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酒泉子 潘阆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2。 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3分)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首句,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经常回忆起西湖的景色,那时每天都爬上高楼,凭栏向远处眺望,三三两两的钓鱼船,停在湖面上。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 接下来一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过片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上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 “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上片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2分);作者抓住了边陲景物的特点来描绘,使整个画面具有苍凉悲壮的色彩(3分)2。 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2分),比如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进行丰富联想并赋予人的多情与期待(2分),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2分)。 【解析】1。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通过边城、烽火等可知是战地,秋到、暮云则加重了边地的悲凉气氛。 答题的关键点:“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通过边城、烽火等可知是战地,秋到、暮云则加重了边地的悲凉气氛。 答题的关键点:“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泊白沙渡 真山民日暮片帆落,“邀”邀请,这里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月在天上,影落船中,就好像是诗人邀来同眠似的,充分写出来诗人夜泊沙渚、望月怀人、倍感思家的孤寂之情。(5分)2。 情感:思家之情和亡国之痛。 (1)融情与景(借景抒情)。 诗歌的前六句通过描写“日暮”之景,渲染出了一种空寂、苍茫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念家而不得归的落寞与怅惘之情。(2)直抒胸臆。 诗歌的后两句直言诗人的“离怀”和想家的孤寂情怀,再听到“不如归去”的杜鹃声,更令人难堪,暗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寄寓亡国之痛。 (6分)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这一联诗和首联如出一辙,而这两句还多了王维“渡头余落日”的意境,且不直接出现“愁”字,也显得更为含蓄。 颔联抒发了诗人决不仕元的民族气节。 故人云,从鸥鸟游者,必置身江湖,且无机心;而“邀月”与李白之痛饮则大相径庭。 诗人与鸥为邻,与月为友,必然与世隔绝,远离异族的政权,这与陶渊明、孟浩然的隐逸生活有着霄壤之别。颈联写诗人难眠的不平之心。 漆黑的夜晚,虽有灯火,却远在舟外,并非“江枫渔火”;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必然涛如雷鸣,诗人不只是一般的“对愁眠”,难眠的诗人自然是思潮翻滚,忧心如焚。 “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何苦劝人归”,“杜鹃休向耳边啼”,“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些前人写杜鹃的名句,共同熔铸成“况复听杜鹃”的意境,只是真山民写得更委婉、更隐晦,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御街行·秋日怀旧宋1.作者抓住秋夜、秋声、秋色和秋月等,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秋思。 从夜静叶落写起,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又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 (意对即可)2.作者写出了酌酒垂泪的愁姿,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肠已愁断,酒无由人,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枕头斜倚,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这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 (意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闺中念远怀人词。 首句以“红叶黄花秋意晚”起兴。“红叶”即枫叶。 “黄花”即菊花。意思是说,秋意已晚,遍是红叶黄花,(我)多么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 这里,写闺中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其中,“晚”,暗示别离之久。 交代了时间,不仅营造了抒情氛围,也暗示了相思的情感基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就”即就着,也就是“依照现有情况或趁着当前的便利而为”。 意思是说,流不完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就着用它来研磨香墨。上片已经说了书信不知寄到那里,可是下片中还是写道“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词人以此表明了闺中人一片痴情难以解脱。 接着写道:“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渐渐写到别后内心的情思,情到深处是个痴,红笺也为这痴情而失去了红色的光泽。 这里,为了表现闺中人的痴情,词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物抒情,物我交融,把闺中人的感情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可以说,“泪”、“墨”、“笺”几个意象相融合,浑然一体,不但提高了词作的审美意境,而且表现出闺中人痴痴不倦,情深意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西江月•黄陵庙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小题1】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每点1分,共3分)【小题2】(2)达观、豪迈的胸怀;(1分)例如“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两句,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使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2分)(结合诗句分析时一定要作具体分析,不能架空得出结论,言之有理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考核词的流派的题目,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代表人物分别为苏、辛柳、李。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情感的分析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诗歌的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采桑子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C2。①借景抒情。 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②衬托。 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回衬托人未回。③拟人。 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4分,答对两点即满分)【解析】1。 上片四句,三层抒发,层层推进,一层比一层紧迫。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明确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及修辞等,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如拟人、比喻、夸张等。 本诗中选用夜月、大雁、高楼等意象,景中含情,用拟人等修辞表达时光易逝,岁月如刀。 。 8.怎样读宋词现代文阅读我个人认为,学文言文重在多读,多记. 读的多了知识面广,记得多了想要理解自然不在话下. 记得时候分选择记忆和全部记忆. 选择记忆主要是记 这几种: A 名言警句 B 一词多意 C 前朝典故 D 特殊手法 E 特别代词 F 特殊句式 A和B 可以自己买书去看,学. 前朝典故大致可分 人物典故 和 故事典故 两类 比如:张旭 的《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岁流水, 洞在清溪何出边? 这首诗就运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 是 故事典故. 再如:王昌龄 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始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就运用了 飞将军 李广的典故. 是人物典故. 特殊手法 比如 互文. 互文也分 一句互文 和两句互文. 请看例子:一句互文 / 主人下马客在船 并不是说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而应该这样理解,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来到了船上. 两句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