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娥眉曾有人妒一句,当中的曾”,应该读什么音以下是百度词典关于曾字的介绍,供您参考。 曾 zēng 基本字义 1。 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祖父。 ~孙。 2。 古同“增”,增加。 3。 竟,简直,还(hái ):“以君之力~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 4。 姓。 详细字义 〈形〉 1。 重。 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at-grandchildren and great-grandparents] 自此而曾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曾元时不分。 计高曾之时。 视高曾之时。 高曾时为一户者。 2。 又如:曾翁(称他人的曾祖父);曾玄(曾孙和玄孙) 3。 谦词。 犹“末” [I] 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左传》 4。 又如:曾臣(末臣) 5。 高举的样子 [high] [凤皇]曾逝万仞之上。 ——刘安《淮南子·览冥》 〈动〉 1。 “增”的本字。 增加 [increase]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下子》 曾欷?[余郁邑兮。 ——《楚辞·离骚》 2。 又如:曾思(反复思考);曾折(曾挠。 屈曲貌);曾益(增加,增强);曾巢(在高物上架巢);曾逝(高飞远去) 〈副〉 1。 乃,竟 [actually] 曾不若孀妻弱子。 ——《列子·汤问》 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 曾不惨然。 ——清· 黄宗羲《原君》 长曾不盈寸。——明· 魏学《核舟记》 2。 表示相承,相当于“则”、“是”、“就” [then] 我曾无闾里之闻,穷巷之知者何?——《淮南子》 3。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 [what]。 如:曾奈(怎奈) 〈名〉 1。 姓 2。 另见 céng 常用词组 1。 曾孙 zēngsūn [great-grandson] 孙子的儿子 2。 曾孙女 zēngsūnnǚ [great-granddaughter] 孙子的女儿 3。 曾祖 zēngzǔ [(paternal) great-grandfather] 祖父的父亲 4。 曾祖母 zēngzǔmǔ [(paternal)great-grandmother] 祖父的母亲 曾 céng 基本字义 1。 尝,表示从前经历过:~经。 未~。何~。 ~几何时。 2。 古同“层”,重(chǒng )。 详细字义 〈副〉 1。 (形声。从八,从曰。 本义未明。副词。 用来加强语气) 2。 过去发生过——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once]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唐· 白居易《忆江南》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曾不(不曾);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我曾去过杜坪乡 4。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 如:似曾相识 5。 竟,竟然;尚 [go so far as to;unexpectedly;actually;still;yet]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形〉 1。 通“层”。重叠 [overlapped] 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 ——《管子·轻重戊》 大厦曾架,拟于昆仑。——《淮南子·本经》 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2。 另见 zēng 常用词组 1。 曾几何时 céngjǐhéshí [before long;in what a short space of time;it was not long before] 时间过去不久 曾几何时他们的预言全都落空了 2。 曾经 céngjīng [have already]——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情况是以前某段时间存在或发生过的,动词后面往往有助词“过” 我曾经做过小学教师 我曾经到过北京 3。 曾经沧海 céngjīng-cānghǎi [have crossed the deep,blue sea;having seen and experienced much] 已曾经历过沧海多变的世道。 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 典出《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 元稹《离思》 注: 从全词和曾字的释义来看,赵晓兰教授的说法可能是对的。 曾字在这里似乎并不是通常解释的“曾经”,而是使用了曾字“竟”的字义。如果做曾经来解,明显地与上下两句连接不起来。 而做“竟”解,既能解释上句“准拟佳期又误”,又能解释下句的感叹“脉脉此情谁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曾经遭妒,是没有这种作用的。 原词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 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 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 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 2.93岁教授激情讲课高呼“唐诗万岁宋词万岁”是怎么回事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三尺讲台,只为传承。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先生的敬意。 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 择一事,终一生。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潘鼎坤便与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直至90高龄,依然在为大学生做“我爱微积分”等专题讲座。在他的讲述中,枯燥的数学原理变得生动鲜活:他用“以猪寻猪”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的奥妙,还会引用李煜的名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这一次,潘教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从小念私塾、熟悉诗词格律的他,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诗词时,常会皱起眉头,“平仄都不对”。 为了讲好这次课,潘教授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讲稿写了厚厚一沓。 自嘲“班门弄斧”的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强大“后盾”— —《中文大辞典》。他将《中文大辞典》中关于诗词格律的内容进行了“翻译”,用毛笔誊写了绝句、律诗平起式、仄起式的写法, 在可以不严格遵循平仄规律的地方都画上了红圈。 “其实,数学与诗歌具有相似性。”在潘鼎坤看来,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数学表达自然规律,诗歌表达人的意志情感,“两者都很抽象,但都表达得十分深刻、准确简洁,而且都强调对称美。” 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蓝色中山装、一只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还有一口略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5月16日下午,拄着拐杖的潘教授刚走进能容纳百余人的教室,便赢来了热烈掌声。 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他始终站在讲台上,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用麦克风,中间不休息,没喝一口水。四块黑板擦了写、写了又擦。记不清讲稿内容时,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没有人主持开场,预定时间里,他讲完了全部内容,就如同平常的一次上课下课。 讲座结束,慕名前来的师生围在了老教授身边。他们中,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车从另一个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 “老师的课,传达着浓浓的师者情怀和 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一名青年教师告诉记者。 “我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每月都领退休金,不干点什么,‘一把火’烧了挺可惜的。”一次辅导讲座上,潘鼎坤面对学 生说,“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也是最留恋的地方。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 3.三衢道中的一首宋词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资料: 曾几(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属江西)人,后徙河南洛阳。在吏部考试,列优等,赐太学上舍出身,为校书郎。后出任应天府(今属河南)少尹,庭无留讼。高宗朝,历官江西、浙西提刑,后因得罪秦桧被免职。任广西运判,固辞。侨居上饶(今属江西)茶山寺。秦桧死,再起为浙西提刑,知台州(今属浙江)。后任秘书少监,奉旨修《神宗宝训》,书成,权礼部侍郎。孝宗隆兴二年(1164)辞官。 曾几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以杜甫、黄庭坚为宗。”陆游又在《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近尝示诗》中称他“律令合时方帖妥,工夫深处却平夷。”魏庆之《诗人玉屑》说他学于韩驹,所以后人也把他列入江西诗派。 曾几(几)诗多属抒情谴兴、唱酬题赠之作,风格闲雅清淡。五、七律讲究对仗自然,气韵舒畅。古诗如《赠空上人》、《东轩小室即事五首》、《春晴》,近体诗如《寓居吴兴》、《食淮白鱼》等,于写景咏物之中流露出渴望收复中原之情;《苏秀道中大雨》写秋雨给农家带来的喜悦,也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系《永乐大典》中辑录。有武英殿聚珍版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4.唐诗宋词/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回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返回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返回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返回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返回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返回 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返回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返回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返回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返回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返回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返回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返回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返回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返回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返回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返回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返回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返回 玉台体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返回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返回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返回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返回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返回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返回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返回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返回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返回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返回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返回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返回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返回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返回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返回 春宫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返回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返回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返回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返回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返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返回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返回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返回 寒食 韩雄(左)羽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返回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返回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返回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返回 宫词 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返回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返回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返回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返回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返回 赠内人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返回 集灵台二首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