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审美特征

1.结合作品,论述宋词的审美特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②初歇。都门帐饮③无绪, 留恋处,④兰舟摧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⑩

--------------------------------------------------------------------------------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 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 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 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 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 “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 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 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简析】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 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 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 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 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 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 ,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 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他以一落魄文人,流连坊曲,采纳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鲜血液,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在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番境界。

(1)、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的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楼,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这类词作有的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有的表现了惨遭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有的抒写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伶工乐伎的不幸遭遇和美好愿望,皆透露出新的时代气息。

第二,工于羁旅行役,他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的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的索寞,抒发别离相思的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

第三,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的词作中是不曾见过的。

(2)、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

柳永精通音律,或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把小令扩展为慢词,或旧曲新翻,或自创新调,使慢词的曲牌大为丰富,词的体式至此相当完备,这样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长调蔚然成为一代风气,倡导之功不能不归于柳永。

(3)、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柳永把六朝小赋的作法移植于词,创造了铺叙展衍、恣意渲染的艺术手法,写景状物备足无余,叙事抒情淋漓尽致;与铺叙相配合,他还长于白描,不加藻饰而又生动传神;此外,构思细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也是柳词的重要艺术特征。

(4)、革新了词的语言表达方式

柳永也能以清丽的语言写传统的雅词,但他贡献最大的却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出的俚词。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正是在柳永手中,俚词才具备了和传统雅词分庭抗礼的资格。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沾溉甚深,许多大家都受惠于他,柳词不仅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发展,也为金元曲子开启了先河,以至有人称他为“曲祖”。

2.概述词的审美特征

词是一种于宋代大放光彩的音乐文学,词源于诗,是诗歌的一种变体。早期的文人词多出自中唐,故词产生于初盛唐,中唐以后方开始流行起来。

北宋词争气骨,南宋词专精声律。就北宋词而言,又可分三个时期:一、由宋初一直到仁宗天圣、庆历年间,是北宋词的初期,晏殊、欧阳修等词人,承续《花间》派与南唐词而有变化;二、由仁宗天圣、景佑以后,直至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是北宋词的创造时期,大词人柳永、苏轼以及秦观等,是推动宋词发展的关键人物;三、由哲宗末年、历徽宗一朝,直至汴京沦陷以前,是北宋词的总结期,出现“集大成”的词人周邦彦。此外,北宋灭亡前后的李清照等南渡词人的主张和作风,与北宋词的联系较为紧密。

北宋初期,词作家承南唐之余绪作曲子词,多致意于提高令词的品位,令词的发展,由冯延巳以开晏殊和欧阳修。晏殊在宋初词坛影响最大,是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关键人物;他不但开拓了宋词婉约派的正宗风格,而且在词的表现内容、表现手法、音调词格等诸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为苏轼革新词体和“以诗为词”创造了前提条件,士大夫可籍词抒写浩气逸怀,其性情抱负能充分体现于“曲子词”中。自柳永出来后,行于士大夫杯酒**之际的令词,渐为悦于俗耳而流传四方的慢曲所压倒,其歌词广泛流行于社会,遂有与传统五、七言诗争胜之势。

柳永所作慢词,已脱尽《花间》以来填词习用的腔调,拓展了词的表现方式和内容,天才横溢的苏轼也不免受其影响,秦观、晏几道等人无不取法他的风格。但柳词的哀感顽艳而词语尘下,多亵俗、粗率的市井语;秦词则以清丽和婉出之,风格遒上,情致幽远。秦观等不仅使慢词复归于淳雅,为士大夫所乐闻;而且在令词方面多有不俗的表现,以善于抒情的哀婉词作,成为“古之伤心人”的代言者。

北宋后期音乐机构大晟府的建立,促进了当时词风的变化,有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大晟词派产生。北宋的慢词发展到周邦彦的清真词,成为后世人取法的榜样,影响深远。

宋室南渡后,词坛的风气发生了变化。南宋初期的词人作词,多接受苏轼“以诗为词”的影响,以词言志抒怀,籍以激励人心,恢宏士气,这方面以辛弃疾成就最大。此外,李清照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朱敦儒承苏轼词风而走向放旷自适,在旷放的基础上形成了看破红尘的隐逸风调,有“朱希真体”,分别代表了当时宋词发展的两种走向。

辛弃疾把东坡词风带到南方并发扬光大,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此为南北宋词坛风气转折的一大关键。

南宋中后期,有清雅词派兴起,姜夔为此词派的开山大师。自此之后,史达祖、吴文英以迄王沂孙、周密、张炎等,取径各异而同趋于雅,欲以人工夺天巧,其锻炼之精深,音律之闲婉,皆前所未有;但也因此而伤于自然,由雅俗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措辞虽工,缺乏鲜活灵气。词至南宋中期起,豪气是衰落了。

词在两宋,曼衍繁昌,经历了发展、成熟以至蜕变的过程。宋以后,词体虽未亡,但已是尾声余韵。宋代艺术家在这一特殊的艺术领地里,将宋词发展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

3.文学的审美特征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 哲理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作为“表意之象”,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在文学上,是使用形象来表达文学艺术作品。

因此,被称为文学象征意象艺术,具有哲理性。2 象征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

认为对于一种外在事物,不能以它的表面现象来看,应该以它所暗示出来的另一面来分析。象征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层是是“ 意义”,另外一个是“意义的表现”。

第一层可以理解为外在的感性存在物,而“意义的表现”就是对这种外在感性存在物的某种意义的载体。3 荒诞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它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指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另一种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3 求解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

读者通过思考和求解,希望能够了解对作品意象所附载的意义或哲理,类似于猜谜。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过程,便形成了不断追问、不断探索的、不断求解的审美鉴赏过程。

读者在这个审美过程中,既有可能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完全忘却了自己”,成为了艺术的痴迷者。

4.中国文人诗词审美不同时期不同特点

唐爱牡丹宋爱梅。

虽然说是比较通俗的话,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文化现象。宋代文人一般偏重喜爱梅花,这也于宋代时候国力略有些弱有关,国力的强弱又反映在文人的孤芳自赏以及文风中的冷峻孤僻。

宋朝的国花也是梅花。写梅花最著名的诗人是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林逋一生爱梅,冷居空山,有“梅妻鹤子”之美称。

唐爱牡丹,如李白的《清平调》,文字优美飞扬,写的就是唐玄宗与杨玉环在沉香亭赏牡丹的美景。刘禹锡也写诗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不同文人来说,陶渊明喜爱菊花,周敦颐喜爱莲花,著有《爱莲说》,王徽之爱竹,曾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指竹子。还有王羲之喜爱鹅。

等等。

5.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1、典型的特征性

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黑格尔把“特征性”当作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物、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

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特征”是生活的一个凝聚点,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与一般在这里重合,形与神在这里统一,意与象在这里聚首,情与理在这里交融。

作家在创造典型时准确地捕捉到这个“凝聚点”,加以强化、扩大和生发,成功地塑造出典型来。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2、历史意蕴

人类之所以创造典型这种艺术至境形态,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是想“从他本身召唤出来的东西”中,“认出他自己”,是为了“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人类希望能从典型中“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典型应当为人类“自己而存在”。

世界公认的典型,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葆有丰厚的历史意蕴。

3、典型的艺术魅力

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这种审美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文学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现出无穷魅力。

美国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k.langer)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发人们的美感”。典型按人自身的生命形式创造的艺术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满足人类在最充分的意义上“直观自身”的审美价值。

这种艺术魅力在于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所展现的生命的斑斓色彩。

4、合乎理想

黑格尔说: “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他把典型直接称为“理想” ,认为它高于自然中的原型。典型是“从心灵生发的”,“在心灵土壤中长着的,受过心灵洗礼的”,“符合心灵(愿望)的创造品”,这“比起任何未经心灵渗透的自然产品要高一层”。

这里所说的“理想”,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审美理想,典型是人类根据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它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合乎人类心灵愿望的审美的升华物。

5、新颖性

新颖性就是典型塑造的独创性。在文学典型的画廊里,绝不允许重复。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里, “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

所以,文学典型总是古今唯一的,以鲜活的生命形式呈现的十分独特的“这一个”(黑格尔语),别林斯基又称它为“熟悉的陌生人”。新颖的东西,总是富有魅力的。文学典型的新颖性符合文学鉴赏的客观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典型

6.急求唐诗与宋词的审美差异 以具体诗词为例 很急 谢谢

诗词审美意境之表现(一)唐诗的意境唐人有关意境的研究与创造有划时代的意义。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 主要是唐诗真正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创造出韵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歌意境。(1) 盛唐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 创造出兴象玲珑、韵味无穷、高度浓缩、多层次又轮廓明晰的意境。

我们看下面几首诗: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之一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王维《辛夷坞》各诗无一不是情景交融契合, 并且能再造想象, 引人遐思, 含蓄蕴藉, 言外有意, 余味无穷。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诗时就称赞其作品:“词秀调雅, 意新理惬, 在泉为珠, 着壁成绘, 一字一句, 皆出常境。”

(2) 中唐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 创造出以心照境、心与境谐、境生象外、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趋于内向化、主观化的意境。所以, 中唐诗歌的意境便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我们看下面几首诗: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I>——司空曙《江村即事》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梦天》上面前两首诗, 以心照境, 写得不即不离, 含蕴深远, 境生象外, 言外有意, 是诗人对世理人生无可无不可的独特情趣与心境的真实写照, 尤其“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明写客观物境, 实则更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外化, 象外有象, 弦外有音。第三首诗也表现出中唐诗境的特殊风貌: 一方面境界深远, 言外有思, 同时全诗又弥漫着一种浓重的主观情思即怀古伤今的感慨, 由此人们读之, 一种主观化的色彩, 一种浓郁的伤悼之情沁人心脾。

第四首李贺之作主观化色彩更为突出, 诗中天上境界以及由天上看人间的景观都是诗人主观臆度而出, 是诗人心灵世界的曲折反映。这种诗境同前两种一样, 反映出唐诗之意境由盛唐到中唐的转变痕迹: 突出点是由外向型、开张型向内向型、主观型的演变。

(3)晚唐诗在意境方面以朦胧美最为突出。这个时期诗歌本来有多种意境: 一是怀古咏史诗深沉含蓄的意境, 如杜牧的《登乐游原》, 薛逢的《悼古》, 王枢的《和严恽落花诗》等都是如此。

二是爱情诗细美幽约、迂回曲折的意境。如杜牧、李商隐有关爱情题材的诗作多是如此, 而李商隐则更为突出, 如其《锦瑟》, 特别以爱情为题材的无题诗更是如此。

三是味外有味、韵外有致、景外有景的多重意境, 这方面以司空图为代表。在整个晚唐时期, 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上, 李商隐的朦胧诗造诣最高, 在整个中国诗史上独标风韵。

以上所言是唐诗在意境创造方面的主要成就和特征, 尽管这几种意境各有独到之处, 但总体上都以韵味深长为特征, 这是唐诗各种意境的共同点。(二)宋词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中也说:“诗有诗境,词有词境,诗词一理也。” 他们都认为宋词也同唐诗一样具备意境。

在诸多的意境中,雄浑、深静、迷离渺远应是最为常见的。(1)雄浑之境宋词发展到苏东坡、辛弃疾时代,词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融入自己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还将炽烈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极大地开拓了宋词表达的内容,给宋词注入了刚健壮烈的风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将骇目惊心、雄伟奇绝的长江景观与雄壮威武的历史融于一体。在这里,自然与历史,空间与时间,雄壮与飞动都凝固了,读者获得的力量与震撼,是发自于内心的酣畅淋漓与灵魂的净化,因此这首词被誉为豪放词的杰出代表。

具雄浑之境的词大都突破了儿女之情、离愁别绪,或咏壮丽的自然景物,或抒发登临怀古之情,或叙边关征战,或抒爱国之志,或论史谈玄,或叙师友之谊,或高楼远眺,或夜读遨游……无不表现出词人慷慨激昂、雄奇奔放的气势。词人们往往选用“旌旗角声”、“征衣”、“鹧鸪声声”、“落日危楼”、“西风瘦马”、“孤标红梅”等来营造孤愤、旷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雄浑之境。

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

7.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比如**的词《沁园春 长沙》,就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创造意境的典范。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

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3、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译文: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境外有境,虽有而又飘渺难寻的。这样的意境如雾里看花,更能让人回味,引发人的无限审美想象空间。

扩展资料

结构特征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 “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

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

(1)表真挚之情;

(2)状飞动之趣;

(3)传万物之灵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意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境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