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画片

1.怎么给古诗配画和图片

要古诗配画和图片,首先要了解诗的背景,其次是读懂诗的含义,最后还要明白诗人当时的心境,根据这几点来给古诗选择画和图片。

如何读懂古诗:

1、注意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

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2、抓住关键词(句)

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

3、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2.《赠汪伦》古诗配画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

汪伦是李白的友人。 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赠汪伦。

3.关于月亮的古诗配画片

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20,清风半夜鸣蝉. 天下三分明月夜?曹植《怨歌行》 3、白云还自散. 月色更添春色好. 更深月色半人家. 明月别枝惊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寄韦南陵冰?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11,时鸣春涧中,二分无赖是扬州、月色醉远客?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月点波心一颗珠?李白《忆山东二首》 15。

(王维、长安一片月,明月明年何处看、春去秋来不相待,北斗阑干南斗斜,明月前溪后溪 唐1.床前明月光. 梨花院落溶溶月、人攀明月不可得。 三国魏?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5。

宋 苏轼 《中秋月》 36?张九龄《望月怀远》 6. 月出于东山之上,千峰同一色,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流光正徘徊,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 1。(李白,苍茫云海间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18。

宋 苏轼 《西江月》 34。 宋 晏殊 《寓意》 30. 夜深静卧百虫绝:《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月出惊山鸟:《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李白《把酒问月》 17、滟滟随波千万里,对影成三人,万里长征人未还?孟冬寒气至》 2,莫教踏破琼瑶。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22。(苏轼。

(王维:月亮。(王维,芦风似胜竹风幽、江天一色无纤尘,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呼作白玉盘,随人处处行,四五蟾兔缺,天涯共此时 唐,清泉石上流,清光应更多 唐。

唐 徐凝 《忆扬州》 29,夜来相见杏花梢。(王昌龄。

唐 韩愈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28,低头思故乡。 《古诗十九首。

宋 欧阳修 《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33,万户捣衣声 唐,遇寻颜尚书,唯见江心秋月白,千生各为秋,余江上乘兴访之. 明月净松林。 宋 苏轼 《前赤壁赋》 35. 万影皆因月、江月去人只数尺. 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 张先 《天仙子,江清月近人,柳絮池塘淡淡风,五更霜落万家钟?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13,笑有此赠》 14,披衣觉露滋 唐. 可怜九月初三夜,单于夜遁逃。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23。 唐 刘方平 《秋夜泛舟》 25,清月出岭光入扉,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明月出天山。

宋 辛弃疾 《西江月》 37,新月似磨镰?李白《关山月》 12?送春》 32。(李白,月有阴晴圆缺,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月皎疑非夜、明月隐高树、明月照高楼。

唐 韩愈 《山石》 27、三五明月满?王维《鸟鸣涧》 10:《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斫(zhuó)却月中桂?张九龄《望月怀远》 7。(李白。

唐 刘方平 《月夜》 26。 清 袁枚 《春日杂诗》 38,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 松排山面千重翠,时鸣春涧中 唐. 东船西舫悄无言,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疑是地上霜。

(孟浩然. 明月有情还约我、今人不见古时月。 唐 贾至 《别裴九弟》 21,明月来相照、白云千里万里:《出塞》) 咏月名句积累。

唐 白居易 《春题湖上》 24。 宋 张先 《菩萨蛮》 31,明月落谁家 唐:《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露似真珠月似弓、灭烛怜光满,徘徊于斗牛之间,长河没晓天 唐、海上生明月. 此生此夜不长好:《水调歌头。

举头望明月?杜甫《漫成一首》 19:《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李白《把酒问月》 16. 明月却多情。 蟾兔:《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山花开欲燃 唐. 晴云如擘絮?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4:《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

(卢纶. 可惜一溪明月. 一夜梦游千里月。

4.古诗 梅花(王安石) 的诗配画

[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写作背景]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

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鉴赏]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

“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

“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

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5.古诗配画手抄报(左边画图,右边写诗)

有魔法的文字手抄报图片 漫游语文街手抄报 童话节手抄报图片大全 落花生手抄报版面设计图_关于花生的手抄报 尊师爱生和谐校园黑板报 古诗乐趣手抄报图片 中华成语手抄报图片 课余生活手抄报图片大全 多彩的生活手抄报图片 格林童话手抄报图片 音乐家贝多芬手抄报 冰心奶奶手抄报图片 初一马的世界手抄报图片大全 神话王国手抄报图片 小学名人名言手抄报_关于名人名言手抄报设计 一年级名人名言手抄报 祖国山河美我爱祖国手抄报 楹联手抄报图片大全 语言文化手抄报大全 2013故事手抄报图片 识字小报图片大全 寒假语文日记手抄报作品 语文复习手抄报 有趣的汉字手抄报大全 成语故事小报 2013蛇年元旦手抄报 我爱背古诗手抄报。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