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养蚕关于养蚕的诗句

1.关于蚕的诗词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蚕的一生——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现一般指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但在古代丝同思,有思念的意思,形容忠贞不渝的爱情。 扩展资料: 从古代或现代的诗文中常常看到以“无题”为题的诗文,他们看似没有标题,实则诗人表达的感情更加的强烈、深刻。

无题胜有题,之所以用“无题“作题目,是因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诗,往往寄托着作者难言的隐痛,莫名的情思,苦涩的情怀,执著的追求等。

无题诗有五言无题诗、七言无题诗等。 古代无题诗代表人物是李商隐。

古人张采田曾说“无题诗格,创自玉溪,且此体只能施之七律,方可婉转动情。”张采田准确地概括了无题诗的形式与表达的情感。

2.关于蚕的诗句

因内容太多,只列出题目.

1. 采桑(例句:蚕生春三月)

朝代:南北朝 作者:民歌

2. 蚕谷行(例句:天下郡国向万城)

朝代:唐 作者:杜甫

3. 蚕妇(例句:粉色全无饥色加)

朝代:唐 作者:杜荀鹤

4. 蜀驮引(例句:昂藏大步蚕丛国)

朝代:唐 作者:冯涓

5. 咏蚕(例句:辛勤得茧不盈筐)

朝代:唐 作者:蒋贻恭

6. 蚕妇(例句:晓夕采桑多苦辛)

朝代:唐 作者:来鹄

7. 送友人下蜀(例句:见说蚕丛路)

朝代:唐 作者:李白

8. 杂曲(例句:妾本蚕家女)

朝代:唐 作者:李益

9. 孤松篇(例句:蚕月桑叶青)

朝代:唐 作者:刘希夷

10. 杂讽九首(例句:红蚕缘枯桑)

朝代:唐 作者:陆龟蒙

11. 和卓英英锦城春望(例句:蚕市初开处处春)

朝代:唐 作者:眉娘

12. 贫女词寄从叔先辈简(例句:蚕女非不勤)

朝代:唐 作者:孟郊

13. 春游(例句:锦袍日暖耀冰蚕)

朝代:唐 作者:牟融

14. 汝川行(例句:汝坟春女蚕忙月)

朝代:唐 作者:欧阳詹

15. 卧疾,答刘道士(例句:白露蚕已丝)

朝代:唐 作者:钱起

16. 自叹(例句:春蚕未成茧)

朝代:唐 作者:邵谒

17. 蚕女(例句:养蚕先养桑)

朝代:唐 作者:司马扎

18. 蜘蛛谕(例句:春蚕吐出丝)

朝代:唐 作者:苏拯

19. 采桑女(例句:春风吹蚕细如蚁)

朝代:唐 作者:唐彦谦

20. 惆怅诗十二首(例句:八蚕薄絮鸳鸯绮)

朝代:唐 作者:王涣

21. 簇蚕辞(例句:蚕欲老)

朝代:唐 作者:王建

22. 姬人养蚕(例句:昔年爱笑蚕家妇)

朝代:唐 作者:韦庄

23. 野蚕(例句:野蚕食青桑)

朝代:唐 作者:于濆

24. 织绫词(例句:去年蚕恶绫帛贵)

朝代:唐 作者:章孝标

25. 菩萨蛮(例句:小院蚕眠春欲老)

朝代:宋 作者:陆游

26. 如梦令(例句:妾似春蚕抽缕)

朝代:宋 作者:王沂孙

27. 蚕妇吟(例句:子规啼彻四更时)

朝代:宋 作者:谢枋得

28. 蚕妇(例句:昨日入城市)

朝代:宋 作者:张俞

29. 采桑子(例句:春蚕昨夜眠方起)

朝代:宋 作者:赵子发

30. 浣溪沙(例句:蚕已三眠柳二眠)

朝代:宋 作者:周密

31. 鹧鸪天五○首(例句:八茧吴蚕剩欲眠)

朝代:金 作者:元好问

32. 长水竹枝词(例句:蚕种须教觅四眠)

朝代:清 作者:黄燮清

3.关于蚕的诗句

《蚕妇》—— 张俞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 无题 》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蚕丝歌》

——南北朝·鲍令晖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野蚕》

——唐·于濆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咏蚕》

——唐·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蚕作茧》

——元·王冕

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

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

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

弦以和音律,练以事寒喧。

其功不为小,其用己为偏?

作诗寄蚕姑,辛苦匪徒然。

《簇蚕辞》

——唐·王建

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

场宽地高风日多,不向中庭燃蒿草。

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

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

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

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

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4.关于蚕的诗词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蚕的一生——春蚕吐丝,到死方休。现一般指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但在古代丝同思,有思念的意思,形容忠贞不渝的爱情。

扩展资料:

从古代或现代的诗文中常常看到以“无题”为题的诗文,他们看似没有标题,实则诗人表达的感情更加的强烈、深刻。

无题胜有题,之所以用“无题“作题目,是因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诗,往往寄托着作者难言的隐痛,莫名的情思,苦涩的情怀,执著的追求等。无题诗有五言无题诗、七言无题诗等。

古代无题诗代表人物是李商隐。古人张采田曾说“无题诗格,创自玉溪,且此体只能施之七律,方可婉转动情。”张采田准确地概括了无题诗的形式与表达的情感。

5.诗词赏析: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什么意思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出自宋代张俞的《蚕妇》。

遍身:全身上下。罗绮: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原诗:

《蚕妇》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释义: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注释:

1、蚕妇:养蚕的妇女。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2、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3、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4、遍身:全身上下。罗绮: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作者简介:

张俞(《宋史》作张愈),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字少愚,又字才叔,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 ,祖籍河东(今山西)。屡举不第,因荐除秘书省校书郎,愿以授父而自隐于家。文彦博治蜀,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著有《白云集》,已佚。

扩展资料:

诗首两句写蚕妇的伤感。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泪满巾”可以看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无声地揭示了社会的极端不公。通过对一个蚕妇经历与感受的叙写,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处境的深刻同情。

诗中不着一字议论,却无声地控诉了以养蚕为生、深居僻乡的劳动妇女这一形象。蚕妇初次进城,竟发现了自己贫困终生的根源,难怪她要悲伤,要痛哭流泪了。

那位蚕妇的神态、见闻、感受都写得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就以这么一个生活细节,来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后两句揭示蚕妇是因为有感于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而伤感。蚕妇之所以会痛哭流泪,是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美丽的丝绸衣服的。

诗人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

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蚕妇 (张俞诗作)

百度百科——张俞 (北宋文学家)

6.有句诗叫

全宋诗 第31部 张俞 卷01 蚕妇昨日到城廓,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还有说是无名氏所做:参见:【四溟诗话卷3】明·谢榛 凡诗债业委,固有缓急,亦当权变。

若先作难者,则殚其心思,不得成章,复作易者,兴沮而语涩矣。难者虽紧要,且置之度外。

易者虽不紧要,亦当冥心搜句,或成三二篇,则妙思种种出焉,势如破竹,此所谓"先江南而后河东"之法也。 于濆《辛苦吟》:"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掷梭女,手织身无衣。"此作有关风化,但失之粗直。

李绅《悯农》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无名氏《蚕妇》诗:"遍身绮罗者,不是养蚕人。

"二作气平意婉,可置前列,但互相祖袭尔。《盐铁论》曰:"欧冶能因国君铜铁作金钟大镛,而不能自作一鼎盘。

"此论高古,乃三诗之源,夐然气象不同。

7.有一首诗,它最后一句,是,是不是养蚕人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一个住在乡下的、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

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蚕妇》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当时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浪费无度的同时,又对外敌妥协,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痛苦难言。

诗人就在这一大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整篇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

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

全诗没有任何一字的评论,也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联想,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