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苏轼宋词木兰花

1.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这是词如何鉴赏

词人在序中介绍了写作意图。

他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那 词中自然也透露着禅机。 “双龙对起”,起笔便有腾空而起之势。

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有如两条白甲 苍髯的巨龙在兴云作雨。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

有人认为,后面明明写的是晴天, 和烟雨矛盾。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仿佛是在兴风布雨。

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 枝干若隐若现,也容易产生烟雨的错觉。其实,这只是没有分清实景与幻景的区别。

接着,词人回到现实中。眼见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在一片墨绿的苍翠之间,他仿佛闻到 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个和尚,正躺在浓荫下的竹床上,清闲地小憩呢。

从湖上吹来的风是那么轻柔,不知是怕吹醒了幽人呢还是怜惜娇嫩的凌霄花儿。一对喜鹊,飞 来树上,在啼鸣着什么呢?但树自在,花自香,幽人自梦。

有人说,一对喜鹊争噪,将“疏影微香”“幽 人昼梦长”的意境搅得稀糟。这里就是没有弄清静与闹的关系。

人世的纷争更能显出佛门的超脱, 鸟儿的鸣叫愈发衬托出此处之清幽。 在微风的摩挲之下,青松摇摆,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

在浓绿的枝叶之中,忽然一点金 红,慢悠悠地飘落枝蔓,安然无声。过了一会儿,又是一点金红,缓缓而下。

如此境界,真是让人心 旷神怡,整个身心都融化在这一片无我、无物、无思、无虑、自然恬适的境界之中。 综观全词,在对立中求得和谐,是其词境的创造性艺术特征。

整首词写的物象只有两种:古松 和凌霄花,两者兼有阳刚与阴柔美。而凌霄花是描写的重点,“双龙对起”的劲健气势被“疏影微香” “湖风清软”所软化,作为一种陪衬,也愈显出其阴柔美。

从词的上阕看,是动与静的对立,“对起”之 动态与“疏影微香”“幽人昼梦长”的静态形成对比。 词的下阕是闹与静的对立,鹊的“噪”和凌霄花 无言的“下”形成对比。

词人于对立统一之中,创造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一切 都是那么自然,没有主观的评价,也没有直接的抒情,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为我们呈现出美妙的 风景画。

而在这天然的图画中,没有任何人力的作用,也没有丝毫人的活动,树风花鸟自由自在,昼 梦的幽人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2.【有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这首诗吗

《减字木兰花》是词牌名.苏轼写了好几首.不知你说的是那首. ●减字木兰花 已卯儋耳春词 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 减字木兰花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涂,且以“郑容落籍、高莹从良”为句首) 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堕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减字木兰花(寓意) 云鬟倾倒.醉倚阑干风月好.凭仗相扶.误入仙家碧玉壶. 连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 减字木兰花(荔支) 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 轻红酿白.雅称佳人纤手擘.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 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减字木兰花(送别) 玉觞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学道忘忧.一念还成不自由. 如今未见.归去东园花似霰.一语相开.匹似当初本不来. 减字木兰花(送赵令) 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 故人重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惭愧青松守岁寒. 减字木兰花 曰:“臣无功受赏.”帝曰:“此事岂容卿有功乎?”同舍每以为笑.余过吴兴,而李公择生子,三日会客,求歌辞,乃作此词戏之,举座皆绝倒. 惟熊佳梦.释氏老君亲抱送.壮气横秋.未满三朝已食牛. 犀钱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坐.多谢无功.此事如何到得侬. 减字木兰花(得书)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 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减字木兰花(送别)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 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 还有呢.。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

(1)早春(初春)。

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

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2)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

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4.如何更好的解读苏轼的“减字木兰花(雪词)”

这首词呢,在苏轼词中并不引人注目,所以注解不多,时间和创作背景都很模糊,但是,这首词写的很美,并不亚于其他名作。

减字木兰花,宋词词牌,双调,适宜表现婉约柔和的情感,苏轼用这个词牌写雪,声意相谐,相得益彰。首先,从整体看,这首词结构非常清晰,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是宋词的标准结构。

上阕写景,细腻而意远,下阕抒情却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用典,借景抒情,婉曲的表达了一种清冷而寂寞的情绪,非常唯美。上阕写景,大致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把雪比做云一样洁白的玉英,纷纷扬扬如织如霰,显示出一种清冷高洁的内在情感。

另一个比喻是把雪比做耐寒的杨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苏轼的杨花词,似花还非花,点点都是离人泪,带着一种缥缈的忧伤。下阕承接这种情绪,第一句,用了司马相如梁苑看雪的典故,其实这是南北朝谢惠连《雪赋》里虚拟的一个场景,描绘了梁苑中梁王和诸位名士看雪作赋的场景,本来雪赋就写得柔美婉约略带忧伤,如今沧桑百年,名士不在,佳人无踪,只有雪花依旧纷纷扬扬。

让人读来伤怀不已,雪赋中写到,玄阴凝不昧其洁,太阳耀不固其节。节岂我名,节岂我贞。

凭云升降,从风飘零。值物赋象,任地班形。

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这一句是明典。

结句,用了暗典,看上去直抒胸臆,写莫惹闲愁,折江梅而上小楼,上小楼是什么意思?上小楼自然是远眺而怀人。折江梅,典出(探尽江梅无消息, 春还消息访寒梅),也是折梅寄远的怀人之意。

这首词,用笔很轻,没有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意,而是用曲笔,先描写了雪花的美,然后用梁苑看雪和折江梅远眺两个意象,曲折隐晦的表达了作者清冷而忧伤的寂寞,江天雪色,前途渺茫,知己不在,衬托出作者自己高洁而寂寞的心境。

5.苏轼 减字木兰花(春月)的解释

①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将宋词《木兰花》减去数字而成。上下阕各两句仄声韵转两句平声韵。

②曲牌名。属北曲双调。字句格律不同于词牌。用于套曲中。

词语分开解释:

减字: 1.唐宋曲子词中的术语。词的句度和声韵,都须按谱填写,不能变换。但当时音乐家在声腔方面,仍有所伸缩,因旧曲为新声。如《木兰花》原为七言八句,后将一﹑三﹑五﹑七句各减去末三字,成为《减字木兰花》。

木兰花: 1.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唐﹑五代词中,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五字三体,都用仄韵,以七字句为主,杂以三字句。另有五十六字体,七言八句用仄韵,名《玉楼春》,又名《春晓曲》﹑《惜春容》。自五代以《木兰花》混入《玉楼春》,宋人因之,不复区别。惟增减体仍用《木兰花》名:其减为四十四字,杂用平韵者名《减字木兰花》;减为五十字,杂用平韵者名《偷声木兰花》;增为一百零一字,全用平韵者名《木兰花慢》。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南曲属南吕宫,用作引子。北曲属高平调,用作小令,亦见于诸宫调。

6.苏轼 减字木兰花(春月)的解释

①词牌名。

双调,四十四字,将宋词《木兰花》减去数字而成。上下阕各两句仄声韵转两句平声韵。

②曲牌名。属北曲双调。

字句格律不同于词牌。用于套曲中。

词语分开解释: 减字 : 1.唐宋曲子词中的术语。词的句度和声韵,都须按谱填写,不能变换。

但当时音乐家在声腔方面,仍有所伸缩,因旧曲为新声。如《木兰花》原为七言八句,后将一﹑三﹑五﹑七句各减去末三字,成为《减字木兰花》。

木兰花 : 1.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唐﹑五代词中,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五字三体,都用仄韵,以七字句为主,杂以三字句。

另有五十六字体,七言八句用仄韵,名《玉楼春》,又名《春晓曲》﹑《惜春容》。自五代以《木兰花》混入《玉楼春》,宋人因之,不复区别。

惟增减体仍用《木兰花》名:其减为四十四字,杂用平韵者名《减字木兰花》;减为五十字,杂用平韵者名《偷声木兰花》;增为一百零一字,全用平韵者名《木兰花慢》。 2.曲牌名。

南北曲均有,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南曲属南吕宫,用作引子。

北曲属高平调,用作小令,亦见于诸宫调。

7.苏轼的减字木兰花 译文

不知道你要哪首?只有词牌名可有点儿麻烦。

减字木兰花

已卯儋耳春词

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同时词又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这首词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事实上,作者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