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至今保留古诗最多的是诗人官方的结论是陆游。传世的有9000多首。 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平生立志写万首诗,最后虽未能如愿,却也完成了八千多首,在古今诗人中无人可及 . 他的诗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少年到中年〔46岁〕,时期最长但留存作品最少,约200首,因陆游将自己早期“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删除淘汰的关系。 第二期为46-54岁,诗约2400多首。此时期因深入军旅生活,诗风变为豪放壮阔,爱国思想也更加提升。此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第三期为蛰居家乡到逝世,现存诗6500首。数量之所以较多是由于他晚年未暇淘汰的缘故。此时期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上宦海沉浮饱经忧患,并且其年事已高,因此风格转为清旷淡远的田园风格和苍凉的人生感慨。 流传下来最多恐怕是陆游,至于没有流传下来的就不好说了,呵呵. 2.金昌绪一生留存多少首诗金昌绪(生卒年不详,大中以前在世。),生平不详,大约为余杭(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现今仅存诗《春怨》一首,却是好诗,广为流传。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①。 [注释] ①辽西:古郡名,在今辽宁省辽河以西地方,是当时少妇的丈夫所去的征戍之地。 [赏析]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 3.唐诗的流传方式是什么唐诗是通过人和物流传开来的。 留存与传播,必然离不开“介质”。介质可分两类:一是人,一是物料。 一、先说“人”:(1)皇家政吏:为诗词的兴盛提供政治庇护 古时历代皆重文,帝王将相或政客官吏,或多或少都会写几笔文章。尤其是帝王的喜好,会深度地影响一个时代的民间风气。 整个皇室和政坛,会聚集起一箩筐的诗人词人。这不仅为诗词的兴盛的提供了庇护,也为诗词的留存提供了条件:政客接近权力中心,所言所行,皆有人为之记录。 (2)文人集会:覆盖面广博的文人活动中心 退避庙堂之高,而处江湖之远的诗人词人,必然少不了文化上的交流沟通。如李弥逊在《水龙吟》中提到的“曲水流觞,晚林张宴,竹边花外”,也或者就像是《红楼梦》中的海棠社和桃花社。 在集会上,文人雅士互相品鉴评点。所有创作,自是均有记录。 (3)歌妓吟唱:娱乐化是向大众普及的捷径 诗词、歌、舞,三者是一体的。诗人词人谱词作曲,歌妓依声唱和。 娱乐化的传播方式,不仅为诗词展现了全新的欣赏角度,也拓宽了诗词的覆盖面积:古典诗词走出了小众的精英阶层,流向了社会、流向了普通百姓。二、再说“物料”:(1)题壁:及类似的题楹、题碑、题柱、题扇 旧时的文人,为了赶考功名、进京赴试,多要长途跋涉,翻山越岭。 邮亭驿舍、酒楼茶肆、寺院道观便成为了常居之处,在这些居所的墙壁上,也涌现了大量的诗词。这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数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殊不知,目前可确认的,苏轼的题壁诗多大39首。题壁诗的一大好处,是经久不腐,可以长久地保存。 (2)文本:纸质抄本和木质刻本 这里所谓的文本,不仅仅指的是诗词的集结(比如《全唐诗》《全宋词》的整理编纂),也包括诗话和词话。朱光潜先生说中国没有诗学和词学,但是拥有大量的诗话和词话,即是对古代诗词的文学批评和鉴赏。 比如,较为著名的《随园诗话》和《人间词话》。这些词话和词话,为诗词的保存和流传,贡献了一份力量。 三、最后说点其他的:以上例举的模式,大概只适用于唐宋及以后朝代。在唐宋以前,也就是《诗经》(春秋)和《古诗十九首》(汉魏)的时期另当别论。 另:唐代诗人写了诗后,大致有以下几种发表方式。一、呈示寄赠 这是当时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如杜甫的诗友苏涣曾到杜甫船上拜访,当面吟诵自己的诗给杜甫听。 二、投诸名流 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得声誉,顺利及第,往往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以显露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身价。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献给张丞相的一首干谒诗。 再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是献给当时官水部郎中张籍的一首诗。三、即席赋咏 不少诗人才华横溢,即席吟诗,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如王勃的《滕王阁》,郑谷的《席上贻歌者》。 大历年间卢纶、李端等所谓“十才子”,常奔走于王公贵戚的宴席上赋咏酬答,从而名声大震。四、墙壁题诗 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壁、柱子成为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 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白居易在《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唐代诗人也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发表”诗作,据记载,饶州干越亭上的题诗达上百首。晚唐诗人张祜曾在全国各地几十座著名寺观里题过诗。 五、诗板题诗 这是中唐之后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即用诗板题诗,然后挂起来,供人阅读。晚唐咸通年间,诗人薛能经过蜀地泉亭,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在当时很普遍。 设立诗板的多是当地县令、寺观主人等。他们请过路的人留下诗篇,以求为本地、本寺观增光添彩。 如秭归县令繁知一听说大诗人白居易要路过巫山,就事先在巫山神女祠墙壁上用大字写上“苏州刺史今才子,行至巫山必有诗”,目的是请白居易留诗。六、题画之诗 诗人在绘画作品上面题诗,画旁有诗,诗旁有画,诗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画以诗名,诗以画名。 如韦庄的《金陵图》就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而发,挥笔在画上题诗。唐代诗人“发表”诗作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唱和诗、分题赋诗等。 更有趣的是,道士诗人唐俅把自己的许多诗装进一个大葫芦里,放入河流中漂走,让更多的人读到他的诗。唐朝时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诗人也曾印过诗集,如白居易就曾印过一份,但印数很少,很难广为传播。 大体上,古诗词传世靠的是以下几个手段: 一、刻石。比如各个地方名胜的墙壁、山石,很多都有诗词家的笔迹。 二、诗集。诗人不一定都是穷困潦倒的,比如晏殊、纳兰容若等,写的诗词就自己出诗集了。 三、口传。就像唱歌不一定要看着歌词才会唱,可能就是听别人唱来唱去自己就会了。 四、后人点评整理。比如王国维就最爱干这个事。 把诗词整理到一起,添加自己的感想。 五、野史小说。 在某小说里,忽然出现一首。 4.唐诗宋词后世通过什么方式流传至今诗词著作流传下来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它本来就是刻在石壁、鼎上,想要让它磨灭还是比较困难的,比如说韩愈他去爬了华山,真的在山上被吓尿,从此再也不登华山,于是题诗一首刻在华山,今天都能看到——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 第二,责任感爆表的人去收集修书,说到现在为什么能看到唐诗,其实应该感谢这个人,大明天启年间这个叫胡震亨的中年人,决定辞官回家,编一本最全的《唐诗》,他不但收录诗歌,还编写诗人自传,从藏书阁到书信到手记,统统都翻出来编撰。最终,10年时间,一千零三百卷的《唐诗统签》问世了,他还又花了7年时间编撰了《李诗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口口相传,言传身教。三岁小儿都知道背三字经,人人都知道李杜诗篇好光焰万丈长,哪怕就是换了朝代,依然会被这些文化所折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