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泉的诗句赏析

1.带泉字的古诗词

泉眼无声惜细流。——宋 杨万里 《小池》

水泉冷涩弦凝绝。——唐 白居易 《琵琶行》

熊咆龙吟殷岩泉。——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紫泉宫殿锁烟霞。——唐 李商隐 《隋宫》

泉听咽危石。——唐 王维 《过香积寺》

羲和自趁虞泉宿。——唐 李商隐 《乐游原》

树杪百重泉。——唐 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

暮已归下泉。——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心与岩泉静。——宋 陆游 《即事》

引泉北涧长浇竹。——宋 陆游 《秋思》

疏泉洗石夸身健。——宋 陆游 《秋思》

橐泉梦断沈郎愁。——宋 陆游 《无题》

午漱石泉洁。—— 宋 陆游 《杂感》

冷笑托根泉石。——元 王冕 《梅花 其三》

2.山水的诗句并赏析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南谷,在永州乡下。此篇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色。

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 诗人清早起来,踏着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

第一句点明时令。杪(miǎo),末也。

“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色,同时也说明了是早晨,为“秋晓”二字点题。

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

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象是快枯竭了似的。

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景象。四句诗,处处围绕着一个“荒”字。

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

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篇多写静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

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

这虽然是一首五言古诗,但中间两联对偶工整,如“黄叶”对“荒村”,“溪桥”对“古木”,“寒花”对“幽泉”。这种句式,可以看出它受律诗的影响。

古诗中对偶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形象的深化,也有助于激化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唐人写古诗,往往采用律诗句式,也可能与此有关。

3.怎样赏析诗句峰上有泉分派

“峰上有泉分派,如一幅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是出自唐·欧阳询等辑《艺文类聚·衡山条》引盛弘之《荆州记》语。

派:水的分流。绢:一种很薄的丝织物。

这几句大意是:芙蓉峰上)有飞泉分流而下,像一幅洁白的素绢,把青翠的山林分映开来,从峰顶直注山底。 这是盛氏《荆州记》中描述衡山芙蓉峰的一段话:“衡山有三峰极秀。

一峰名芙蓉峰,最为竦桀。自非清霁素朝,不可望见。

~。”盛弘之是南朝·宋临川王侍郎,他的《荆州记》对南国山水多有精彩的描述。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终生并未涉足江南,《水经注》中最富文学价值的江南诸水的生动描写,有很多都是直接摘引盛氏地记之文。盛弘之的《荆州记》对中国山水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描写衡山芙蓉峰的悬泉飞瀑,风景如画。后世作者写泉瀑的诗文很多,盛氏妙文对于他们恐不无影响。

4.李白带泉字的古诗

《幽涧泉》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

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飗兮万寻。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

木而长吟。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乃缉商缀羽,

潺湲成音。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幽涧泉,

鸣深林。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游南阳清泠泉》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5.怎样赏析诗句板桥人渡泉声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是出自唐·顾况《过山农家》。

这两句大意是: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小桥,淙淙的泉流声不绝于耳;来到农家的时候,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鸡鸣咯咯,似在欢迎来客。 诗句表现访问山农的情形。

首句截取山行途中一景,句中没有出现“山”字,只写出与之相关的板桥、泉声等,山行环境立即出现在眼前。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

次句表现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新鲜感觉,茅檐点缀以鸡鸣,使深山的农舍充满了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名句可供表现淳朴的农家风光时借用。

6.山水的诗句并赏析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南谷,在永州乡下。此篇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色。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

诗人清早起来,踏着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第一句点明时令。杪(miǎo),末也。“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色,同时也说明了是早晨,为“秋晓”二字点题。

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象是快枯竭了似的。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景象。四句诗,处处围绕着一个“荒”字。

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篇多写静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

这虽然是一首五言古诗,但中间两联对偶工整,如“黄叶”对“荒村”,“溪桥”对“古木”,“寒花”对“幽泉”。这种句式,可以看出它受律诗的影响。古诗中对偶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形象的深化,也有助于激化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唐人写古诗,往往采用律诗句式,也可能与此有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