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1、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2、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 3、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2.有关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1、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 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 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2、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3、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扩展资料: 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 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 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 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曲。 3.【关于宋词元曲的小知识】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馀、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4.唐诗宋词元曲的小知识 赏析诀窍一言以蔽之:诗人(作者)通过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个东西就是诗人寄托感情的世间万事万物,我们称之为意象;方式就是诗人在表达这种感情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一般包含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等 还有就是艺术手法:常见的包括渲染、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联想想象等。至于什么样的感情那就要根据诗歌内容决定,一般要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和tA的人生经历,这一点可以在诗歌下面的注释中得到信息。常见的感情有:忧国忧民、游子思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思妇盼归、怀古伤今、伤春惜春、感叹时光流逝等等。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过程,需要集合多方面的知识来完成。 5.宋词与元曲有什么区别词: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代的词最兴盛,所以文学史上有“唐诗”和“宋词”之称。 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词大致可分小令、中调和长调。 元曲: 是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体裁之,它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区别 : 1.宋词的限制太多,元曲是很活的,像是一个"亮"字,随便一放在句尾,不需要旋律,光是字面上,就有它的音乐性。 2.格律式也有很大的区别。 6.带答案的唐诗宋词元曲知识问答题填空和判断题都行《诗经》是我国什么主义的开创始祖/杜甫的什么诗人(现实主义)《离骚》是我国什么主义的开创始祖/李白是什么诗人(浪漫主义)词的别称是什么 (长短句 曲子 曲词 乐府 乐章 琴趣 诗余)青玉案是词的什么(词牌名)大李杜是指谁和谁(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是指谁和谁(李商隐和杜牧)唐宋八大家是谁(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韩愈、柳宗元提倡了什么运动(古文运动)元曲即什么(元代戏曲).括号内为答案.发现 引出了很多问题来着 范围貌似变广了。 7.以唐诗宋词元曲的有关知识为基础出一些问答题一.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有助于更好地鉴赏诗词曲,对高三上学期的选修课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诗词曲的有关基础知识,诗歌的平仄。 三.教学过程 一.诗的分类 (1)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说理诗包含在抒情诗中。 (2)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还有歌谣、民谣)。 (3)与其他体裁结合,又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 (4)按内容的特点分,可分为寓言诗、童话诗、爱情诗、讽刺诗。 (5)中国的诗歌,按历史发展(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还可以分为新诗和旧体诗(包括古体诗、近(今)体诗即格律诗、宋词、元曲)。 二.诗歌的特点 四性: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三.关于律诗的排序及押韵 1.平仄格式(一般归为两类,即首句押韵和首句不押韵两种) (1)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3)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双句押韵,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律诗除首尾外各句都应对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律诗的最起码的要求。 3.押韵的字(双句的最末一个字)一般用平声韵(少数用仄声韵),一般以“阴平、阳平”(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声,余为仄声。 4.平仄相反叫“对”(指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同叫“粘”(指第二句和第三句)。即: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对(反),如第一句(出)和第二句(对);第三句(出)和第四句(对);对句和下一句平仄相同,一句之中平仄既相重又相间。 5.押韵(韵脚):双句的最末一个字。律诗八句的叫法:首、颔、颈、尾。 6.不能犯“三平调”(即一句之中最后三个字不能连用平声或仄声);不能犯“孤平”(即一句之中不能没有两个平或仄字联在一起)。 7.绝句第三句不押韵,律诗的“一三五”句的最后一个字不能与本诗同韵(即全诗为平声韵,那么“一三五”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如全诗为仄声韵,那么“一三五”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8.绝句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先写物再引出中心。 四.关于词的一般知识 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用的。 后来词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2.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 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3.宋词有两大流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主的豪放派,其作品表现出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主的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题材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4.判断某一首词,要根据其风格及其词牌的格式去判断。 五.元代戏曲 元曲:分为散曲(清唱)和杂剧(可以演出)。 1.散曲:分为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和套数(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每一套数都一第一首曲子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套数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 散曲是唱而不演的曲) 散曲有宫调名(乐调),表示曲调声音高低的音乐名词;有曲牌名(曲谱),以“本宫调”第一支曲子的曲牌作为“曲牌名”;还有标题,概括了“套曲”的中心内容。 2.杂剧(可以演出):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由科、唱、白组成,角色名有:旦、末、净、丑、外、卜儿。 每一折戏必须同一宫调,一个宫调由多个曲牌名组成。 一般是四折一楔子。元杂剧有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 8.关于宋词,元曲的知识的资料唐诗宋词元曲精选[共赏]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蜀道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李白.劳劳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唐.李白.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唐.李白.北风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唐.李白.清平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黄鹤楼)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别董大)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唐.高适.封丘县)今夜偏知春意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唐.杜甫.月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阳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唐.杜甫. 不见)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旅夜书怀)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唐.杜甫.赠花卿)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唐.杜甫.恨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兴)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 9.诗经、元曲、唐诗、宋词的基本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幽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之翼,楚楚衣服。 心之忧矣,於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 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 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阳春曲(题情) -- 白朴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你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 阻越情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悲陈陶》--杜甫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宋词介绍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词有词牌。 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词牌的来历,大约有下面三种: 一、本来是乐曲名称。词的前身是配曲的歌,如菩萨蛮,相传是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