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体例

1.古诗十九首体例是什么

《古诗十九首释》的体例先是原文,然后注解,接下来就是释文,释文是重点。像《行行重行行》中,释文讲“诗中引用《诗经》《楚辞》,可见作者是文人”,又说“‘生别离’和‘阻且长’是用成辞”,“‘浮云蔽白日’也是个套句”,“本诗有些复沓的句子。如既说‘相去万余里’,又说‘道路阻且长’,又说‘相去日已远’,反复说一个意思,但颇有增变。……这些回环复沓,是歌谣的生命;许多歌谣没有韵,专靠这种组织来建筑它们的体格,表现那强度的情感。”读起来,完全是闲适的语体文,入微入里,不紧不慢,释典、释事,恰到好处。

吴小如感叹到:“当年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先生都撰写过分析《古诗十九首》的文章,他们不仅讲出了原作的精彩处和本人各自的体会,而且文章本身就像一首抒情诗,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才是讲析古典诗词最理想的成就。”这应该是比较公允的看法。

依附于经典的注解刊行于世的不乏其书,而独立于经典,让释读经典的语体文字成为经典却不多见,《古诗十九首释》做到了。可惜直到朱自清去世前的六年间,都没有补全剩下的十首,终成憾事。倘若假以天年,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十九首,或许还有更多让人怦然心动的语体文学术佳作。

2.古诗十九首体例是什么

《古诗十九首释》的体例先是原文,然后注解,接下来就是释文,释文是重点。

像《行行重行行》中,释文讲“诗中引用《诗经》《楚辞》,可见作者是文人”,又说“‘生别离’和‘阻且长’是用成辞”,“‘浮云蔽白日’也是个套句”,“本诗有些复沓的句子。如既说‘相去万余里’,又说‘道路阻且长’,又说‘相去日已远’,反复说一个意思,但颇有增变。

……这些回环复沓,是歌谣的生命;许多歌谣没有韵,专靠这种组织来建筑它们的体格,表现那强度的情感。”读起来,完全是闲适的语体文,入微入里,不紧不慢,释典、释事,恰到好处。

吴小如感叹到:“当年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先生都撰写过分析《古诗十九首》的文章,他们不仅讲出了原作的精彩处和本人各自的体会,而且文章本身就像一首抒情诗,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才是讲析古典诗词最理想的成就。”

这应该是比较公允的看法。 依附于经典的注解刊行于世的不乏其书,而独立于经典,让释读经典的语体文字成为经典却不多见,《古诗十九首释》做到了。

可惜直到朱自清去世前的六年间,都没有补全剩下的十首,终成憾事。倘若假以天年,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十九首,或许还有更多让人怦然心动的语体文学术佳作。

3.我国古诗的体裁分为哪4种

古诗的体裁

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最早的两部诗歌集,创作时期都在先秦,之后成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也有诗经体与楚辞体(骚体)的说法。

相比之下,诗经相对遵守形体规范,而楚辞则较少拘束,从手法上来说,诗经偏于情景交映、婉转表达、比喻描写等,而楚辞的想象力相对更加丰富,思想自由,常常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诗经》的作者基本都已不可考,按照配乐的内容被分为风、雅、颂三种类型,其常见的创作手法又有赋、比、兴三种。《楚辞》中的著名作者则有屈原和宋玉。

《诗经》的代表作是国风一类,而《楚辞》的代表作则是《离骚》,所以后世常用“风骚”指代所有的诗歌。

乐府诗

乐府诗盛行于汉朝,历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乐府的特点是配乐,所以现在留存下来乐府诗其实都是原来的歌词,其体例更多是根据乐曲的需要。较著名的乐府诗有《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邪》等。直到唐朝以后,仍然有相当多的诗人以乐府曲名创作,如李白的《关山月》、王昌龄的《塞上曲》等。

但是随着乐曲古谱的逐渐散失,古乐府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不过以歌配词的做法仍然广泛流传,成为了之后的词。由于乐府的影响力,后代也有将词称为乐府的情况,比如苏轼的著名词集就称为《东坡乐府》。

古体诗

古体诗原指唐朝以前不配乐的诗,与近体诗相对,加上乐府诗三者成为狭义上的中国古诗中的三大类别。近体诗成形以后,仍然有相当多的诗人喜欢使用古体创作,这些诗作也被称为古体诗或古风,与遵守格律的近体诗相区别。

近体诗

近体诗是南北朝时期出现、至唐朝而成熟的诗体,其特点是讲究格律,即规范诗作包括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的四方面因素。近体诗只允许五种类型,即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和排律。

词的出现与乐府息息相关,随着后者乐曲的逐渐散失,词逐渐成为配乐的诗体的主流,取代了乐府。两者间的区别首先是乐府远早于词;其次是乐府曲名、词牌名的不同;再次则是早期很多词牌的出现是为了配合原有的诗作,与乐府先有曲后有文字相反。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为了配乐而作,所以必须符合选定乐曲的格式、特点,作者并不能随意更改、创作新的乐府或词牌。

赋上承《楚辞》,最盛行于汉朝。它与诗、词最大的区别是不讲究简练,也没有字数、长短等的限制。赋词藻华丽,描写奢华,对于作者和读者的文学修养要求极高,而且赋仍然非常讲究用韵的细节,到唐朝甚至短暂出现过所谓的律赋。正是由于其强调格式形式,与骈文一样,到了唐宋时期被古文运动所反对,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也有一部分赋吸取了散文的特点,被称为文赋,虽然仍然有用韵、对仗等古赋、俳赋的手法,但是格式相对宽松,对于作者的限制较少。

骈文

骈文是另一种韵文的体裁,初期主要强调对偶,到了南北朝吸收了汉赋的特点,更开始注重用韵,体例越来越拘束,常常成为只有表面锦绣而无实质内容的作品。到了古文运动之后,逐渐失去影响力。

元曲是古代诗歌中最晚出现的形态,虽然其中仍然有用韵等成分,并且配乐,但是其中元杂剧的成就更加远远超过了散曲,实际上已经向叙述独立的故事等实际作用发展,逐渐脱离了韵文的范畴。元曲对明清的小说和各流派的民间艺术、戏曲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唐诗三百首序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能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 请以是篇验之.社会上的儿童一上学,就学习《千家诗》,因为它容易背诵,所以一直流传不衰.但它选诗太随便,好坏不分,而且只有五七言律诗和绝句两种体裁,唐宋人的诗混编在一块儿,体例没有个标准.我便从唐诗中流传的名作里挑出最重要的作品,每种体裁有几十首,一共三百多首诗,编成一本书作为家庭私塾的课本,让孩子从小学习,就算到老也照样能读,这比起《千家诗》来不是更好吗?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就拿我这本书作验证吧.。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