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荐好书书名 定价 编著 1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 54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2 艺术 让人成为人 72 (美)理查德.加纳罗 3 趣味逻辑 27 彭漪涟 4 逻辑学是什么 18 陈波 5 唐宋词十七讲 40 叶嘉莹 6 笑话.幽默与逻辑(第5版) 28 谭大容 7 7-301-05649-4/B·0228 哲学是什么 18 胡军 8 博弈思维/逻辑使你决策致胜 22 潘天群 9 曹雪芹扎燕风筝 198 汉声杂志编辑部 10 吟赏神契万类 34 范曾 11 中华文明史 55 严文明,李零 12 无言之美 30 朱光潜 13 人类的居所 房屋的起源与演变 29 (英)斯蒂芬·加得纳 14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25 傅伟勋 15 死亡美学 32 陆扬 16 中国美学十五讲 35 朱良志 17 咬文嚼字的逻辑 18 李衍华 18 死亡美学-生命之旅丛书 32 陆扬 19 蒙培元讲孔子 16 蒙培元 20 戏出年画 328 王树村 此排名出自北大,希望可以帮到你··· 2.叶先生这一套书都属于词学的入门书,可以视为一套偏重于作品分析的词史性质的著作,没有先后高下之分。 如果要读的话,最好全部通读,配合叶先生与缪越的《灵溪词说》更好。读过之后,可以进一步深入读《词学古今谈》,陶尔夫先生的《北宋词史》和《南宋词史》。 完成这些,你可以说就有一定的词学功底了。再进一步,就要进入具体的专题研究了,可以选择一个词家、一种词学现象等具体的方向深入学习研究,读原典与相关研究专著,不过这一部可以在考上研究生以后进行。 因为考研毕竟属于应试,一个方向的专业功底扎实当然重要,但考试不可能只考你熟悉的内容。现在各大院校的初试考察都越来越偏向文学史基础知识的全面考察,所以单讲考研应试的话,还是要“对考读书”。 这一点就要根据你想考的学校所定的初试参考书目来读,最好配合历年真题,了解他们的考察方式及大概范围,这些信息一般在各学校的“研究生网站”都会公布。通过了初试到了复试阶段才能真正有机会表现你学识的深度,所以本科阶段还是应该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在这种应试选拔的环境下不得不这样做,而且,全面的文学史基础对于你以后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专精一门不通旁路,这样的研究是走不远的。 3.王国维赞赏秦观的“可堪孤馆闲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苏轼赏其郴江原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译文: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 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这首词题为“郴州旅舍”。 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 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 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 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 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 “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 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 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 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 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 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王静安先生吟诵至此,不禁挥笔题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人间词话》)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以为重累。其实不然,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 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 这是处境顺利、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 因此,“斜阳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 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 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 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 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 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 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 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