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潘鼎坤唐诗宋词视频

1.93岁教授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火了,他的一句

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

“三尺讲台,只为传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

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潘鼎坤便与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直至90岁高龄,依然在为大学生做“我爱微积分”等专题讲座。

在他的讲述中,枯燥的数学原理变得生动鲜活:他用“以猪寻猪”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的奥妙,还会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这一次,潘教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 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

从小念私塾、熟悉诗词格律的他,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诗词时,常会皱起眉头,“平仄都不对”。为了讲好课,潘教授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讲稿写了厚厚一沓。

自嘲“班门弄斧”的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强大“后盾”——《中文大辞典》。他将《中文大辞典》中关于诗词格律的内容进行了“翻译”,用毛笔誊写了绝句、律诗平起式、仄起式的写法, 在可以不严格遵循平仄规律的地方都画上了红圈。

“其实,数学与诗歌具有相似性。”在潘鼎坤看来,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

数学表达自然规律,诗歌表达人的意志情感,“两者都很抽象,但都表达得十分深刻、准确简洁,而且都强调对称美”。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蓝色中山装,一只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还有一口略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5月16日下午,拄着拐杖的潘教授刚走进能容纳百余人的教室,便迎来了热烈掌声。

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他始终站在讲台上,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不用麦克风,中间不休息,没喝一口水。

四块黑板擦了写、写了又擦。记不清讲稿内容时,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没有人主持开场,预定时间里,他讲完了全部内容。

讲座结束,慕名前来的师生围在了老教授身边。他们中,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车从另一个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

“老师的课,传达着浓浓的师者情怀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一名青年教师说。

“我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每月都领退休金,不干点什么,‘一把火’烧了挺可惜的。”一次辅导讲座上,潘鼎坤对学生说,“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也是最留恋的地方。

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

2.93岁数学教授潘鼎坤讲授律诗对联火了

近日,一段老教授讲解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引发热议。

这位老教授名叫潘鼎坤,今年已经是93岁的高龄,视频中的他虽已白发苍苍,但声音依然铿锵有力。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理学院,潘鼎坤已经教了一辈子的高等数学。

5月24日,他对记者说,虽然自己教的科目是数学,但因为从小受到私塾文化的影响,一直对中国诗词抱有浓厚的感情,在数学课上,他还曾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来为学生们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尽管已经是93岁的高龄,潘鼎坤的讲座仍然没有邀请助手,第一节课,他独自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

在潘鼎坤看来,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类诗歌鉴赏的书籍都仅仅是向学生们解释了诗歌的基本含义,诗歌的写作规律这个“核心技术”没有传授给学生。记者问到,您现在年纪也比较大了,家人是否支持你继续给大家讲课?潘鼎坤表示,我的儿女都很孝顺,他们怕我出事,所以我跟他们说,我不会出事,你们别怕。

对我来说,现在多讲一节课,我就感到特别有意义,我感到这是可以延年益寿的。我觉得不上课,我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了。

我站在讲台上,就觉得很有活力。

3.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

近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间能坐百人的阶梯教室里,一位满头银发,身着蓝色中山服的老人站在讲台上讲授着律诗和对联……这段视频在微博、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广大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先生的敬意。这位年过九旬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

5月24日下午,记者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见到潘鼎坤教授时,他依然身着视频中那件已穿了多年的蓝色中山装,说话带有江浙口音。说起他喜爱的诗词、对联,便打开了话匣子。

这一次,他为什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潘老说,他出生在浙江缙云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念私塾、熟悉诗词格律,当他看到一些刊物上登载的诗词“平仄都不对”,时常感到忧虑。

“决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要把这些中国的优秀文化好好传承下去。”于是便萌生了做一次有关诗词和对联的报告的想法,为了讲好这次课,他准备了好几个月,认真地查阅了不少资料。

5月16日下午,当潘鼎坤教授拄着拐杖刚走进教室,便传来了热烈的掌声。近两个小时的讲座,潘鼎坤始终站在讲台上,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戴麦克风,中间没有休息。记不清讲稿内容时,他会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听讲座的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车从另一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

“老教授的课传递着浓浓的师者情怀,传递着浓浓的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痴爱,传递着浓浓的对三尺讲台的不舍之情。”一名青年教师感触颇深。

自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潘鼎坤教授就与三尺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

“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我上大学时印象最深的是大学国文课结业考试的题目为‘论数学与诗歌的关系’,这个题目让我思考一生。所以,要让数学课生活化,生动化,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富有哲理、有用、不难学。”潘鼎坤说。

大学的数学课总体比较抽象,可潘鼎坤却能把实际生活中某些具体现象用数学来解释,一下子就让枯燥的数学课变得鲜活亲近。他也常把数学课里的原理应用到生活中,既解决了难题,又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

虽然年事已高,他还依然为大一、大二学生做“我爱微积分”“震撼人心的微积分学——它真的很酷”等专题讲座。

“作为教师就是应该全心全意地给学生把课讲好。听优秀的老师讲课,学生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感到听课是件十分快乐的事,是一种享受。”潘鼎坤说。他回忆起自己上大学时,有一位讲授《中国通史》的周老师,讲课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他以后的从教生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潘老说,自己虽然已经年过九旬了,但每月都领退休金,不干点什么,觉得挺可惜的。还能给学生讲讲课,就觉得活得有意义。

“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最留恋的地方。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在一次辅导讲座上,潘老这样说道。

4.请教唐诗宋词.苏东波<;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 爱问知识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

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

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

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

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

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 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

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

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5.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

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

“三尺讲台,只为传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

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潘鼎坤便与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直至90岁高龄,依然在为大学生做“我爱微积分”等专题讲座。

在他的讲述中,枯燥的数学原理变得生动鲜活:他用“以猪寻猪”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的奥妙,还会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这一次,潘教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 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

从小念私塾、熟悉诗词格律的他,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诗词时,常会皱起眉头,“平仄都不对”。为了讲好课,潘教授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讲稿写了厚厚一沓。

自嘲“班门弄斧”的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强大“后盾”——《中文大辞典》。他将《中文大辞典》中关于诗词格律的内容进行了“翻译”,用毛笔誊写了绝句、律诗平起式、仄起式的写法, 在可以不严格遵循平仄规律的地方都画上了红圈。

“其实,数学与诗歌具有相似性。”在潘鼎坤看来,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

数学表达自然规律,诗歌表达人的意志情感,“两者都很抽象,但都表达得十分深刻、准确简洁,而且都强调对称美”。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蓝色中山装,一只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还有一口略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5月16日下午,拄着拐杖的潘教授刚走进能容纳百余人的教室,便迎来了热烈掌声。

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他始终站在讲台上,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不用麦克风,中间不休息,没喝一口水。

四块黑板擦了写、写了又擦。记不清讲稿内容时,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没有人主持开场,预定时间里,他讲完了全部内容。

讲座结束,慕名前来的师生围在了老教授身边。他们中,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车从另一个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

“老师的课,传达着浓浓的师者情怀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一名青年教师说。

“我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每月都领退休金,不干点什么,‘一把火’烧了挺可惜的。”一次辅导讲座上,潘鼎坤对学生说,“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也是最留恋的地方。

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

6.93岁数学教授讲授律诗对联 三尺讲台,只为传承

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

“三尺讲台,只为传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

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潘鼎坤便与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直至90岁高龄,依然在为大学生做“我爱微积分”等专题讲座。

在他的讲述中,枯燥的数学原理变得生动鲜活:他用“以猪寻猪”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的奥妙,还会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这一次,潘教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 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

从小念私塾、熟悉诗词格律的他,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诗词时,常会皱起眉头,“平仄都不对”。为了讲好课,潘教授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讲稿写了厚厚一沓。

自嘲“班门弄斧”的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强大“后盾”——《中文大辞典》。他将《中文大辞典》中关于诗词格律的内容进行了“翻译”,用毛笔誊写了绝句、律诗平起式、仄起式的写法, 在可以不严格遵循平仄规律的地方都画上了红圈。

“其实,数学与诗歌具有相似性。”在潘鼎坤看来,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

数学表达自然规律,诗歌表达人的意志情感,“两者都很抽象,但都表达得十分深刻、准确简洁,而且都强调对称美”。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蓝色中山装,一只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还有一口略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5月16日下午,拄着拐杖的潘教授刚走进能容纳百余人的教室,便迎来了热烈掌声。

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他始终站在讲台上,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不用麦克风,中间不休息,没喝一口水。

四块黑板擦了写、写了又擦。记不清讲稿内容时,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没有人主持开场,预定时间里,他讲完了全部内容。

讲座结束,慕名前来的师生围在了老教授身边。他们中,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车从另一个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

“老师的课,传达着浓浓的师者情怀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一名青年教师说。

“我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每月都领退休金,不干点什么,‘一把火’烧了挺可惜的。”。

7.93岁高龄数学教授讲授律诗对联:三尺讲台 只为传承

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

“三尺讲台,只为传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

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潘鼎坤便与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直至90岁高龄,依然在为大学生做“我爱微积分”等专题讲座。

在他的讲述中,枯燥的数学原理变得生动鲜活:他用“以猪寻猪”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的奥妙,还会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这一次,潘教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 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

从小念私塾、熟悉诗词格律的他,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诗词时,常会皱起眉头,“平仄都不对”。为了讲好课,潘教授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讲稿写了厚厚一沓。

自嘲“班门弄斧”的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强大“后盾”——《中文大辞典》。他将《中文大辞典》中关于诗词格律的内容进行了“翻译”,用毛笔誊写了绝句、律诗平起式、仄起式的写法, 在可以不严格遵循平仄规律的地方都画上了红圈。

“其实,数学与诗歌具有相似性。”在潘鼎坤看来,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

数学表达自然规律,诗歌表达人的意志情感,“两者都很抽象,但都表达得十分深刻、准确简洁,而且都强调对称美”。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蓝色中山装,一只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还有一口略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5月16日下午,拄着拐杖的潘教授刚走进能容纳百余人的教室,便迎来了热烈掌声。

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他始终站在讲台上,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不用麦克风,中间不休息,没喝一口水。

四块黑板擦了写、写了又擦。记不清讲稿内容时,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没有人主持开场,预定时间里,他讲完了全部内容。

讲座结束,慕名前来的师生围在了老教授身边。他们中,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车从另一个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

“老师的课,传达着浓浓的师者情怀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一名青年教师说。

“我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每月都领退休金,不干点什么,‘一把火’烧了挺可惜的。”一次辅导讲座上,潘鼎坤对学生说,“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也是最留恋的地方。

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

8.93岁数学教授潘鼎坤讲授律诗对联火了

近日,一段老教授讲解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引发热议。

这位老教授名叫潘鼎坤,今年已经是93岁的高龄,视频中的他虽已白发苍苍,但声音依然铿锵有力。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理学院,潘鼎坤已经教了一辈子的高等数学。

5月24日,他对记者说,虽然自己教的科目是数学,但因为从小受到私塾文化的影响,一直对中国诗词抱有浓厚的感情,在数学课上,他还曾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来为学生们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尽管已经是93岁的高龄,潘鼎坤的讲座仍然没有邀请助手,第一节课,他独自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

在潘鼎坤看来,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类诗歌鉴赏的书籍都仅仅是向学生们解释了诗歌的基本含义,诗歌的写作规律这个“核心技术”没有传授给学生。记者问到,您现在年纪也比较大了,家人是否支持你继续给大家讲课?潘鼎坤表示,我的儿女都很孝顺,他们怕我出事,所以我跟他们说,我不会出事,你们别怕。

对我来说,现在多讲一节课,我就感到特别有意义,我感到这是可以延年益寿的。我觉得不上课,我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了。

我站在讲台上,就觉得很有活力。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