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古隆中的历史人物 简介 诗句 名人意识 简介最好短些气候资源 南北兼宜襄樊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里既有滔滔汉水流经,又有干冷、暖湿空气交绥,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加之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对气候要素产生明显的再分配作用,使得市内气候形成了各种类型。 境内繁多的植物、动物种类,即受惠于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全市年平均气温除高山以外,一般均在15-16℃之间,1月2-3℃,2月15-16℃,7月27-28℃,10月16--17℃。 无霜期在228-249天之间。全市热量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可以说兼备了南北气候特点。 全市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其中夏季占400-450毫米。全年降水量为107-135天。 太阳辐射较为丰富,年平均总日照时效为1800-2100小时。又由于境内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度最高、降水最集中、光照最强的季节,正是主要农作物的旺盛生长季节,故全市气候资源上的优势,极有利于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 土地资源 富饶多样襄樊市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根据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点,襄樊市全境分为三大地形区。 西部山区由武当山脉东端和荆山山脉北段组成,覆盖保康、谷城、南漳3个县的全境,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西部山区海拨多在400米以上,其中保康县境内的关山海拔2000米,既是襄樊全境最高点,又是汉江与长江的分水岭。 西部山区物产丰富,类型多样,是用材林、经济林、土特产、畜牧业等多种经营的重要生产基地。东部低山丘陵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地带以及与随州、钟祥、荆门交界地带,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0%,海拔多在90-250米之间。 丘陵以低丘为主,丘间河谷开阔,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也是重要的粮棉产区。地处西部山区和东都低山丘陵之间的中部广阔地带,属岗地平原,由襄阳,枣阳,老河口3县市的“三北”岗地和分布在汉水、唐白河、蛮河流域的冲积平原组成,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 “三北”岗地海拔在85-140米之间,沿河冲积平原海拨在90米以下。宜城市境内的八角庙海拔44米,为襄樊全市最低点。 “三北”岗地岗顶宽平,岗垄相间,起伏和缓,土层深厚,适宜农业机械化作业,是小麦、棉花、豆类、油料、烟叶的重要产地,并兼有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优越条件。汉江流城两岸河谷小平原和大面积冲积平原属江汉平原北端的组成部分,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质上乘,是水稻、小麦、棉花、牲畜、禽蛋、水产的主要生产基地。 全市土地资源的潜力还很大,其中可利用、亟待开发的荒山、荒地、滩涂尚有800多万亩,可供养殖利用的水面也很多。全市种养殖业及多种经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水利资源 优势显著襄樊市地理位置的优越,还表现在既有充沛的降水,又有众多的河流和库塘,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蕴藏量都很可观。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其中属长江水系的汉江、沮漳河两大河流流域面积为全市河流流域总面积的绝大部分。 年均径流总量85亿多立方米,正常年过境水量约400亿立方米。全市最主要的河流汉江,自丹江口水库坝下陈家港流入襄樊境内,经老河口、谷城、襄阳和襄樊市区,南出宜城市岛口村入钟祥市,境内汉江全长216公里,有30条支直接汇入汉江,流域面积1735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8%。 汉江水系条件与欧洲著名的莱茵河相当。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845座,堰塘88461口。 地下水储量也极为丰富,开掘便捷。另外,水质好是这里水资源的又一显著特点:地表水矿化度低,总硬度适中,多属软水,可广泛用于灌溉和饮用(例如境内的长216公里的汉江,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清澈如镜);地下水的矿化度一般也较低,多属中性及弱碱性水,均可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 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水资源条件。经济文化 南北交汇襄樊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襄樊是大国楚和中原周天子交往的通道。两汉至隋唐时期,从京城西安、洛阳经襄阳到江陵的驿道,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大动脉,加上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与唐白河汇合,襄阳就成了“南船”、“北马”的汇集地。 盛唐诗人张九龄写道:“江汉间,州以十数,而襄阳为大,旧多三辅之家,今则一都之会”。杜甫的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居易的诗句“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阳驿”,生动地描绘了襄樊“南船北马”、交通便利的繁荣景象。 明清以来,襄樊的商业经济辐射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在襄樊建立了山陕会馆、河南会馆、江苏会馆、浙江会馆、徽州会馆、抚州会馆、黄州会馆、福建会馆、武昌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等全国20多个地区的商业办事机构。在文化上,襄樊南北文化文汇的特点更为显著。 上古北方的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在这里汇合交流,正是“经市闹兼秦楚俗,画疆雄踞汉襄流”。这里既受到“文王化南国”的中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听歌知近楚”的南方文化风俗的深刻影响;这里既散发着孔子所祟拜的仲山甫的风范之光,又是文采风流的楚歌流传之地。 东汉末年,文化中。 二、关于古隆中的历史人物 简介 诗句 名人意识 简介最好短些气候资源 南北兼宜襄樊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里既有滔滔汉水流经,又有干冷、暖湿空气交绥,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加之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对气候要素产生明显的再分配作用,使得市内气候形成了各种类型。 境内繁多的植物、动物种类,即受惠于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全市年平均气温除高山以外,一般均在15-16℃之间,1月2-3℃,2月15-16℃,7月27-28℃,10月16--17℃。 无霜期在228-249天之间。全市热量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可以说兼备了南北气候特点。 全市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其中夏季占400-450毫米。全年降水量为107-135天。 太阳辐射较为丰富,年平均总日照时效为1800-2100小时。又由于境内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度最高、降水最集中、光照最强的季节,正是主要农作物的旺盛生长季节,故全市气候资源上的优势,极有利于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 土地资源 富饶多样襄樊市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根据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点,襄樊市全境分为三大地形区。 西部山区由武当山脉东端和荆山山脉北段组成,覆盖保康、谷城、南漳3个县的全境,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西部山区海拨多在400米以上,其中保康县境内的关山海拔2000米,既是襄樊全境最高点,又是汉江与长江的分水岭。 西部山区物产丰富,类型多样,是用材林、经济林、土特产、畜牧业等多种经营的重要生产基地。东部低山丘陵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地带以及与随州、钟祥、荆门交界地带,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0%,海拔多在90-250米之间。 丘陵以低丘为主,丘间河谷开阔,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也是重要的粮棉产区。地处西部山区和东都低山丘陵之间的中部广阔地带,属岗地平原,由襄阳,枣阳,老河口3县市的“三北”岗地和分布在汉水、唐白河、蛮河流域的冲积平原组成,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 “三北”岗地海拔在85-140米之间,沿河冲积平原海拨在90米以下。宜城市境内的八角庙海拔44米,为襄樊全市最低点。 “三北”岗地岗顶宽平,岗垄相间,起伏和缓,土层深厚,适宜农业机械化作业,是小麦、棉花、豆类、油料、烟叶的重要产地,并兼有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优越条件。汉江流城两岸河谷小平原和大面积冲积平原属江汉平原北端的组成部分,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质上乘,是水稻、小麦、棉花、牲畜、禽蛋、水产的主要生产基地。 全市土地资源的潜力还很大,其中可利用、亟待开发的荒山、荒地、滩涂尚有800多万亩,可供养殖利用的水面也很多。全市种养殖业及多种经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水利资源 优势显著襄樊市地理位置的优越,还表现在既有充沛的降水,又有众多的河流和库塘,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蕴藏量都很可观。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其中属长江水系的汉江、沮漳河两大河流流域面积为全市河流流域总面积的绝大部分。 年均径流总量85亿多立方米,正常年过境水量约400亿立方米。全市最主要的河流汉江,自丹江口水库坝下陈家港流入襄樊境内,经老河口、谷城、襄阳和襄樊市区,南出宜城市岛口村入钟祥市,境内汉江全长216公里,有30条支直接汇入汉江,流域面积1735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8%。 汉江水系条件与欧洲著名的莱茵河相当。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845座,堰塘88461口。 地下水储量也极为丰富,开掘便捷。另外,水质好是这里水资源的又一显著特点:地表水矿化度低,总硬度适中,多属软水,可广泛用于灌溉和饮用(例如境内的长216公里的汉江,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清澈如镜);地下水的矿化度一般也较低,多属中性及弱碱性水,均可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 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水资源条件。经济文化 南北交汇襄樊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襄樊是大国楚和中原周天子交往的通道。两汉至隋唐时期,从京城西安、洛阳经襄阳到江陵的驿道,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大动脉,加上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与唐白河汇合,襄阳就成了“南船”、“北马”的汇集地。 盛唐诗人张九龄写道:“江汉间,州以十数,而襄阳为大,旧多三辅之家,今则一都之会”。杜甫的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居易的诗句“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阳驿”,生动地描绘了襄樊“南船北马”、交通便利的繁荣景象。 明清以来,襄樊的商业经济辐射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在襄樊建立了山陕会馆、河南会馆、江苏会馆、浙江会馆、徽州会馆、抚州会馆、黄州会馆、福建会馆、武昌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等全国20多个地区的商业办事机构。在文化上,襄樊南北文化文汇的特点更为显著。 上古北方的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在这里汇合交流,正是“经市闹兼秦楚俗,画疆雄踞汉襄流”。这里既受到“文王化南国”的中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听歌知近楚”的南方文化风俗的深刻影响;这里既散发着孔子所祟拜的仲山甫的风范之光,又是文采风流的楚歌流传之地。 东汉末年,文化中心南移,。 三、关于赞美襄阳的诗句唐代诗人描写襄阳景物的诗襄樊市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宣传襄樊,要像山西宣传祁县晋商一样,突出自己的独特之处,从旅游的角度来说,突出襄樊的历史文化内涵,宣传文化名人笔下的山水景物、城市风光,最能体现它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在的“襄樊”,是古代“襄阳”、“樊城”之合称,而古时建制以“襄阳”为行政区域名。“襄阳”不仅是军事重镇,更以古典的城廓、美丽的山水而成为文人墨客描述赞美的对象。 仅在唐代诗歌中,就有几位诗歌大家吟咏过襄阳的城、城外的山、襄江的水,留下了精妙的佳句。如初唐诗人杜审言的《登襄阳城》“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诗中表现了秋天登襄阳城所见的整体观感,写出了楚山、汉水的磅礴气势和习池奇异的风光。、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人物王维写了《汉江临眺》,描写了襄江惊天动地的波涛映影的郡邑、似有似无的襄阳的山色,那“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名诗流芳百世。与王维并驾齐驱、同为唐代山水诗泰斗人物的襄阳本土诗人孟浩然的诗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襄阳的鹿门山、鱼梁州、岘山、万山等风物景点。 如《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与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已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诗中可见鱼梁州与襄阳一带的景物,点缀着归村人影的平沙远渡、象一弯新月的江畔小舟、鹿门山的烟树、庞德公松径下的月光。表达的是诗人的怀慕隐逸之幽情。 再如《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襄阳城南的岘山是两晋名将祜镇守荆襄时常登的地方,将军登岘山饮酒吟诗。襄阳百姓为纪念羊公,在山上建碑,见者堕泪,杜预因名堕泪碑。 孟浩然在诗中表达了天留胜迹,我辈复登,碑志留思的情感。《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秋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 。 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兰山就是万山,诗人描写了秋天登万山所见的清秋情景,渡头沙、归村人、天边树、如月洲等尽收眼中,在美景中表现怀友之情,希望朋友重阳节同来登高饮酒,日暮归雁,唤起愁绪,清秋发兴,引出共醉之望。 四、襄阳古城,古隆中导游词谁知道襄阳古城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旅游。 襄阳城位于汉江南岸,襄樊市中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 因“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 如今,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 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 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 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 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 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 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 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 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 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 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 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古城历经沧桑,现仅剩临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 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修后完整无缺。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 古老的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绕城泛舟游览,只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真乃旅游的好去处。 好,游客朋友们,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古隆中导游词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 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 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 五、关于湖北襄阳古隆中的作文300小字去年1月31日是我的生日,我们全家一起去了襄阳公园。 我站在大门前,看见“襄阳公园”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两旁柱子上有一副对联是:八百亩城池知是何年图画,数千年古墙尽归此处楼台。门口还有两只石狮子威风凛凛,像是在保护着襄阳公园。 走进大门,看见了许多花,有月季花、菊花、兰花、、、、、、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粉的如霜、黄的赛金。一阵风佛过,五颜六色的花似乎在翩翩起舞,散发出缕缕清香,使人神清气爽! 走过花坛就来到了护城河,河水清澈见底,还有游船从湖面上慢慢地滑过,我也迫不及待的想去玩可是爸爸又不让,真遗憾。 向前走了15分钟就到了动物园。走进去有凶猛的狮子,机灵的猴子,和狡猾的狐狸我最喜欢活蹦乱跳的小松鼠,我把一个松果喂给它,它接过松果,又用那毛茸茸的尾巴对我一摇一摇好像在对我说:“谢谢、谢谢。” 它那动作太可爱了!我真喜欢小松鼠。 中午时,我才一步三回头离开了襄阳公园。 |