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著名的天坛公园写出相关的名句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 天坛公园 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台台, 名“圜丘”。两坛之间以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则为大面积古柏林, 资料 《天坛公园》()。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祭祀前皇帝斋戒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练习和演奏。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廓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美丽的天坛公园作文假期里的一天,妈妈带我来到了北京美丽的天坛公园。 来到天坛公园我兴奋不已。天坛公园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和祈谷大典的场所,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以后历经改造、扩建,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成。 天坛公园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祭天建筑。即使皇帝不能亲自祭拜,也要派遣大臣替他行礼。 我来到替他公园的祈年殿。祈年殿可是替他祈谷坛的主体建筑哦!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最初称为大祈殿,1544年明世宗将大祈殿拆掉重建改为大亨殿,1645年清顺治帝改大亨为祈谷坛,1753年乾隆皇帝将命为祈年殿。 啊!没想到为了一座祈年殿,重建了那么多次,我看到了皇帝修建的这些大殿真美呀!后来,我们慢慢地来到了回音壁,在去回音壁的路上,我看到茂盛的花草树木:听到了鸟的美妙叫声。来到回音壁看到了介绍,才知道,回音壁是一个圆形的围墙,因为具有奇特的声学效果因而被称为回音壁。 看完了这个介绍,我试了试.我在回音壁的一方说了一句话“我来到了回音壁”然后我马上跑到对面的围墙边听,果然可以听到我说的那句话。回音壁是多么神奇呀!小朋友想去试一试吗?我和妈妈又来到了更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垣丘棂星门在垣丘上层台面中心有一个凸起的圆石,称为“天心石”也称“太极石”听说在上面说话浑厚有力,有一种霸气,让人不得不听。 “听了这句话,我兴冲冲地飞奔过去,啊!天心石上挤满了人,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挤上“天心石”开心地大喊一声“乐山的天气好吗?”可是让我听到的是嘈杂的声音,原来是因为这里的人太多了。这次真是太遗憾,我没有听到我说的那句话。 朋友们,你们来到这美丽的天坛公园,一定要去试一试。 3.北京天坛公园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殿,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 乾隆年间,将大祀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将屋顶改为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联军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有很多健身的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线路开始游览。 现在我们是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在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 圜丘坛有两道围护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门,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所以高大,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 来到圜丘坛下,我们马上就要开始登坛了,不过要请您留心数一数,每一层坛面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都会发现,坛上所有的阶数,都是九或九的倍数。 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古人认为九是极阳数。所以工匠们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坛的“崇高"之意。 谢谢你们来北京天坛,欢迎下次再来啦。 4.按方位顺序写北京天坛公园的文章谁有啊,急~~~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之一,是明清皇帝孟春祈谷和冬至祭天的场所,遇上干旱少雨的年份,帝王们还会在圜丘进行祈雨。 可以说,天坛是作为皇帝的天子与天沟通交流的场所,是天子离天最近的地方。如今,天坛变成了普通民众休闲怡情的公园,寻常百姓皆可以尽情饱览祭天建筑的风骨气势,可以尽情呼吸丛林间新鲜和畅的气息。 清晨,沐着清新明丽的晨光,我们由北向南进入了天坛公园。满园皆是高耸参天、郁郁葱葱的柏树,多数森森古柏皆是明清时栽植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树干黑褐,清癯苍古,树荫如盖,遮天蔽日。 柏树丛下全是养人眼的青青草坪,草香暗暗浮动,这里的草坪裁剪得短小整齐,承接了柏树枝柯间洒下的斑斑驳驳的阳光和点点滴滴的雨露,一丁点儿枯黄的草叶都没有。青草的翠嫩与松柏的墨绿相映衬,叠加成了靓丽与厚重的和谐统一。 石子、水泥铺就的林间道路皆纯净光洁,清雅幽深。园中有各种各样毛羽缤纷、形态不一的鸟儿啁啁啾啾,更显环境的清静了。 我们穿行林间,随处可以看到园中晨练的情景,人们步履稳健,神态安详地散步、打拳、舞剑、耍三节棍、踢毽子、跳扇子舞等等,锻炼的形式不一而足。其中有好些八九十岁至百岁的寿星,鹤发童颜,清奇磊骨,精神矍铄,苍老的脸上刻画着淡定从容印痕。 处在如此清静优雅的环境中,吐故纳新,人怎能不长寿呢? 天坛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体现“天”的至高无上。天坛主要建筑的布局,从南向北排列在中轴线上。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为内坛和外坛,整体造型像个汉字“回”字。建筑整体以圆和方为主,两重坛墙的南侧为方形的,北侧为圆弧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理念。 我们先游览了天坛内坛的主体建筑——南面的祈年殿。祈年殿坐落于高六米的三层汉白玉圆形栏杆之上。 它的整体造型是三重檐鎏金宝顶的圆形大殿,由于蓝色象征蓝天,所以祈年殿檐被漆成了深蓝色,铺砌也用蓝色的琉璃瓦,显得高大巍峨,气势非凡。祈年殿底座是圆形的祈谷坛,明清皇帝每年春季在这里进行“祈谷大典”,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进入祈年殿内,可以看到天花板雕饰了彩绘的“九龙藻井”,有雕刻得神态生动活泼的“龙凤呈祥”的图案,行云流水般的精细雕饰令人不禁赞叹古代工匠技艺的妙绝。祈年殿的修建蕴涵了许多层意思:殿顶周长达三十丈,代表一个月有三十天;殿中央矗立的四根沥粉堆金的壮观大柱叫通天柱,代表一年有四季;中层耸立的十二根金色大柱,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外层有檐柱十二根,代表一日有十二时辰;中外层柱数相加为二十四根,代表一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三层的柱子相加共二十八根,代表了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加上柱顶的八根短(童)柱,为三十六根柱子,代表了三十六天罡;宝顶下的雷公短柱,是皇帝一统天下的象征。 继续向南前行,便到了坐北朝南,圆形围墙的皇穹宇,它的南边还设了三座琉璃门。皇穹宇主要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是鎏金宝顶单檐攒尖顶建筑,用蓝色琉璃瓦铺设屋顶,象征青天。 大殿由八根雕花的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巨大的殿顶,三层天花藻井错落有致,匠心独运。殿中央有汉白玉雕花的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的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 正殿东西各有配殿,分别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雷电等诸神的牌位。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光洁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有三块石板,关闭皇穹宇的门窗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音;在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两声回音;在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音,这就是著名的三音石。 皇穹宇的围墙是回音壁,墙的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砌成的,墙面光滑齐整,墙的弧度规则划一。如果两个人分别贴墙站在东、西配殿后,一个人靠着墙向北边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传播,传到一、二百米墙的另一端,不管说话声音多小,都可以清清楚楚地从对面听到,声音悠长清晰,富有情趣,这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回音壁”。 天坛的北面是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形圆象天的露天三层石坛,是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的地方。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扩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 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中心是一块圆石,外面铺着扇面形的九圈石块,内圈也是九块,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皆用“天数”,即九的倍数。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九重天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至高无上,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显示天子的皇威。圜丘坛的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上层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为一年360周天的度数。 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45丈,除了是9的倍数外,还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游览完天坛南北中轴线上的三大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之后,我们又穿行于森森柏木丛里,观瞻了皴枝嶙峋,仿若九条栩栩如生的虬龙攀附缠绕的九龙柏。 游人们惊讶于天坛集众柏之大成,争相与各种虬枝蜷曲、奇形怪状的古柏合影。 最后,在柏林荫翳,芳草绵延的天坛西边,我们又浏览了城濠环绕的一宫室,它是。 5.北京天坛的介绍有哪些呢筑群。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14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 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 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有坛墙围括。外坛墙总长6416米,原来仅设西门,为天坛的正门,是当年皇帝前来天坛祭祀时进出的大门。 现在的东、南、北各门,都是后来开辟的。内坛墙总长3292米,分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天门"。 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处举行,名为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泽坛(地坛)后,才实行天地分祭,从此这里专门用于祭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新中国成立后,天坛回到了真正当家作主的人民手中,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从南门进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门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台,它叫作台。 台上有长杆,叫望灯杆,该杆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杆长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时,三根灯杆上各吊一只直径六尺、高八尺的大灯笼,所用特制,长四尺,粗一尺,并铸有凸龙花纺。 燃点时不灭,不流油,不剪蜡花,可燃烧十二个小时,名为“蟠龙通宵宝蜡”。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这是名副其实的天坛。 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 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 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设计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 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 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 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如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 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 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 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 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这种设计规制,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才能,实在令人叹服。 从南门进入圜丘坛,在内墙南隅有一座用绿琉璃砖砌成的燔炉,是祭天时焚烧松柏木和祭祀后烧祝版、祝帛的地方,燔炉旁有一座瘗坎,祭典结束,把扬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内,像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的意思。 大家看在燔炉前排有8座燎炉,这些是专为祭天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等用的,在坛东、西门内还各有一对。 现在我们来到了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 6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 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 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 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祭天官员的蜡像。 现在是我给大家介绍回音壁,它是指围括皇穹宇和东西配殿的高大的圆形围墙而言。 围墙周长193。2米,直径61。 5米,墙高3。72 米,厚0。 9米。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后的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话一样互相对话,极其奇妙有趣,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 下面介绍的是迷人的圆心石回音 圜丘坛上层中心有一块圆心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 但站在第 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原来,这也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 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总共仅有零点零七秒钟。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 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同时并赋予"亿兆景从石"的美名。 我们从在皇穹宇的西面出在,。 6.关于日、月、星、的诗句如题越多越好有关日的古诗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李白 乐府·日出入行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 草不谢荣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出东花红胜火" 游梦挥戈能断日, 觉来持管莫窥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 雨雪?d?d,见??曰消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关于月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关于星的诗句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3。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夜宿山寺》) 4。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5。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 6。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7。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秦观《鹊桥仙》) 8。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 9。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古诗十九首》) 10。蚕娘吟弄满星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李贺《湘妃》) 11。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李贺《神弦》) 12。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赵嘏《长安秋望》) 13。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戴复古《月夜舟中》) 14。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辛弃疾《青玉案》) 15。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隋炀帝《春江花月夜》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