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组成.

1.宋词 词由几部分组成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2.宋词词由几部分组成词是由词牌等哪几个部分组成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3.宋词 词由几部分组成

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4.【宋词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原因如下: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宋词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感情,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再次,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5.宋词的结构

本词谱使用符号说明 用字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标记符号 ○ ● ◎ △ ▲ 十六字令 捣练子 词例:〔元〕周晴川 眠, △, 月 影 穿 窗 白 玉 钱。

◎ ● ◎ ○ ● ● △。 无 人 弄, ◎ ◎ ●, 移 过 枕 函 边。

◎ ● ● ○ △。 说明: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词例:〔南唐〕李煜 深 院 静, ○ ● ●, 小 庭 空, ● ○ △, 断 续 寒 砧 断 续 风。 ◎ ● ◎ ○ ● ● △。

无 奈 夜 长 人 不 寐, ◎ ● ◎ ○ ○ ● ●, 数 声 和 月 到 帘 栊。 ◎ ◎ ◎ ● ● ○ △。

说明:《捣练子》又称《捣练子令》, 单调廿七字,三平韵。 忆江南 忆王孙 词例:〔唐〕白居易 江 南 好, ○ ◎ ●, 风 景 旧 曾 谙。

◎ ● ● ○ △。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 ● ◎ ○ ○ ● ●,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 ○ ◎ ● ● ○ △。 能 不 忆 江 南? ◎ ● ● ○ △。

说明:《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望江梅》、江南好等, 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 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 词例:〔宋〕李重元 萋 萋 芳 草 忆 王 孙, ◎ ○ ◎ ● ● ○ △, 柳 外 楼 高 空 断 魂。

◎ ● ◎ ○ ◎ ● △。 杜 宇 声 声 不 忍 闻。

◎ ● ◎ ○ ● ● △。 欲 黄 昏, ● ○ △, 雨 打 梨 花 深 闭 门。

◎ ● ◎ ○ ◎ ● △。 说明:《忆王孙》,单调三十一字, 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 做双调者。

如梦令 乌夜啼 词例:〔宋〕秦观 遥 夜 月 明 如 水, ◎ ● ◎ ○ ○ ▲, 风 紧 驿 亭 深 闭。 ◎ ● ◎ ○ ○ ▲。

梦 破 鼠 窥 灯, ◎ ● ● ○ ○, 霜 送 晓 寒 侵 被。 ◎ ● ◎ ○ ○ ▲。

无 寐! ○ ▲, 无 寐! ○ ▲。 门 外 马 嘶 人 起。

◎ ● ◎ ○ ○ ▲。 说明:又名《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 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 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例:〔南唐〕李煜 无 言 独 上 西 楼, ◎ ○ ◎ ● ○ △, 月 如 钩。 ● ○ △。

寂 寞 梧 桐 深 院、◎ ● ◎ ○ ○ ●、锁 清 秋。 ● ○ △。

剪 不 断, ◎ ◎ ●, 理 还 乱, ◎ ○ ●, 是 离 愁。 ● ○ △。

别 是 一 般 滋 味、◎ ● ◎ ○ ○ ●、在 心 头。 ● ○ △。

说明: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 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长相思 生查子 词例:〔唐〕白居易 汴 水 流, ◎ ◎ △, 泗 水 流, ● ◎ △, 流 到 瓜 洲 古 渡 头。

◎ ● ○ ○ ◎ ● △。 吴 山 点 点 愁。

◎ ○ ◎ ● △。 思 悠 悠, ◎ ◎ △, 恨 悠 悠, ● ◎ △, 恨 到 归 时 方 始 休。

◎ ● ○ ○ ◎ ● △。 月 明 人 倚 楼。

◎ ○ ◎ ● △。 说明: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 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 韵,一韵到底。

词例:〔唐〕白居易 昨 宵 醉 里 行, ◎ ○ ◎ ● ○, 山 吐 三 更 月。 ◎ ● ○ ○ ▲。

不 见 可 怜 人, ◎ ● ● ○ ○, 一 夜 头 如 雪。 ◎ ● ○ ○ ▲。

今 宵 醉 里 归, ◎ ○ ◎ ● ○, 明 月 关 山 笛。 ◎ ● ○ ○ ▲。

收 拾 锦 囊 诗, ◎ ● ● ○ ○, 要 寄 扬 雄 宅。 ◎ ● ○ ○ ▲。

说明:又名《楚云深》, 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 式相同,各两仄韵,上 去通押。 浣溪沙 菩萨蛮 词例:〔清〕纳兰容若 谁 道 飘 零 不 可怜? ◎ ● ○ ○ ● ● △。

旧 游 时 节 好 花 天, ◎ ○ ◎ ● ● ○ △。 断 肠 人 去 自 今 年! ◎ ○ ◎ ● ● ○ △。

一 片 晕 红 才 着 雨, ◎ ● ○ ○ ○ ● ●。 几 丝 柔 柳 乍 和 烟, ◎ ○ ◎ ● ● ○ △。

倩 魂 销 尽 夕 阳 前, ◎ ○ ◎ ● ● ○ △。 说明:双调四十二字,前阕 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 到底。

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 求对仗。 词例:〔唐〕李白 平 林 漠 漠 烟 如 织, ◎ ○ ◎ ● ○ ○ ▲, 寒 山 一 带 伤 心 碧。

◎ ○ ◎ ● ○ ○ ▲。 暝 色 入 高 楼, ◎ ● ● ○ △, 有 人 楼 上 愁。

◎ ○ ◎ ● △。 玉 阶 空 伫 立, ◎ ○ ○ ● ▲, 宿 鸟 归 飞 急, ◎ ● ○ ○ ▲。

何 处 是 归 程, ◎ ● ● ○ △, 长 亭 连 短 亭。 ◎ ○ ◎ ● △。

说明:又名《子夜歌》,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 两仄韵,两平韵,平仄换 韵,方式是“甲乙丙丁”。 卜算子 采桑子 词例:〔宋〕苏轼 缺 月 挂 疏 桐, ◎ ● ● ○ ○, 漏 断 人 初 静。

◎ ● ○ ○ ▲。 时 见 幽 人 独 往 来, ◎ ● ○ ○ ● ● ○, 缥 缈 孤 鸿 影。

◎ ● ○ ○ ▲。 惊 起 却 回 头, ◎ ● ● ○ ○, 有 恨 无 人 省。

◎ ● ○ ○ ▲。 拣 尽 寒 枝 不 肯 栖, ◎ ● ○ ○ ● ● ○, 寂 寞 沙 洲 冷。

◎ ● ○ ○ ▲。 说明:双调四十四字,前后 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也 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词例:〔宋〕欧阳修 群 芳 过 后 西 湖 好, ◎ ○ ◎ ● ○ ○ ●, 狼 籍 残 红, ◎ ● ○ △, 飞 絮 蒙 蒙。

◎ ● ○ △。 垂 柳 栏 干 尽 日 风。

◎ ● ○ ○ ◎ ● △。 笙 歌 散 尽 游 人 去, ◎ ○ ◎ ● ○ ○ ●, 始 觉 春 空, ◎ ● ○ △, 垂 下 帘 栊。

◎ ● ○ △, 双 燕 归 来 细 雨 中。 ◎ ● ○ ○ ◎ ● △。

说明:又称《罗敷媚》、《丑奴儿》,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 韵到底。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

减字木兰花 诉衷情 词例:〔宋〕秦观 天 涯 旧 恨, ◎ ○ ◎ ▲, 独 自 凄 凉 人 不 问。 ◎ ● ◎ ○ ○ ● ▲。

欲 见 回 肠, ◎ ● ○ △, 断 尽 金 炉 小 篆 香。 ◎ ● ○ ○ ◎ ● △。

黛 蛾 长 敛, ◎ ○ ◎ ▲, 任 是 春 风 吹 不 展。 ◎ ● ◎ ○ ○ ● ▲。

困 依 危 楼, ◎ ● ○ △, 过 尽 飞 鸿 字 字 愁。 ◎ ● ○ ○ ◎ ● △。

说明:又名《减兰》,双调四 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 平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 词例:〔宋〕欧阳修 清 晨 帘 幕 卷 轻 霜, ◎ ○ ◎ ● ● ○ △, 呵 手 试 梅 妆。

6.宋词的结构

在宋词中,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结构。

给楼主附上一个参考资料吧。本词谱使用符号说明 用字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标记符号 ○ ● ◎ △ ▲ 十六字令 捣练子 词例:〔元〕周晴川 眠, △, 月 影 穿 窗 白 玉 钱。

◎ ● ◎ ○ ● ● △。 无 人 弄, ◎ ◎ ●, 移 过 枕 函 边。

◎ ● ● ○ △。 说明: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词例:〔南唐〕李煜 深 院 静, ○ ● ●, 小 庭 空, ● ○ △, 断 续 寒 砧 断 续 风。 ◎ ● ◎ ○ ● ● △。

无 奈 夜 长 人 不 寐, ◎ ● ◎ ○ ○ ● ●, 数 声 和 月 到 帘 栊。 ◎ ◎ ◎ ● ● ○ △。

说明:《捣练子》又称《捣练子令》, 单调廿七字,三平韵。 忆江南 忆王孙 词例:〔唐〕白居易 江 南 好, ○ ◎ ●, 风 景 旧 曾 谙。

◎ ● ● ○ △。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 ● ◎ ○ ○ ● ●,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 ○ ◎ ● ● ○ △。 能 不 忆 江 南? ◎ ● ● ○ △。

说明:《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望江梅》、江南好等, 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 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 词例:〔宋〕李重元 萋 萋 芳 草 忆 王 孙, ◎ ○ ◎ ● ● ○ △, 柳 外 楼 高 空 断 魂。

◎ ● ◎ ○ ◎ ● △。 杜 宇 声 声 不 忍 闻。

◎ ● ◎ ○ ● ● △。 欲 黄 昏, ● ○ △, 雨 打 梨 花 深 闭 门。

◎ ● ◎ ○ ◎ ● △。 说明:《忆王孙》,单调三十一字, 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 做双调者。

如梦令 乌夜啼 词例:〔宋〕秦观 遥 夜 月 明 如 水, ◎ ● ◎ ○ ○ ▲, 风 紧 驿 亭 深 闭。 ◎ ● ◎ ○ ○ ▲。

梦 破 鼠 窥 灯, ◎ ● ● ○ ○, 霜 送 晓 寒 侵 被。 ◎ ● ◎ ○ ○ ▲。

无 寐! ○ ▲, 无 寐! ○ ▲。 门 外 马 嘶 人 起。

◎ ● ◎ ○ ○ ▲。 说明:又名《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 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 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例:〔南唐〕李煜 无 言 独 上 西 楼, ◎ ○ ◎ ● ○ △, 月 如 钩。 ● ○ △。

寂 寞 梧 桐 深 院、◎ ● ◎ ○ ○ ●、锁 清 秋。 ● ○ △。

剪 不 断, ◎ ◎ ●, 理 还 乱, ◎ ○ ●, 是 离 愁。 ● ○ △。

别 是 一 般 滋 味、◎ ● ◎ ○ ○ ●、在 心 头。 ● ○ △。

说明: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 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长相思 生查子 词例:〔唐〕白居易 汴 水 流, ◎ ◎ △, 泗 水 流, ● ◎ △, 流 到 瓜 洲 古 渡 头。

◎ ● ○ ○ ◎ ● △。 吴 山 点 点 愁。

◎ ○ ◎ ● △。 思 悠 悠, ◎ ◎ △, 恨 悠 悠, ● ◎ △, 恨 到 归 时 方 始 休。

◎ ● ○ ○ ◎ ● △。 月 明 人 倚 楼。

◎ ○ ◎ ● △。 说明: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 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 韵,一韵到底。

词例:〔唐〕白居易 昨 宵 醉 里 行, ◎ ○ ◎ ● ○, 山 吐 三 更 月。 ◎ ● ○ ○ ▲。

不 见 可 怜 人, ◎ ● ● ○ ○, 一 夜 头 如 雪。 ◎ ● ○ ○ ▲。

今 宵 醉 里 归, ◎ ○ ◎ ● ○, 明 月 关 山 笛。 ◎ ● ○ ○ ▲。

收 拾 锦 囊 诗, ◎ ● ● ○ ○, 要 寄 扬 雄 宅。 ◎ ● ○ ○ ▲。

说明:又名《楚云深》, 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 式相同,各两仄韵,上 去通押。 浣溪沙 菩萨蛮 词例:〔清〕纳兰容若 谁 道 飘 零 不 可怜? ◎ ● ○ ○ ● ● △。

旧 游 时 节 好 花 天, ◎ ○ ◎ ● ● ○ △。 断 肠 人 去 自 今 年! ◎ ○ ◎ ● ● ○ △。

一 片 晕 红 才 着 雨, ◎ ● ○ ○ ○ ● ●。 几 丝 柔 柳 乍 和 烟, ◎ ○ ◎ ● ● ○ △。

倩 魂 销 尽 夕 阳 前, ◎ ○ ◎ ● ● ○ △。 说明:双调四十二字,前阕 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 到底。

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 求对仗。 词例:〔唐〕李白 平 林 漠 漠 烟 如 织, ◎ ○ ◎ ● ○ ○ ▲, 寒 山 一 带 伤 心 碧。

◎ ○ ◎ ● ○ ○ ▲。 暝 色 入 高 楼, ◎ ● ● ○ △, 有 人 楼 上 愁。

◎ ○ ◎ ● △。 玉 阶 空 伫 立, ◎ ○ ○ ● ▲, 宿 鸟 归 飞 急, ◎ ● ○ ○ ▲。

何 处 是 归 程, ◎ ● ● ○ △, 长 亭 连 短 亭。 ◎ ○ ◎ ● △。

说明:又名《子夜歌》,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 两仄韵,两平韵,平仄换 韵,方式是“甲乙丙丁”。 卜算子 采桑子 词例:〔宋〕苏轼 缺 月 挂 疏 桐, ◎ ● ● ○ ○, 漏 断 人 初 静。

◎ ● ○ ○ ▲。 时 见 幽 人 独 往 来, ◎ ● ○ ○ ● ● ○, 缥 缈 孤 鸿 影。

◎ ● ○ ○ ▲。 惊 起 却 回 头, ◎ ● ● ○ ○, 有 恨 无 人 省。

◎ ● ○ ○ ▲。 拣 尽 寒 枝 不 肯 栖, ◎ ● ○ ○ ● ● ○, 寂 寞 沙 洲 冷。

◎ ● ○ ○ ▲。 说明:双调四十四字,前后 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也 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词例:〔宋〕欧阳修 群 芳 过 后 西 湖 好, ◎ ○ ◎ ● ○ ○ ●, 狼 籍 残 红, ◎ ● ○ △, 飞 絮 蒙 蒙。

◎ ● ○ △。 垂 柳 栏 干 尽 日 风。

◎ ● ○ ○ ◎ ● △。 笙 歌 散 尽 游 人 去, ◎ ○ ◎ ● ○ ○ ●, 始 觉 春 空, ◎ ● ○ △, 垂 下 帘 栊。

◎ ● ○ △, 双 燕 归 来 细 雨 中。 ◎ ● ○ ○ ◎ ● △。

说明:又称《罗敷媚》、《丑奴儿》,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 韵到底。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

减字木兰花 诉衷情 词例:〔宋〕秦观 天 涯 旧 恨, ◎ ○ ◎ ▲, 独 自 凄 凉 人 不 问。 ◎ ● ◎ ○ ○ ● ▲。

欲 见 回 肠, ◎ ● ○ △, 断 尽 金 炉 小 篆 香。 ◎ ● ○ ○ ◎ ● △。

黛 蛾 长 敛, ◎ ○ ◎ ▲, 任 是 春 风 吹 不 展。 ◎ ● ◎ ○ ○ ● ▲。

困 依 危 楼, ◎ ● ○ △, 过 尽 飞 鸿 字 字 愁。 ◎ ● ○ ○ ◎ ● △。

说明:又名《减兰》,双调四 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 平韵,换韵方。

7.诗词的基本构成

清平乐 ·六盘山

作者:**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词牌定格

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叶仄)

⊙仄⊙平平仄仄(叶仄)

⊙仄⊙平⊙仄(叶仄)

⊙平⊙仄平平(换平韵)

⊙平⊙仄平平(叶平)

⊙仄⊙平⊙仄(句)

⊙平⊙仄平平(叶平)

8.诗歌的组成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编辑本段发展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编辑本段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编辑本段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

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

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

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