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我读古诗词

1.作文:我读古诗最大的收获

一、精选,古诗积累中的精华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

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但我们发现,在“厚积”的过程中,尤其在新课程大力倡导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许多老师开始一股脑地把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等提供给了学生,其实,在学生记忆力最强的小学阶段,大量的积累材料有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沸沸扬扬的阅读和背诵中,学生未必能收获多多,有可能是打开积累本,积累在眼前,合上积累本,积累就为“0”。

那么什么样的浅草才能没马蹄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解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我和同事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精选古诗文!我们以新课标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为蓝本,又在诗文海洋中精选了“季节诗”、“壮志诗”、“抒情诗”“思乡诗”“爱国诗”“精典名句荟粹”等精品诗作为高年段学生诗文积累的重点。

二、兴趣,古诗积累中的关键 许多人认为,儿童课外积累诗文的途径很简单,就是让他们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其实,采用多种形式增强积累的趣味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流行”制造兴趣 抓住诵读机会 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

所以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为此,我们把《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发到每个学生手里,让学生利用早读每天读一首。

首次诵读要点燃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必须注意发挥教师对同学们的控制作用,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养成诵读的习惯。

早晨一到学校,他们就会拿出书大声地读起来。 (二)、以“大人的热力”感染兴趣 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儿童未进入情境,须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两天,只要坚持下去,定能感染孩子。

因为我们学校主要是寄宿班,老师的积累热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和孩子共同徜徉的诗文的意境当中,学生们兴趣更是高涨!老师经常给学生的诵读积累以强化,亲自与学生一起参与积累,开展“诵读积累争星”等活动,感染他们诵读积累的兴趣。 到后来有些家长不但有兴趣,甚至真的和小孩一起读古诗文,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温经受益,而且一家人兴致高昂,这也成了最好的亲子活动。

(三)、以“适当的明意”维系兴趣 老师在引领学生积累诗文的过程中,对于诗文所表达的意思,都适当地讲解它的意思,所代表的情感,所描写的意境,使学生明晰自己所积累的东西的感觉,这样会使积累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用。 (四)、以“成就感”提高兴趣 积累得愈好愈喜欢积累,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积累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积累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就应当场表扬,加以赞赏,这样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五)、以“变花样”激励兴趣 积累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背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比如:我们利用每天语文课课前三分钟让孩子们大显身手——老师出诗题学生齐背;学生出题学生背,出系列诗每组一首……最近,在五年组李春枚老师的提议下,我们又开展了“古诗对对碰”活动——全班50人,每人起来说一句名句的上句,全体学生对下句,整齐而有序、抑扬顿挫的名句诵读中,我们不仅听到了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更听到了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六)、以“奖励”吸引兴趣 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可以是记点数(发分数卡)而给奖,奖品是一张打印的奥运会图案,别小瞧了这图案,这可是我们年组在举行“我到北京看奥运,祖国发展我成长”活动当中往北京进一站的标志啊!所以学生们积累的兴趣与日俱增,但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积累的成功!只要学生每天坚持在积累一首古诗,教师就要给其鼓励,学生的兴趣才会持久。

(七)、提供机会升华兴趣 我们在校读书节的时候,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并且在班级进行“名诗鉴赏”。利用每天吃间点的时间和班会时间读,也利用每周五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读,还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读。

不过,每天早读课利用几分钟,一天读一首,不但不会增加工作压力,反而可以收到读古诗文之乐。我们也可以采用分层作业的形式,让学习程度较好的孩子以“背古诗文”代替写作业,这样就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积累机会。

孩子现在能做到平均每天背诵一首,坚持下去,收益无穷。 三、运用,古诗积累中的实效 **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对于古诗文,光有记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它。 (一)日常会话用古。

2.读古诗词使我受到的启迪

读古诗词对我的几点启发:一、诗人形象 读古诗词给我的第一点启发竟然是来自古诗人本身的,这和我们所受的现代主义教育传统背道而驰:以前我们总是冷静地提醒自己,要把诗人和诗分开,诗本身是一个自足的主体,而诗人几乎是无足轻重的。

为什么古诗词令我迫近诗人本身?首先我想是因为在古诗中有一个强烈的诗人形象在突显着,它参与了诗歌本身,并成为了这首诗之所以能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力量。 需要廓清的是,诗人形象不是那种故作姿态的为了公众对诗的关注或者为了自我对诗的沉湎而塑造的,一个符号化的波希米亚人或学究式等等的生活形象,它非关实质的人类表现,而是围绕诗歌本身建构的人格表现。

形象是立场,而不是姿态。在那些优秀的古代诗歌的字里行间我总是能感受到一个诗人──也许可以说是一个灵魂站了出来,向我说话,向我呈现他那个人的整体──他的人格、气质、风骨,这些就是我说的形象。

而这形象是走在诗之前引领、在诗之中结合并为下一首诗的充沛作着准备的,正所谓"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般自由完整地弥漫着。我明白了前人常说的"要写好诗,先作好人"其真正的意义,这并非简单的道德教诲,而是指你本身要是一个饱满的、对自己的生活和艺术有相当充分的自知和自信的人,这里的"好"更多是指"完好"的好,而不是"好坏"的好,因为坏人也能写出好诗,虽然好诗并不追随坏人。

在"好人"的基础上,一首好诗自然有一股强大的人格之力贯穿、支撑其中。 在古诗词中显现出独立自为的诗人形象的人太多了,以致好些诗一看就能看到诗人是谁,他的身影明明的在诗中站着──呈现他身影的不是技巧而已,而是个中的真气,且毋宁说,他的技巧就已是他形象的一部分。

在现代诗中能说有强烈形象的首推鲁迅、穆旦,当代有多多、海子、柏桦、西川、肖开愚等,当然最完整的是不自觉的成立了自己的诗人形象的海子。反而另一些本应有强烈诗人形象的人,像郭沫若、冯至、何其芳、李金发以及后来的北岛,因其摇摆不定而使形象变得模糊起来了。

从诗人形象出发,我想到诗人对世界的态度问题。在那些优秀的古诗中,无论诗人当时的境遇有多厄困,他在诗中对其书写的世界总是从容自若的,写作者和被写作者并不存在"被"的关系,两者互不凌越与归属,而是互相统摄、交换彼此。

就像李白说的"相看两不厌"的境界,诗人稍加援引、敞开,世界就自然流涌于诗中──其中最从容的当然是山水漫生的陶渊明和奔流回旋的李白,但磅礴坚韧的杜甫又是另一番酣畅的从容。从容来自勇敢,诗人无畏地面对他书写的世界和将要产生的诗,全面端详,然后直取核心。

正如柏桦的话"诗人要勇敢、要有形象"所呈示,勇敢和形象是互相成就的。 抛开原本意义,我愿意这样理解那句"发愤以抒情":此"愤",可想作上述之勇敢。

有了勇敢,方有抒发──方使抒发成为一种直接、从容、气酝深厚的抒发。就好象一个人他本来是在世上艰苦地跋涉着的,但他勇敢地抒情──他边走边唱,面对世界、素材、艺术本身的纷纭骤变,他驻足审视、敞开接纳,然后,他神气地开腔,一个真正的世界就脱颖而出了。

其实这又关涉庞德所言准确的问题,准确向是诗艺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在古诗中又有一番新意义。像柏桦在一篇关于古诗的文章中指出的:好诗应该像许多古诗句一样,是你处在某一情境时,自然就想引用来抒情的诗句。

这准确不只是炼句,更是诗人本身的大气驱使的他可以勇敢地去捕捉准确的词语、继而淋漓尽致地代替万物发言的力量。 李杜的诗,尤其是长诗组诗,无论从结构上还是情绪上来说,都给人一种左右逢源的感觉,就像一个人行走在一个大森林中,且行且停,每一驻足便是一个新的景观在你面前展开──彷佛章台走马,一夜看尽长安花。

这也是我心目中理想的长诗状态,自由开放、强韧不绝,它与西方传统长诗的不同就像《比萨诗章》和《荒原》的不同──如果说庞德早期的意象主义诗歌是对中国诗歌(主要是绝句)的技巧、片断的理解,那么《比萨诗章》则从结构到精神上学习了中国古代长诗(包括散文)。 回到诗人形象的着重问题,我有趣地发现当代诗地理上有两个地方几乎是自然地看顾了形象在诗中互相建立的可能,那就是四川和江浙地带的诗人们,也许是因为他们清秀的山水和清秀的修养。

但他们的形象竖立形式偏向弱的一方面,大概就像大历十才子、温庭筠、晏几道那样的建构,而缺乏像李杜那样的统摄能力,尤其是杜甫那种对顽劣的、不可能的题材的处理能力。杜甫不但处理,而且承担──更甚者,他不只是承担,他体现:"他身上体现着一个时代的风物"(黄灿然语)。

从而想想,在那些伟大诗人面前,当我们想到他们的诗,出现在我们心中的是一个整体的"某某的诗",而非单独的某一首诗。这也是伟大诗人和优秀诗人的不同:说到李白,我们说的就是"李白",但说到贾岛,我们却完全可以用"僧推月下门"来替代,李白的每一首诗必然的只能出现在李白手上,"僧推月下门"却完全可以出现在另一个诗人手上。

一个伟大诗人就是诗歌本身亦即是他那个时代。二、情之所致。

3.读古诗的感受 作文 .. 400字以上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而古诗更是汉字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深深地沉迷于那千古流传的优美诗句。 古诗乃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从古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一些伟大的志向,或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的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动人诗篇,还有的是讽刺衰末朝。

我觉得读古诗不但能提高语感,而且能提高写作能力,更能感受其中的美。诗歌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诗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人们喜欢古诗的第二个原因是:古诗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无稽之谈,而是来自于生活、美景、事情、经历等多种真实事例,这才使古诗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我对读古诗的深切感受就是好,因为读古诗可以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努力进取,报效祖国。

4.我要提问 作文 读古诗文的时候后

我最早接触到的文章就是古诗文了.记得在我还没上小学的时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就开始教我读古诗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晓>>;我张口就来.像这样的古诗我那时就能背出几十首了,爸爸妈妈也为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古诗文,直到上学后我才慢慢有了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国古诗文的宝库真是太博大精深,星光灿烂了.

我非常喜欢古诗文.我喜欢它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千古名诗,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能一字不差,十分流利地读下来;我喜欢它词句精练,通俗易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平常人,只要读一遍就能懂;我喜欢它意境优美,含有哲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多么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又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思想为之升华.难怪连外国人都赞叹和欣赏.

我十分注意在作文中引用一些好诗好句.在过去的作文中,我曾通过引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雪中的奇丽景色;通过引用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形容人们遇到的困难之大;通过引用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抒发子女对母亲的深情;通过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深刻说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通过引用卖油翁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等等等等.总之,通过引用古诗文,努力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 力,从而深化文章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爱古诗文.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