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豪放派赏析

1.推荐几首豪放词派的诗词,最好带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这首词前段写打猎的场面有声有色。后段从打猎引申到“天狼”,表现出作者抗击敌人的壮志和决心。

全篇的气概都很豪迈,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的吴侬软语,变成可报国立功的黄钟之音,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

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

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2.豪放派诗词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

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

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

“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3.要豪放派诗词和赏析

那就给你豪放派首领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赏析吧:)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译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翻译: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翻译: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翻译: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翻译: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翻译: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翻译: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翻译: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翻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全词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

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

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

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

“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

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

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

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

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疑难指津】《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两部作品对同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

不必追究谁更接近历史真实。但一定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参考资料:/xk/yw/wyw/lang12/lang1212.htm。

4.推荐几首豪放词派的诗词,最好带赏析

岳飞《满江红》赏析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天阙:宫殿前的楼观。【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

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 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

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赏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 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

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

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 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

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作者简介】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抗金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以不附和议,被秦桧害死。

孝宗时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

有《岳武穆集》。 《全宋词》录其三首。

5.豪放派诗词 赏析

江 城 子(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在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1)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年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

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聊且要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

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

“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

这就在大幅度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豪放派: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

《晋书》载:王??有牛名八百里?始/SPAN>,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

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

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

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

“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

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

“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

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

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6.有关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诗人的诗词赏析及背景,要能反映整个宋朝豪

宋婉约派与豪放派转载镇守北方部分城市宋代,“黄金时代”。

在此期间,代表霸权对抗,荣耀的两座山峰,这是基于柳永,李清照苏轼,辛豪放派,婉约派的旗帜。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婉约派和大胆的派显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

他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区别?在这里,我想我们应该注意的古代批评家,作家总结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的豪放派苏轼词句“诗的创作特色”(见南山“诗”)。苏轼评价评价都一致,这是有道理的。

对这句话的理解,我非常赞同中国社科院科学编制的“中国文学史”,他说:“诗意不取消这个词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系统和测量题材的扩大,但这个词作家个性更生动的语言创新。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气质突破,从题材,形式(包括气质,语言)和表现手法,审判优美派和豪放派不同的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比较。

为每个这两个派别诗人的生活经验,人才和气质风,形成了字的篇幅所限,省略一边。主题:“Zunqian”花“和”飞越长城“江天”广泛的主题狭窄的豪放派,婉约派最显着的区别。

整个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300年的,所谓的“优美典雅的作品的话的情况下,大量狭窄的题材,绝大多数是写了告别,男人和女人浪漫的伤害,汉阴喝醉了的歌曲,像惜春花。同时柳永,李清照虽然有打开,但毕竟,对他们的束缚有罪不罚的现象。

豪放派,完全突破传统障碍的“辉煌”的主题。苏轼的创新勇气,这个词,从娱乐斌杜甫“遣兴”工具将一个独立的抒情艺术的发展;字,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的“Zunqian”花“。

无意进入,没有什么不可以取得“(刘载熙”艺术需要“),山岳景观,游李勇武,农舍意义上的风光以及吊古岁,推理和诗,写了很多字。”念“(”河不归路“)和”想念你“(”比较研究“),是最能体现特色的不朽名作。

到南宋辛弃疾,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这是不打算重复优美发送这么多的话,这么多字集字共数以千计的歌曲是巨大的,但即使这一切都增加了,因为它们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表面以及主题方面范围,恐怕远300字比苏轼广泛!形式:从字面上和创新突破正式的词,婉约派与大胆派走了两种不同的方式。 BR />优美的话来,人们普遍更注重的形式的话。

根据气质的规则(如“五音”,“六律)的证词,根据语言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在”无字“)的法宝。正如前面提到的,过时的贫困人口有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单调的,更痴迷与谐音法,故意刻章凿句,华丽的形式掩盖空虚的内容。

甚至宁愿字面意思,也拒绝越雷池一步。以优美派最有名的李清照的成就显然面临国破家死亡,可怜的担心,并残酷的现实,但秉持着“诗是一门艺术的偏见,恐惧这个词,丝毫流露出一丝。

凄凄悲伤的“,虽然催人泪下,但缺乏一个激动的人站起来的力量。这大大削弱了思想意义的工作。

她的诗同一时期(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但不羁的活力和值得称道的。 是有限的形式,内容,形式反过来框架的内容,优美的发送人字牢牢地绑他们的手和脚。

在这一点上,刘勇,他投的韵律字发送“达到了顶点。豪放派的羁押表现的形式服务的内容而不是形式,而是要充分调动。

著名的苏轼。为了反映生活的宽面,苏轼打破了“字将共同法律从音乐,陈集字状态被释放的奴隶。

苏轼不完全漠视或不明白的气质,但因为他“横放区分自然与生活的歌曲”(见“复杂的大斋漫录语言引晁补),和”不羁不喜欢削减声法“(见”历代诗,我引用陆游语言)。苏轼充分发挥的优势,这种独特的风格,语言和文学的话,长,短句子的形式分散,造成旋转变化措辞铿锵的句子的节奏也努力大声,从而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和情感的艺术境界。

陆游是南宋和命令的音乐杰出的诗人,诗歌是一流的,他不得不“采取东坡诸词歌的歌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见“历代诗余引),证明苏轼的成功。语言苏阵营也打破了优美的清规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成的话,偶尔使用的口语,只要,因为它是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任何话,他不敢东坡个性清爽简洁,清晰和易懂的语言风格形成反射的比较研究,如“酒天空------”(“想念你“)墙摇摆墙路的行人外面的墙壁,墙壁美笑------”(“蝶恋花”),等等,都知道这样的话,自然,清新,生动,准确的。

可以说,这是因为苏轼大胆创新,只有一个字从音乐的翅膀,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样式。 表达的意思是:“环回吞吐量,脱口而出:”谈论它,我们可能会引用一个故事:秦少游自会稽入京------(东坡)要求不要的字,秦举“小楼,即使法院拒绝窥视绣轮毂雕鞍突如其来的”坡云:“十三字只放了一个骑马的前”。

秦闻先生最近坡云:“字说楼上的事。”列举了“燕子楼空的,什么是美?空锁楼中燕钞无咎云:”三表成就密封燕子楼的一些东西,奇哉! “(引据唐宋诸贤美妙的词选”)这个故事是能说明苏轼,秦,也推不同的特点和创造性的不羁优雅的派系。

优美的精心细腻的歌曲中最好的形状,华丽,抒情委婉修辞派画的肖像;豪放派写景勾勒出大笔资金,朴实,明快的,没有豪。

7.急需十首词及其赏析,婉约词和豪放词(婉约词多一点)赏析大概600

浪淘沙宋 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此词抒写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是一支婉转凄苦的悲歌。

全词语言生动,纯用白描手法,由景到情,而又以景结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愁恨交织在一起,结尾又深入一层,以“流水落花春去”比喻自己面临的厄运,极具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魅力。 虞美人宋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写愁,将回忆与现实结合,一波三折,语言虽明白如话,却在平淡自然中见奇警,通篇一气盘旋,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这中心就是亡国的悲愁,“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成了千古名句。 相见欢宋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上片创造出一种孤独寂寞、萧条冷落的环境。

下片在此环境中直接抒情,表达出词人的愁与恨。此词写景真切,写情自然,语言明白如话,但却极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雨霖铃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词写离情别绪,是柳永的代表作。 语言通俗,纯用白描,虚实结合,婉转哀怨,行云流水般的紧密结构,铺写出真实而感伤的离情别绪。

一剪梅宋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名作之一。上片先写景,再通过泛舟、登楼、望雁等动作,揭示词人形单影只的境况和愀然落寞的情怀。

下片从比喻入手,接以直抒胸臆,末尾更显出一种力图挣脱却又越陷越深的无奈。声声慢宋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诉尽词人悲凉的境遇,凄惶的心情,而又层次分明。 接下来层层递进,景物越来越惨,词人越来越愁,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充分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凄苦。

醉花阴宋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词以离愁为核心,极为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词人的相思之苦和郁闷心绪。 作者明明是要表达愁闷之情,却用主要的篇幅来写良辰美景,只在开头以“愁永昼”三字轻点离愁而不说明其原因;又在中间以“半夜凉初透”烘托渲染离愁而同样并不说破;直到最后,才推出一个特写镜头,将离愁具象化为可感可见的人物形象。

这种以乐景反衬忧伤的写法,无疑具有更大的艺术效果。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髪。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本篇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通过对赤壁雄奇瑰丽景色的描绘和对古代豪杰周瑜等的缅怀,表达作者愿为国家效力建功立业的豪情及壮志难酬的郁闷。

这首词将写景与抒情、议论与描述、怀古与伤今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气势磅礴,壮怀激烈,意境开阔,有极强的感染力。江城子·密州出猎宋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苏轼四十岁时在密州所作,词中紧紧围绕一个“狂”字,详细描写了出猎的盛况,表现了词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全词一反文人词以男女之情为主题的传统格式,写壮景,抒豪情,是东坡开创豪放词风的奠基之作,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此词结构奇特,词中通过梦境的描写,塑造了一位醉里梦里都念念不忘杀敌报国的爱国英雄。 全词不仅在艺术上体现了辛弃疾一贯的豪放风格,在结构上也一反传统格式,有其精妙独创之处。

赏析全是我自己写的啊,累死了!就冲我这么辛苦也加点儿分啊。

8.宋词怎么赏析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

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3、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