 形容词“短”靠带宾语这一语法手段临时用作动词,这就是形容词“短”的临时功能。 离开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短”仍然是形容词(即具有形容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这就是词的临时功能。 4.唐诗宋词里有虚词吗有啊,还不少。一般来说,那些没有实际所指的都是虚词。主要是语气词,介词,副词,连词之类的。 例如: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中尽、自、后、犹、渐、都在、而今、纵、难、仍都是虚词 5.如何写诗词诗词的语法特点: 由于文体的不同,诗词的语法和散文的语法不是完全一样的。 律诗为字数 及平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主,它的语法也和 律诗差不多。在这种语法上的自由,不但不妨碍读者的了解,而且有时候还在 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效果。 关于诗词的语法特点,这里不详细讨论,只拣重要的几点谈一谈。 一不完全句 本来,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的句子,但那是个别情况。 在诗词中,不完 全句则是经常出现。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 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 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 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 一个名词性 的词组,就算一句话。例如杜甫《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将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 了。 李白的诗,清新得象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象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 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 的友谊的回忆来。 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 多余的了。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里有四层意思: “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 则不成为句子。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与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 出来了。 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就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 鹉洲更加美丽了。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这里也有四层意思:“云鬟 湿”是一个句子形式,“芳臂寒”是一个句子形式,“香雾”和“清辉”则不 成为句子形式。但是,香雾和云鬟的关系,清辉和玉臂的关系,却是很清楚了。 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鄜州独自一个人观看中秋的明月,在乱离中怀念丈夫, 深夜还不睡觉,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 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候,表面上好象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 如苏 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不是两个意思,而 是四个意思。 “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岭上 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 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月”并不是“叫” 的宾语。 西风、雁、霜晨月,这是三层意思,这三件事形成了浓重的气氛。长 空雁叫,是在霜晨月的景况下叫的。 有时候,副词不一定要象在散文中那样修饰动词。例如**《沁园春· 长沙》里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恰”字是 副词,后面没有紧跟着动词。又如《菩萨蛮·大柏地》里说:“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复”字是副词,也没有修饰动词。 应当指出,所谓不完全句,只是从语法上去分析的。 我们不能认为诗人们 有意识地造成不完全句。诗的语言本来就象一幅幅的画面,很难机械地从语法 结构上去理解它。 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就是诗的语言要比散文的语言精炼得多。 二语序的变换 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 语序作适当的变换。 现在举出**诗词中的几个例子来讨论。 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第二句 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舜尧。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两字,“神州”放在第三四两字,“尧舜”说成“舜 尧”。 “尧”字放在句末,还有押韵的原因。 《浣溪沙·1950年国庆观剧》后阕第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雄 鸡一唱天下白”的意思。 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一唱”放 在第一二两字,“雄鸡”放在第三四两字。 《西江月·井岗山》后阕第一二两句:“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壁垒森严”和“众志成城”都是成语,但是,由于第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 仄仄”,所以“森严”放在第三四两字,“壁垒”放在第五六两字。 《浪淘沙·北戴河》最后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的 《观沧海》原诗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依《浪淘沙》的规则, 这两句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所以“萧瑟”放 在第一二两字,“秋风”放在第三四两字。 语序的变换,有时也不能单纯理解为适应声律的要求。 它还有积极的意义, 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 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有人以为就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皇栖老碧梧 枝”。 那是不对的。“香稻”、“碧桐”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 碧桐,如果把“鹦鹉”、“凤皇”都挪到前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 与凤皇,不合秋兴的题目了。 又如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上句“经眼”二字好象是多余的,下句“伤多”(感伤很 多)似应放在。 6.助:现代诗词和古代诗词语法有何异同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例如,讲授分子运动论的概念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学生会引起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 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 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 道中》: 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 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李白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 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严密,有相当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学生因对物理 概念理解困难故而对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分析,可使 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可引 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以及《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及《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些古诗词词义浅显,学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讲授平面镜成象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样可加深对平面镜成象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平面镜成象特点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 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介绍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同时进行受力分析,讲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时,用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遥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三 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 学牛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 理解,靠有机吸收。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引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升华。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 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 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 自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自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 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画中,我们 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 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 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化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 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后,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可 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对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两句的意思是,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