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70首学生读书笔记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读书笔记 我爱读古诗,语文月里,我把《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都背会了。妈妈夸我更懂事了,我每天放学回家就照顾妹妹,这是因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感到爸爸妈妈的关心是无微不致的,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真是比山高,比海深,我们做儿女的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完的,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孝敬父母。 老师夸我学习更认真了,这是因为“百川东到海,何时利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诗句,让我感到时间是多么的宝贵,它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如果小时候浪费时间,到老了什么也没学成,后悔也来不及了。 小朋友,你们也快加入到读背古诗的行列中来哦。 2.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课后笔记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极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唐诗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座艺术宝库。 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时期,诗人辈出,群星灿烂,涌现出一批在诗歌创后上有卓越成就,举世闻名的大诗人。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培育和开拓了诗歌园地,出现了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蔚为大观的空前繁荣景象。 唐诗的思想内容精深博大,是艺术的创新,意境的深隽,韵律的精严,语言的锤炼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是中国文化传统不可多的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3.寒食古诗的笔记寒食-韩翃(唐)春潮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译文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升起在皇庭贵族的宫里。注释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3、蜡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4、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5、斜:音“霞”。 简析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 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作者简介 韩翃,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4.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500字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 它就是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 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 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 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 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 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