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该怎样作古诗【如何写作古诗】 第一 诗词的格律,近体诗的格律是很容易讲清楚的。绝句或者是律诗,第一个原则必须是押平声韵,韵脚的字一定是平声的,转化成我们现代汉语来说,基本上相当于第一声和第二声。 第二 每一句当中的平仄声字是相间的,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其实,近体诗--绝句和律诗,翻来覆去,就这么四种格律。 第三 要掌握我们现代汉语里面,哪些字是平声,哪些是上声,哪些是去声,尤其是我们现代的普通里面已经消失了的入声,入声已经分配到现在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里面去了,所以我们学写近体诗的朋友,一定要把所有的入声字,尤其是常见的入声字,要有足够的熟悉和了解,建议大家从韵律的书,或者直接从网上找到入声字,看看哪些是常用的入声字。 第四 要追求的就是诗的最高境界--立意。你的立意是不是与众不同,是不是能够推陈出新,那这是评价一首好作品和一首平庸的作品的最高标准,或者最高的区别了。 【古诗】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2.【应该怎么做【诗词赏析】的题诗词赏析的题应该怎么下手,从哪些一、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二、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 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三、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四、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 江 楼 感 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五、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六、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 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 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七、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 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八、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 3.如何作唐诗宋词.你怎么作都作不了唐诗宋词了 只有在唐朝才能作唐诗 只有在宋朝写的才叫宋词 在明朝作诗就只能作明诗了 在清朝写词就叫清词了 现在都2011年了 你要作也只能作“新世纪诗词”了 以上是开玩笑 怎样作古诗词,是一个既简单又不太简单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只针对古诗词的结构进行解说,希望广大爱好古典诗歌的朋友能从中获益。 一、诗体 关于诗歌的种类,问题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是根据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书中说法简要讲讲。 古代诗歌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近体诗以外的古典诗歌通称古体诗。律诗只能押平韵,古诗则还可以押仄韵。 古代诗歌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都分为五言诗,七言诗。 这是古典诗歌的基本结构,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这和古诗的“节奏”有关,至于古诗节奏是什么,会在以后的章节中讲到。古风按字数分为五古、七古。 律诗也可分为五律和七律。律诗中也有长篇,称为排律。 除了五言、七言之外,古诗还有杂言体。杂言指长短句杂在一起,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就是杂言。 杂言诗歌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这是习惯上的分法,没有什么理论根据。 古代诗歌还有一种绝句,过去把绝句算为律诗,但根据北师大的王力教授和楮斌杰教授的说法,作为五言四句体的绝句,应该比律诗的起源更早,所以绝句单独算一类,既包括古绝也包括律绝。 为什么叫绝句,明吴呐〈文章辩体〉引〈诗法源流〉说:“绝句者,截句也。”也就是说绝句是把诗歌的开头、结尾或者中间部分截取后的诗。 但是,绝句的本质是一种五言或七言四句诗体。 二、律诗 而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产生与初唐,一般认为他们的开创者是初唐人沈诠期和宋之问。 为什么律诗比较难做却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呢?这是因为此前古代中国的诗歌,从〈诗经〉到乐府诗歌都是合乐的,有音乐伴奏。但后来诗歌逐渐脱离音乐,这样它只能依靠自身解决音乐中的节奏和抑扬顿挫之美,这也就只能靠汉语本身的声调变化来解决了,这是律诗出现最根本的原因。 律诗的发展有两源,一是对仗的盛行,二是声调的发展。正常情况下,做好律诗肯定就可以做好古诗,所以,写古典诗歌都先丛律诗开始。 由于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很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的特点,按照前人分析,有六大要素: 1、整:每句字数整齐,或五言,或七言。2、俪:要求在诗歌中使用骈俪,即使用对仗。 2、叶:指奇偶两句的平、仄是依次相对的。4、韵:指古诗只能押平声韵。 5、谐:是指全篇的平仄有较严格的规定。6、度:指全篇文字是一定的。 实际上,律诗最重要的,按照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的说法,只有四个关键: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律诗每两句称为一联,其开头两句称为首联,中间两句称为颔联,下面两句称为颈联,最后一句又称尾联。 2、只能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包括句与句的平仄,都有严格的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首先你要有一定的诗词理解能力。 平时要多看一些古诗词,文言文之类的。 写诗要注重平仄,押韵,对仗等。 所谓押韵,是把同一韵部,也就是同一韵母组成的字,放在诗的固定位置上,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在绝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处,即押在句末一字上。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韵脚就是“光”、“霜”、“乡”。绝句中的第三句最后一字必须是仄音的。 押韵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要素。从上古的<<诗经>>、<<楚辞>>,到定型的唐诗,一直到今天的诗歌,都是要讲押韵的。 没有和谐的音韵,吟咏起来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旧时韵书“平水韵”,但该诗韵有107个韵部,使用不易,因为分韵太窄;也可用新韵,即以普通话语音来押韵,韵目只有18个韵部。 正格绝句,平起首句不入韵和仄起首句不入韵,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韵即可;别格绝句,平起首句入韵和仄起首句入韵,必须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韵,以构成和谐而美妙的音乐性。 平仄,是声调的讲究。 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简单地说就是平声是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仄声就是三四声。 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 1、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咏树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深居沃野枝繁茂, 平平平仄仄, 岸边风拂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叶千张似玉雕。 仄仄仄平平。 雀跃树枝头。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本是同根同血脉, 仄仄平平仄, 放鸭河中漾,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何飒飒起风涛。 平平仄仄平。 清波荡小舟。 2、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夜思 包德珍·新春絮语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心随意弄迷离, 平平仄仄平, 吟虹出远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费苦思。 仄仄仄平平。 兰水一诗泉。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未必风涛初识我, 仄仄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